山西于成龍是清朝「天下第一廉吏」,爲什麼叫半鴨知縣呢?

545288856875


于成龍為官以來,從未帶家眷上任,他的一家老小仍在山西老家。在任羅城縣令的時候,他的兒子從山西趕到羅城看望父親,至親遠途趕來,號稱“於青菜”的于成龍也沒有為兒子破例,清苦依舊,整日以青菜豆腐招待其子。臨了兒子辭行回鄉時,于成龍無物可贈,將一隻鹹鴨割了一半送與其子。自此,民間開始傳唱于成龍“長子臨行割半鴨”。



于成龍,山西永寧州人。生於明末官宦世家。他為官二十餘載,廉潔自律,衣食儉樸,勤於政務,愛民如子,政績斐然。他為官期間,隻身上任,家眷仍居老家,與髮妻一別二十年始得一見。他身後身無長物,兩袖清風,只有一身官服,令人肅然起敬。于成龍病逝後,康熙痛惜不已,稱于成龍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在45歲的時候才踏入仕途,可以說是大器晚成。1661年,于成龍出任廣西羅城縣令。羅城地處邊陲,深山老林,瘴疫不斷。于成龍的兩位前任一位染病身亡,另一位不堪環境險惡,棄官而逃。于成龍到任後,連個正兒八經的辦公場所都沒有,只有茅屋三間,也是破敗不堪,只得寄居關帝廟,生活困頓,甚至三餐不繼。更可怕的是,不久就有隨從身染瘴疫而亡,其他隨從見狀,也不敢久居此地,紛紛與于成龍辭別。

就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下,于成龍意志堅定,不畏兇險,力精圖治。他在任期間,羅城治安明顯改善,老百姓對於成龍的施政交口稱讚。

1667年,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于成龍為“卓異”,這是廣西地區的唯一“卓異”,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為了節省費用,自己騎著一匹瘦馬,帶著家僕,輕車簡從,上任去了。



于成龍不但是位廉吏,還是一位能吏。他主政合州時,針對土地荒蕪,流民不附問題,他規定了“一佔為己業,後不得爭”原則,鼓勵流民墾荒。于成龍的措施很快取得成效,一年後,合州的人口和耕田大增。

1669年,于成龍升任黃州府同知。上任伊始,境內盜賊猖獗。于成龍精於研判,以盜治盜,很快抓獲盜首彭百齡等,肅清境內民風。

1673年,于成龍因政績優異,被擢升為武昌知府。于成龍在任武昌知府期間,正值三藩之亂。許多鄂籍部將奉吳三桂之命回鄉製造暴亂,于成龍冒死說服首先發難的劉君孚父子,避免了一場暴亂髮生。任黃州知府期間,吳三桂部下聯絡當地鄉紳紛紛起事。于成龍臨危不亂,主動進剿,擒獲頭目何士榮。

1678年,于成龍擢升福建按察使。1681年,于成龍被委以重任,出任兩江總督。官職不斷升遷,于成龍廉潔依舊。赴任途中,于成龍乘坐騾車,不驚動沿途官員,悄然上任。總督府在他的影響下,上下節儉蔚然成風。

1684年,于成龍病逝,康熙賜諡號“清端”,御製碑文。江南百姓聞之痛哭,家中供奉于成龍畫像。數萬民眾自發地徒步20餘里送他們的父母官最後一程。

于成龍一生低調實幹,清正廉潔。官職越做越大,對己要求越來越嚴。自始至終,初心不改。一代廉吏,留芳後世,堪稱為官者的榜樣。


歲月是一條河流


山西廉吏于成龍生活於清朝初年,據說清朝初立不久,廣西一帶匪盜盛行,窮困混亂,以當時的官員都不願意去廣西赴任。于成龍臨危受命去廣西羅城赴任,到了目的地,發現羅城窮困得連縣衙都沒有,于成龍只能在荒草茂盛的草房子裡辦公。



但是于成龍並未被眼前的困境嚇倒,他積極整頓當地治安、興辦官學、設立救濟院。諸多舉措,讓羅城縣慢慢從紛亂中安寧下來。



于成龍的兒子來廣西看望他,返回家鄉的途中,于成龍沒有路費給兒子,想起廚房裡還有一隻鹹鴨子,於是切下一半給兒子,讓他在路上吃。這件事情很快就被流傳開來,于成龍清正廉潔的品質讓老百姓感動,他於是被老百姓親切地冠以“半鴨知縣”的稱呼。


