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秤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时代。在中国,自春秋战国商贾行业的兴起,各地涌现出众多以物换物的都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测量货品重量的衡器应运而生。

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历史上“秤”的雏形衡器最初是由谁发明的已无从考证,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由春秋政治家范蠡发明的:他用在乡间见到一边绑了一块石头的木质汲水装置,所受到的启发发明出利用平衡来测量重量的衡器,并广泛运用于行商的市场上;另一种说法则是由战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他凭借自己精湛的木工手艺,制造出了带有杠杆原理的木杆秤,并沿用至今。

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也许是华夏民族骨子里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人们充满幻想地将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刻制成秤杆上的13朵星花,一颗星就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则刚好代表一斤。

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发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统一了此前七国各不相同的度量衡。一斤由十三两,变成了十六两,在十三度星花之间加上了“福,禄,寿”三星,商人若短斤少两便缺福少寿。自此,“十六进制”的称重制度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钉秤”这一行业也开始逐渐在大街小巷兴起。

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受原材料和技术水平限制,中国古代最初的钉秤制作流程较为简单,相对称重的精确度也比较低。随着时代变迁,商业愈加发达,人们对于货品质量计量的精确度要求度日益提高,也使得钉秤这门手艺的工序逐渐变得复杂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称重单位一斤由16两改为10两,统一使用市称,这也标志着16进制的老称,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虽然老秤被市秤所取代,钉秤这门工艺却依然延续至今。老一辈的制秤人严谨执着,每一个工序都斤斤计较,毫厘必究:从选材,冲料,刨圆抛光,钉钻,浸泡,磨光,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一点马虎,其繁琐程度令人咋舌。在老制秤人的心里,这些艺术品是对于他们专注和毅力的考验,也是他们的钉秤理念中,公道自在人心的体现。

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古人说“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定盘星”是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其位置正是秤锤和秤钩形成平衡的悬点,是一切“公正、公平、公道”的开端。《太平御览》中,诸葛亮有云:“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低昂”。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这小小的一杆秤,已不再仅仅只是计量重量的工具,更是衡量人心诚信与坚定的一颗定盘星。

传统手艺“钉秤”的秘密!一斤16两,每一两都藏着古人的小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