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提到“北京人”,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大多都是操着一口京片子的老北京人儿,还有一些朋友会说,“北京人”也是对中国早期生活在北京地区原始智人的称呼。可是你知道吗?最早发现北京人的,竟然是一名唐山人——裴文中。

1982年9月18日,三十六年前的今天。裴文中因病逝世,今天就让大牌哥带领各位朋友,共同回顾裴文中老先生辉煌的一生。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裴文中

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古人类学创始人之一。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

1904年1月19日,裴文中出生在河北省唐山丰润县,成绩优异的他,15岁就读于滦州师范,那时起,裴文中就对考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想要在乱世发掘出更多的中国历史。于是在1921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地质系,开始了地质科学的学习。

1927年,裴文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1928年参加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左起)1928年裴文中、王恒升、王恭睦、杨钟健、步林、步达生、德日进、巴尔博在周口店遗址合影。

1934年,裴文中撰写《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生动地记录了自己与“北京人”头盖骨的那些事儿。

当时的周口店采掘团队分为“先生”“里工”和“外工”。里工负责进洞挖化石,外工在洞外打眼放炮、抬石头。“里工”发现了重要东西,就向“先生”也就是主事的学者报告,由“先生”指挥取出化石。令裴文中震惊的就是这些“里工”,丰富的经验使他们往往凭借一块化石露出的一小部分,就可以判定是什么动物的什么部分骨骼,然后完整地将之挖出。

裴文中份内的工作是管理工人,计算账目,但他主动向“核心业务线”靠拢,积极向杨钟健等前辈学习,并帮助他们挖掘化石,渐渐成长为个中专家。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裴文中指挥工人在发现“北京人”头盖骨的洞穴内外工作

1928年底,采掘深入到一层最坚硬的石层,里边动物骨骼化石非常稀少。大家认为,工作已到尾声。1929年,步林离开龙骨山参加西北科学考查团。杨钟健、德日进去山西和陕西等地研究华北新生代地质。裴文中开始独自负责采掘工作。

就在裴文中接手没多久,在后来被称为“猿人洞”的地方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在采掘现场,裴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从龙骨山山下向办公处走来,大路的南边,有一个曲折的道,为平地的灰碴开深的沟,渐南渐深。至最南端已深入有化石的沉积之中。沟左有一个深洞,即所谓‘猿人洞’,又称‘下洞’,整齐的猿人头骨,即从此洞发见,因而得名。发见之地,在洞口稍东,距洞顶约一公尺有半”。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猿人头骨

12月1日,天气寒冷,采掘工作本该在前几天就停止了。但裴文中仍想再坚持几天。历史总是在隐蔽的拐角向人招手。就在第二天下午四点多,当裴文中再次腰系绳索,下到洞中时,“北京人”头盖骨悄然露出了它的面容。当时天色已晚,头盖骨“一半在松土中,一半在硬土中”。

裴文中看着这个头盖骨,心情无比激动,但又担心即便干到天黑也不一定掘得出来。这位即将名垂青史的考古新人看着头盖骨,俏皮地想到,“其实它已经在山中过了不知几千百万日夜,并不在乎多过一夜”,但思虑再三,终究放心不下,决定冒险用撬棍把它撬出来,不料却把头骨给震碎了。这令裴文中后悔不已。但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碎裂的头骨也让他清楚地看到了“北京人”的头骨许多部分厚度都在10毫米以上,比现代人的头骨厚得多。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裴文中和“北京人”

当晚,裴文中写信向翁文灏报告了这一发现。次日一早又专门打电报给步达生,电报中说,“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6日,裴文中把头盖骨打进行李,用两床被子包好,外面再裹上褥子和毡子,乘坐长途汽车赶往北平城。按照当时的规定,长途汽车过西便门时,行李要接受检验。为了保护头盖骨,裴文中心中打定主意,宁可被拘捕,也不能让检验员揭开头盖骨外面糊的保护性麻袋和纸张。好在这位不曾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检验员没有刻意为难,头盖骨平安到达北平。

1935年夏,裴文中赴法留学。他的助手贾兰坡继续主持采掘工作,又发现了新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惜在抗日战争中,化石离奇失踪了,从那时起,包括裴文中、贾兰坡在内的许多人都致力于寻找人类祖先的下落,虽然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线索”已有100余条,可惜至今也未找到,成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一桩大疑案。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将裴文中先生逮捕、审讯和监禁,以追问中国猿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但裴文中先生始终一字未说,日本人无奈只能将他放回。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裴文中被日本宪兵队释放后在家里的照片

抗日战争结束后,裴文中在新中国积极开展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随后担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他多次奔走呼吁,希望能够找回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十年动乱中,裴文中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剥夺了科研权利,身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粉粹“四人帮”以后,裴文中才得以恢复工作。

这个唐山人,将北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万年

图中为裴文中

1979年,裴文中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同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史学协会名誉常务理事,考察日本东北大学。1982年当选为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委员,裴老的年龄越来越大,但是对北京人头盖骨的执着从未减弱,他一边整理着史料素材,一边教导新学生,为中国的考古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82年9月18日,裴文中老先生因病逝世于北京,终年79岁。

裴文中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科学精英,是地质学界、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还是文博界的重要领导者。能同时开辟几个学科领域,并在其他学术天地中引领风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后人很难望其项背。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到今天,1982年9月18日——2018年9月18日,裴老已经离开我们36年了,但对北京人头骨的寻找仍在继续,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宗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