太原晚報


清朝的時候,出現了一位大清官,名字叫于成龍,他父親取這個名字取的好,他兒子的確成為了龍,畢竟他兒子是清朝出了名的清官。而他叫半鴨知縣的故事也要從他的廉潔說起。

于成龍這個人,雖說當官,但他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溼鞋,做人非常廉潔,是公認的清官。當時,于成龍來到廣西羅城縣到知縣,于成龍到羅城縣時,這個地方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政府機構壓根就沒有,他來的時候,還得住在廟裡進行辦公,生活條件極其簡陋,龍城就是個窮鄉僻壤的地方,但是在於成龍的積極推動下,羅城縣的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與發展,各方面有了點起色。因為于成龍費心推動羅城縣發展,所以他沒有時間回家探親。他的兒子便千里迢迢的從老家過來看于成龍,在返鄉途中,因為于成龍拿不出什麼東西給兒子當盤纏,只能拿出廚房醃製的半隻鴨子給兒子當路上的乾糧,後面這件事流傳開來,別人就因此叫他“半鴨知縣”。


雖說于成龍是半鴨知縣,但是這反映出了于成龍為官的清正廉潔,他作為一名知縣,福利應該是不差的,可他為了羅城縣的發展苦心竭力,並沒有為自己謀私利,自己是真正的兩袖清風,他給兒子半隻鴨子的故事是值得很多為官者反思與思考的,而於成龍因為他的清正廉潔,在官場也是平步青雲,官越做越大,不過他的本心一直沒有忘記,還是個廉政為民的清官。


歷史百家爭鳴


于成龍是康熙時期頗具傳奇色彩的清官,年屆67歲高齡出任兩江總督,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死於任上。僚屬們清點他的遺物,只得碎銀子三錢,銅錢兩千個,衣箱裡還有一件袍子,床頭擺著幾罐鹹豆豉……康熙皇帝評價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半鴨知縣”這個綽號,來自他當廣西羅城知縣的時候,他的兒子從山西老家前去看望他,于成龍很高興,但是依舊粗茶淡飯,等兒子要走的時候,于成龍更拿不出給兒子的盤纏,正好趕上府衙的廚房醃了一隻鴨子,于成龍邊把鴨子切了一半,給兒子,讓他帶著路上吃。這件事傳開了,于成龍就又多了個綽號“半鴨知縣。”

于成龍另外還有個外號“於青菜”,因為工作太忙,喝酒的愛好有所節制,常常不能夠痛快地大醉一場。他成天購買青菜來下飯,還有說他一天只吃一盂糙米飯一匙粥糜的。僕人們跟著他學習節儉,沒有茶葉喝,就摘總督署中一棵槐樹的葉子,時間長了,把槐樹都摘禿了。 久而久之,轄區軍民都知道於大人府上只買青菜,於是叫他“於青菜”。可見其為官清廉也是被廣大百姓認可的。

當時,為救助街頭孤兒,于成龍花盡俸銀,僕人朝卿在當鋪被康親王搜出當票,當票傳至康熙手中,康熙十九年于成龍被升任直隸巡撫。直隸大旱,于成龍含淚殺寶馬讓百姓充飢,翌年春,又召見於成龍於紫禁城,當面褒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並“制詩一章”表賜白銀、御馬以“嘉其廉能”並準他回鄉葬母。李國棟索倫狼狽為奸,向皇上誣告于成龍貪佔財物。為正視聽,康熙下旨查抄,不料只搜出十幾壇黃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率部投降,臺灣統一。但是,近海各島,仍然有小股的反清勢力。十二月,朝廷下令,兩江總督屬下的江口左路水師組織戰船一百隻,官兵五千餘名,在總兵官張傑的帶領下,與浙江水師會同征剿舟山海寇周雲龍等部。

出征之前,年邁的于成龍撰寫了一份《檄示剿海行兵方略》,下發給張傑等人。詳盡指示了方略和需要注意的細節。

于成龍還是像平時一樣,吃青菜喝薄粥,夜以繼日地辦理公務。只是,老人家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了,兩眼昏花,聽力衰退,心臟有了毛病,晚上還會失眠。二十二年秋天,他曾經患過瘧疾,可能一直就沒痊癒,到二十三年仍然不時發作。有時幾天吃不下飯,有時則大量嘔吐。

康熙二十三年(1684)農曆四月十八日的凌晨,一直沒有睡好覺的于成龍從床鋪上爬起來,穿上衣服,顫抖著走向平時辦公的書房,開始批閱處理昨夜剩下的公文。到“夜漏四十刻”的時候,于成龍終於走到了人生的最後關頭,精力耗盡,油盡燈枯,就坐在椅子上靜靜地離開了人世。終年六十八歲。

他最後坐在椅子上去世,這個細節也被當時的人們注意,認為于成龍的修行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陳廷敬在《於清端公傳》中說:“坐不倚椅,顏色如生。”毛際可作的傳記中說:“端坐而逝。”

