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句家长爱说孩子爱听的话,危害这么大!

1

每当家长们聚在一起聊孩子时,家长和老师见面交流时,有句话的使用频率非常高,那就是——“我家那孩子啊,脑子可灵活了,就是懒,心思不放在学习上,他要是不懒,学习一定好得很。”说这话的家长,语气中透露中一种淡淡的自豪感,即使他家孩子学习真的不咋滴。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熟悉?之所以这句话使用频率如此之高是因为家长爱说,老师爱说,孩子也爱听。

可是,它的危害却很大。其实这句话是明贬实褒,表面上听着好像是说话者在责怪孩子懒惰、贪玩、不上进,实际上,是在说孩子聪明、有能力。

不管是在父母、老师还是孩子的心理上,

说因为孩子懒惰所以成绩不佳、表现不良,

总比说孩子本身能力有问题要明智、巧妙、耐听的多。

至此,明明是一个大写的缺点的“懒惰”,

反而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一把心理上的“保护伞”,

它悄悄保护着父母的心理,反正我的孩子能力是有的,他要是再勤奋点就更完美了。

它悄悄保护着老师的心理,反正我的学生是聪明的,

他只要再稍微下点功夫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它更悄悄保护着孩子的心理,反正不是因为我无能,我只不过懒惰不学,

所以成绩才没有理想中那么好罢了。

2

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种追求优越的心理,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给孩子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懒惰行为”看似和“儿童天生的追求优越感心理”相矛盾,我们责备儿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追求优越的渴望和雄心。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他们,就会发现这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错误的。

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懒惰的儿童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和闲散的样子,他即使没有什么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不过,他的懒惰却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想想看,有多少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不惜代价。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会通过懒惰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了。

如果,家长和老师常常说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把“懒惰”当成孩子学习不好,表现不佳的挡箭牌,那么“懒惰”给孩子带来的“优越感”就更多了,他也就更不愿意去改正这个毛病了。当家长说“如果他不是懒惰,他什么都能干!”孩子对这种说法常常暗自窃喜,因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借口,此外,这种说法还成了一个成就补偿,这个富有欺骗性的“如果句式”使得他的毫无成就变得理所当然,一旦孩子取得某些成就,这些微小的成就与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恰好验证了家长说的那句话,因此也将受到人们的激励赞扬。而其他那些一直埋头努力的孩子虽然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但受到的赞扬却未必更大,也许还会被人说成:“勤能补拙”。即使是犯同样的错,人们对于懒惰者的批评也总比其他孩子要温和的多。

原来,这句家长爱说孩子爱听的话,危害这么大!

看看,一个“懒惰”的特质,一个家长爱说孩子爱听的“如果就”句式,给缺乏自信又懒惰的孩子带来了多大的益处。他们就像走在钢丝上的人,他们行走的钢丝下面总是张着保护网,这样,即使他们掉下去,所受的伤害也会大大减小甚至完全没有受伤。显然,说他们懒惰比说他们无能所带来的伤害小,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一点,不仅在孩子身上有体现,大人也一样,只是社会舆论对于孩子懒惰的容忍程度比对懒惰的成人要大得多。

3

那么,要怎样帮助孩子纠正这样的错误认知,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追求优越感的路上来呢?责备看上去是收效甚微,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们的下怀,因为对“懒惰”的过分关注和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而这一直是他期望的。

如果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发生了转变,那是因为他的处境发生了变化。

例如,这个孩子意外取得了某项成功;原来严厉的老师不再教他,新来的老师比较温和,同时又理解他,与他认真谈话,给了她新的勇气;家长不再纠结于孩子是否懒惰,而是更加客观地和孩子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突然变得勤快起来。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自己总是拿着这块“懒惰”的挡箭牌,

不能轻而易举地就将孩子目前的无所成就归结为“懒惰”的结果,

而应该多多鼓励他们去尝试,去犯错,

进而一步一步建立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而一旦拥有了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和信心,

他们就不会想去一直依赖“懒惰”的借口,

逃避自己去努力的责任,

孩子反而会不知不觉地勤快起来。

类似的心理,不仅体现在这一点上,还有很多表现方式,比如孩子在考试期间表现得异常紧张,特别爱哭闹,因为哭喊和精神紧张都是他们获取特权的手段,所以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时,要和孩子沟通,分析内在的深层原因,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千万不要被孩子的“小把戏”给蒙混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