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日前有網友在網絡上發帖稱,蘇州那個曾經火爆網絡的“殺魚弟”,喝農藥百草枯自殺了.......

“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8 年前,他嫻熟的殺魚技巧,倔強犀利的眼神,紅遍網絡,網友稱他為“殺魚弟”!沒想到多年後,再一次聽到他的消息,竟是如此悲傷!

8 月 7 日,在濟南齊魯醫院,“殺魚弟” 躺在病床上。儘管採取了各種搶救措施,情況依舊不太樂觀。

究竟有什麼想不開?“殺魚弟”竟然要喝致死率近乎百分之百的百草枯?

“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據瞭解,“殺魚弟” 姓孟,一大家有六個孩子,他排行老大,今年17歲。9 歲因輟學“殺魚” 而成網紅。店面一度還更名為殺魚弟水產,用上“殺魚弟”頭像做招牌!

-01-

一場走紅,生活卻並未改善。

好心人幫助下,原本輟學的“殺魚弟”重回課堂!可鄰居告訴記者,沒過多久,因為跟不上學校節奏,父親又讓孩子回來殺魚了!

“有時候三天兩頭去(學校),有時候早上去了下午就回來了。他父親說讀書有什麼用?只有幹活掙錢。孩子自己也不想讀,說實話他根本讀不進。”

鄰居透露:小孟父親平時經常打罵孩子,最嚴重一次,打得小孟差點摘除眼球。那麼,這次小孟喝農藥,是否與家庭暴力有關呢?

“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根據小孟媽媽描述,由於沒有和同齡人讀書,他被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家庭矛盾越來越多,最終演變成了這樣一個結果。

小孟的父親稱,兒子因為進貨的事和鄰攤發生了爭吵,他兇了兒子幾句,沒想到兒子“一氣之下喝了藥”。農藥是兒子一個月前買的。

孟媽媽說,不管花多大代價,只要有一線生機,就是砸鍋賣鐵,他們也要救孩子。

貧困和暴戾,封閉和狹隘,不僅吞噬掉那個早當家的窮孩子堅強,更讓他變得叛逆又絕望。

失血,讓“殺魚弟”失去了和同齡人一起交流、成長的機會,在家庭矛盾極其激烈,外部又沒有自己世界的情況下,具有暴力傾向的他選擇了用自殺的方式來處理家庭矛盾。

-02-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談原生家庭時,一句" 家會傷人 " 戳中了很多人的痛處。

“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不管你多想掙脫,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父母的影子。

這種感覺,大概就像知乎網友說的那樣:當我發現我抱怨的內容,語氣,神態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我感到一股寒意從脊背上竄上來,深深地無奈與悲哀,終生難忘。

我們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三觀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常年跟隨父母居無定所,又生活在菜場這種人員混雜的地方,小孟即使主觀上不願意,也不得不負擔起照看生意的“責任”。

“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這種成長環境,很難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溫暖。

而正規教育的缺乏,也對行為處事能力有影響。面對父母管教,小孟可能表面上一直在剋制,但是內心的憤怒卻時刻在集聚。

《無聲告白》裡有一段關於家庭的描寫,印象很深: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是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總是潛移默化的,等我們意識到的時候,那些影響早已經深入骨髓。

從紅極一時的小網紅,到無法掙脫的貧苦現實。小孟沒有家人可以傾訴,沒有別的路可以選擇。長期的壓抑最終爆發,走向極端.......

-03-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戳心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

事實上,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殺魚弟”今天的結果,很大原因出於心窮。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能給你更多的選擇!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不管我們想不想承認,基因就像是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先是影響性格,繼而影響生活態度,到最後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想起來前段時間,剛考上北大並寫下“感謝貧窮”的河北寒門女孩王心儀。

“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王心儀的母親在幼年時就堅定讓她讀書,用知識來改變命運。儘管家境貧困,但絲毫沒有影響樂觀積極的王心儀,她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北大。

王心儀的班主任曾這樣評價她:“她,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格局很大。”

而“殺魚弟”的世界,只有菜場。

“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正如龍應臺所說,讀書並不是求的大富大貴,而是讓未來有更多自己選擇的機會。

原生家庭的影響的確很大,但真正傷害我們的,是對苦難的聽天由命。

如今,越來越多人把當下的迷茫和對未來的焦慮,歸因於原生家庭。

成績太差,是因為爹媽沒文化;工作不好,是由於父母沒關係;找不到對象,是因為出身在單親家庭......

但一樣的起點,有人停滯消沉;也有人掙脫泥濘,一路向前。即使眼下的生活困苦,你的命運也沒有結束。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強者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04-

有哲學家認為,童年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生命質量,但成長卻是我們自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有些人會將自己留在童年期,一直糾纏在對父母的怨恨中拒絕改變和成長,而有些人,為了追求飽滿而幸福的人生,從童年的繭中奮力掙脫,活出了自己喜歡的模樣。

“殺魚弟”喝農藥自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換句話說,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突破和成長的過程,童年不是決定人生的枷鎖和終點,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

因此,我們可以盡力為下一代創建一個無毒無害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無需將上一輩的問題,來當作我們拒絕成長的藉口。

如果開始時不夠美好,就學著與生活和解。我們終此一生,不過是擺脫那些不好,再去遇見一些美好,直到找到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