陳廷敬的記載:“床頭敝笥中唯綈袍一襲,靴帶兩條,堂後瓦甕米數鬥,鹽豉數器而已。”這是說于成龍的清貧狀況。

1684年冬,康熙南巡中,特意考察了已故總督于成龍的官聲。十一月,康熙皇帝到了江寧,確信于成龍是個表裡如一的優秀官員。南巡結束回到北京後,康熙皇帝下詔給大學士等官員,說:“國家澄敘官方,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當優加異數,以示褒揚。原任江南江西總督于成龍操守端嚴,始終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訪吏治,博採輿評,鹹稱居官清正,實天下廉吏第一。應從優褒恤,為大小臣工勸,其詳議以聞。”

接著,康熙皇帝又親自寫詩表揚于成龍,詩句有:“服官敦廉隅,抗志貴孤潔。”“江上見甘棠,遺愛與人說。”大臣們經過商議,建議給於成龍追封“太子太保”的官職,並蔭

一子入監。這幾乎是官員身後的最高褒獎。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又撰寫了兩篇祭文,命令汾州知府張奇抱,到于成龍墓前隆重宣讀。祭文回憶了于成龍的生平事蹟,對他的清廉與勤政再次大加讚歎,對於成龍的去世,再次表示哀悼。

康熙三十九年,于成龍的長子於廷翼病故,康熙皇帝特別召見了于成龍的孫子於準,詢問于成龍墓地的道路遠近,於準回答說有二百七十多里。皇帝國事繁忙,便打消了親自祭墓的想法,只鄭重題寫了一塊“高行清粹”匾額,派人送到了永寧於家。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又一次南巡,見很多江寧百姓仍然在紀念老總督于成龍,民間還在流傳於成龍的各種故事,不由地感慨萬分,題寫了一副對聯:“歷仕甘棠隨地轉,兩江清節至今傳。”

康熙去世後,雍正皇帝即位,他也很佩服敬重於成龍。於雍正十年,批准于成龍的牌位進入北京賢良祠供奉。


毛劍傑


45歲的于成龍受到朝廷的委派,到廣西做官,任羅縣(現羅城縣)知縣。

作為羅縣的一縣之長,于成龍常常是粗茶淡飯,草鞋布衣。他就任時正逢大災之年,看著老百姓這樣過苦日子,于成龍心裡非常難過,連他自己的微薄奉祿,也拿出來救濟災民。中秋節快來臨了,于成龍的兒子從山西千里迢迢到廣西探望父親,告知祖母病重,要父親告假回鄉探病。于成龍的兒子從家鄉帶來了一隻臘鴨,給父親下酒。但父子倆只割了半邊臘鴨,草草過了中秋節。過了節,于成龍請假獲准,父子上路回家時,于成龍盤纏不夠,路上沒錢買菜吃,只好又帶了兒子從家鄉帶來的那半邊臘鴨上路做菜餚,一路風餐露宿,回到家鄉。

于成龍為官清廉如此,回家途中,父子倆只吃半邊臘鴨做菜,此事傳回廣西,老百姓非常感動,羅縣鄉親就送一個綽號給他——半鴨知縣。後來有人作詩稱讚他。詩曰:半鴨知縣古來殊,為政清廉舉世無。徜使官員皆若是,黎民安泰樂斯乎!


山西晚報


源自於一段清朝筆記史料:

最著在廣西羅城,時羅城無城郊,公廨在叢篁深箐間……平寇盜,墾土設學,民以大安。公子來省,有鹹鴨,割其半予之為路菜。人謂之“半鴨知縣”。

這是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當知縣時的一個故事。

當時正直清朝初立不久,廣西一帶匪盜盛行,經過多年的戰亂,已經是窮困潦倒了,以至於當時的官員都不願意去廣西赴任。

于成龍就是此時去廣西羅城赴任的,到了目的地,發現羅城雖然叫城,但一沒有城牆,二沒有縣衙,于成龍只能在荒草茂盛的草房子裡辦公。

但是于成龍並未被眼前的困境嚇倒,而是積極整頓治安,訓練鄉兵包圍縣城,上報朝廷減輕賦稅,興辦官學,設立救濟院。諸多舉措,讓羅城縣慢慢從紛亂中安寧下來。

于成龍的兒子來廣西看望他,返回家鄉的途中,于成龍沒有路費給兒子,於是想起廚房裡還有一隻鹹鴨子,於是切下一半給兒子,讓他在路上吃,不是於大人摳門,是真沒錢。

於是這件事情很快就被流傳開來,于成龍也被冠以“半鴨知縣”的稱呼。

可見於成龍不僅清廉,更極具治理才能,在羅城七年的時間裡,作為一帶父母官,真正做到了愛民如子,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兒子。

除了“半鴨知縣”,在於成龍任職兩江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時,仍舊勤於政事,卻生活簡樸,每日只吃糙米飯和青菜,所以又被人起了個“於青菜”的綽號。

其實,無論半鴨知縣,還是於青菜,都是老百姓對於成龍清正廉潔,勤於奉公的最大肯定。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