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話:周人的興起和發展——一個農耕民族的奮鬥史

一、周朝的始祖

周族是一個姬姓部落,活動在關中和隴西地區,是典型的農耕民族,周族的“周”在甲骨文中是“田”的字樣。周族生活的關隴地區是姜姓部族和姬姓部族的長期活動區域,傳說中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兩大族長期保持通婚的關係。

周的始祖為后稷,名叫棄。他的母親是姜姓有邰氏的女子,名姜嫄。姜嫄是帝嚳(帝俊)的配偶,《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但根據《詩經》《史記》等內容來看,后稷是並非帝俊之子,后稷的身世只知其母,未知其父。傳說“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而稷出生後,也被姜原拋棄,“以為不祥,棄之隘巷”。因此他便有了“棄”這個名字,可後來,姜原還是將他找回來撫養。

西周史話:周人的興起和發展——一個農耕民族的奮鬥史

從后稷出生的神話來看,此時正處於母系氏族部落向父系氏族部落過渡時期。后稷從小就喜好玩種植農作物的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到了成年,已經熟練掌握種植五穀之術,並在民間推廣種植業,“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最終得到了堯的重用,“舉棄為農師”。在舜之時,“”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邰就是有邰氏之地,在今陝西武功縣。自此開始,“稷”演變成為了周族的農神之名和農官之名

后稷之後,其弟臺璽繼承其位,臺璽後,其孫叔均繼承其位,《山海經》載:“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同樣為農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叔均和后稷一起被周人尊為農神,稱為“田祖”,《詩經》中的《甫田》和《大田》有周人祭祀和歌頌叔均的記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周禮》載:“凡國祈年于田祖,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周人通過歌舞祈求一年的豐收,祭祀田租,已經成為一種風俗。

后稷和叔均傳說說明周族是一個農耕民族,但周族的農業生產還不夠穩定。周族所處的地區也是戎狄經常出沒的地方,處於農耕和遊牧的過渡地帶,因而周族也時常會從事遊牧業。《史記》記載,夏朝末年,不窋帶領周族“竄於戎狄之間”,放棄農耕,從事遊牧。



二,向國家的過渡

不窋之後,鞠繼位,並沒有事蹟記載。鞠之後,劉繼位。劉是周族歷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首領,也是國家制度的草創著,因而被稱為“公劉”,自此後,周族的首領均稱“公”

西周史話:周人的興起和發展——一個農耕民族的奮鬥史

公劉做的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便是遷居豳。遷豳之地,其原因可能是躲避戎狄的侵擾,也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業生產。《詩經·公劉》記載公劉遷居豳和初步建設國家制度的信息。該詩的開始兩段,以“廼埸廼疆,廼積廼倉;廼裹餱糧,於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等詩句描寫遷居的場景;以“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來描寫選擇建都地點的場景;以“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描寫禮樂制度的初步建立;以“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來描寫建造宮室的場景。

西周史話:周人的興起和發展——一個農耕民族的奮鬥史

《豳風圖》

豳位於渭河上游,地勢開闊,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於周族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周人將都城選擇在京(願意為高地),因而後來將都城叫做京,又因京中有軍隊,因而合稱“京師”。豳地建設有宗教和政治中心——廳堂,主要用於貴族機會,貴族子弟教育等。但整體上當時國家還處於草創階段,這些建築也只是半穴式的,也就是所謂的窯洞。

公劉之後,周族經歷了了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八代,沒有突出的事蹟。直到公亶父繼位,周族的發展又進一步發展了。亶父時期,犬戎經常侵擾豳地,他率領族人繼續遷移到了岐周之地,《竹書紀年》載:“武乙元年,那遷於岐周”。亶父在岐陽重新建造了都城、宗廟和宮殿,“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詩經·綿》便是歌頌亶父的詩篇。

西周史話:周人的興起和發展——一個農耕民族的奮鬥史

(周原遺址)

