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了這些生僻字,博物館打卡輕鬆變學霸,再也不做沒文化的文盲

很多人在看完《國家寶藏》後,被國寶背後的故事深深感動,都紛紛立志要去各地的博物館打卡。

學會了這些生僻字,博物館打卡輕鬆變學霸,再也不做沒文化的文盲

但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國寶的名字中有很多生僻字,可自己既叫不出那些文物的名字,也不知道它的具體用途,像文盲一樣十分尷尬。

不過不要慌,只要在去博物館前把這些生僻字學會就沒有問題啦。下面我們就趕緊看看與國寶有關的生僻字吧~

學會了這些生僻字,博物館打卡輕鬆變學霸,再也不做沒文化的文盲

甗(yǎn)

甗在先秦時期是一種烹飪用的廚具,通過蒸汽將食物蒸熟。甗的整體分為兩部分,上面的部分是甑(zèng),是用來防止食物的,下面的部分是鬲(lì),也就是鍋,用來煮水的。

到了商、漢時期,甗就作為一種禮器盛行起來了。婦好墓中就出土了一隻三聯甗,它的案面上有三個灶孔,分別放置了三個甑,用這個三聯甗就能同時烹飪幾種食物,非常方便。

學會了這些生僻字,博物館打卡輕鬆變學霸,再也不做沒文化的文盲

觶(zhì)

觶是商晚期和西周早期盛行的一種盛酒禮器,是青銅製品,外形主要有圓體和扁體兩種。

觶的外形演變過程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商朝的觶是小瓶形狀的,到了西周,觶出現了方柱形的觶,直到春秋時期,才演變出長身的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父庚觶就是西周早期的觶,外形十分華美。

學會了這些生僻字,博物館打卡輕鬆變學霸,再也不做沒文化的文盲

瓿(bù)

瓿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器或陶器,可以用來盛酒、盛水或是盛醬。

商四羊首瓿就是瓿的代表性器具,大口短頸,肩部裝飾有四個羊首,且在羊首中間都隔了一隻鳥,造型華美,十分宏偉。

學會了這些生僻字,博物館打卡輕鬆變學霸,再也不做沒文化的文盲

斝(jiǎ)

斝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由青銅打造而成,整體形狀為三足一耳,酒杯上還有兩柱。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網紋斝是商代前期的器具,形制相對原始,其上的紋飾也很粗糙,且器壁很薄。

學會了這些生僻字,博物館打卡輕鬆變學霸,再也不做沒文化的文盲

盨(xǔ)

盨是古代用來盛放食物的銅器,出現於西周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經基本消失。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杜伯盨便是盨中的精品。盨為長圓形,左右各有一個獸耳,蓋和器具上刻有 30 字銘文,意思大概是杜伯用這件盨來祭奠已逝家人的神靈,並祈求長壽。

學會了這些生僻字,博物館打卡輕鬆變學霸,再也不做沒文化的文盲

想要不虛博物館打卡之行,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瞭解相關的文物知識,否則也是走馬觀花,領悟不到用心良苦的館長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