此時,周國的典章制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史記》記載:“作五官有司”。由於亶父治國頗得民心,因此“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亶父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亶父重視文化教育,“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為周的後來的文教治國打下了基礎。周的發展引起了商朝的注意,《竹書紀年》載:“武乙六年,邠遷岐周。命周亶父,賜以岐邑”。因此此地為周原,於是建國為周,成為商朝的名義上的分封國。

在今天陝西省的岐山縣和扶風縣均發現了大型的宗廟遺址,從遺址的情況來看,先周的都城規劃整齊劃一,功能完善。周原一帶還出土青銅器達千件之上,甲骨萬餘件,其他如漆器,陶器等不計其數。


三,周國的崛起

亶父有三子,分別是泰伯、虞仲、季歷,季歷繼承了公位,稱為“公季”,泰伯和虞仲則被分封到虞,為夏墟之地,《左傳·僖公五年》提到虞國曾說:“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從虞的位置來看,

季歷上臺之前,周國的勢力已經擴展到了山西南部地區。

季歷繼位後,周國的勢力進一步發展。周國和殷商任氏通婚,娶太任為妻室,加強政治聯繫。同時積極向征伐戎族,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時代,季歷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文丁四年,他又領兵先後征伐燕京之戎,餘無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敗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戰功。《周易》記載季歷曾經擊敗山西高原的強大民族——鬼方,“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商王太丁(文丁)因而封季歷為商的“牧師”,即商朝西部的眾諸侯之長。後文丁懼西方諸侯成為季歷的羽翼,構成對殷商的威脅,於是囚殺季歷。季歷雖死,但周部落在征伐戰爭中進一步發展壯大,為文王滅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季歷之後,昌繼位,後世稱為文王。文王在位時間長達50年,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得周國變成西方強國。他重用賢才,“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使得周國變得人才濟濟。《國語》記載了文王時期重用人才的情況:

文王弟虢仲、虢叔,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在盟府”,文王子二蔡,管叔初亦為蔡),文王妃大姒掌管刑法。文王經常和‘八虞’(八虞,周八士,皆在虞官,伯達、伯括、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二虢、閎夭、南宮适討論討論政務,時常諮詢太史蔡公、原公、辛甲、尹佚,已經周文公、邵康公、畢公、榮公等親貴。在軍事上,重用沒落的貴族呂尚,他成為後來滅商的第一功臣。除了本國的人才以外,文王還重用了一大批從殷商投奔來的人才,如辛甲,從殷商逃離到周,被任命為太史。文王時期最重要的五位大臣為虢叔、閎夭、散宜生、泰巔、南宮室,除了虢叔以外,其他均從殷商逃離而來。孤竹的伯夷、叔齊“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

西周史話:周人的興起和發展——一個農耕民族的奮鬥史

此時,商王文丁已經去世,紂王繼位,紂王同樣對周有很強的戒心。後來,崇侯虎建議剪除“西伯侯”,紂王便採取和文丁同樣的方法,將文王召到殷商,並幽禁在羑里。多虧閎夭等人投紂王之所好,“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王才欣然答應釋放了文王,並“,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文王為了取得紂王信任,還“獻洛西之地”。

文王接受了商朝的冊封,成為了“西伯”,也就是西方的霸主。實際上他以征伐殷商的叛國為旗號,擴大周國領土。文王回國後,便開始公開稱王,成為周朝的開創者。稱王第一年,解決了周內部兩個封國——虞國和芮國的矛盾,聲譽大振;接著攻伐犬戎和密國(甘肅靈臺),解決西部的後患;於是開始大規模東進,先後滅山西東南部的黎(山西長治)和邘(河南沁陽),當此兩國滅亡後,殷商震動。接著又攻克了商朝西部的據點——崇國(崇侯虎之國,在洛陽一帶),從此進攻商朝京畿地區的門戶大開。之後,文王將都城遷徙到豐,更加靠近渭河平原的中心區域,更加有利於周的擴展。

西周史話:周人的興起和發展——一個農耕民族的奮鬥史

文王的擴張使得周國的勢力迅速上升,成為了西方的強國,同時為滅商打下了基礎。古文認為文王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屬於誇張,但是也顯示了周國的強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