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今天(9月23日),农历秋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湖广熟,天下足。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南,以各种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形式,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背后,我们也不要忘了一群默默努力和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技推广员。为此,湘声头条采访了4位农业领域的省政协委员,分享和见证他们的丰收与期盼。

输入标题

李莓(省政协常委、省作物研究所所长)

输入 标题

俯身田间育油菜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李莓在油菜基地察看菜籽长势

围绕“优质、高产”油菜育种,李莓俯身田间,默默耕耘了近30年。 如今,她和团队研究的油菜品种迎来了大丰收,菜籽单产提升80%,菜籽品质实现“双低”,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菜籽油也达到国际标准,营养健康更加平衡。

李莓说,油菜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湖南近3年的双低油菜品种覆盖率达98.1%,全省已实现油菜种植品种的双低化;油菜常年种植面积从1000万亩发展到2000万亩。在实验田里,油菜籽从每亩100公斤发展到每亩180公斤。

“现在,油菜已经从单纯的油用发展到了多用途,油菜的产业发展空间更大了。比如,改良后的油菜薹,口感变好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蔬菜。”李莓说,还有很多地方利用油菜的花期,带动当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李莓率团队育成了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21个,均以“沣油”命名,是目前全国应用面积最大的系列品种,遍及长江流域10多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亿亩以上。

最令李莓骄傲的是,每到油菜成熟的季节,农民朋友那一张张因为丰收而喜悦的脸。

作为已连任3届的省政协委员,李莓积极为湖南油菜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其中一份提案,她建议进一步发挥湖南油菜生产的区位优势与技术优势,在组织、管理、普及与应用层面,强化与提高油菜生产的国际竞争力。

“我省油菜种植推广面积已升至全国第一位,种植覆盖率第一,‘双低’覆盖率第一。” 李莓期待着湖南从油菜大省跨越发展为油菜强省。

胡云光(省政协委员、常宁市农技推广中心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

输入 标题

让农民种好生态茶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胡云光(左)在茶园基地了解病虫害情况。

白杨/摄

为了推广农业经济作物技术,胡云光每年有近200天的时间奔波在常宁各个乡镇进行指导和培训。在胡云光的推动下,如今,“塔山山岚”“西岭无渣生姜”等优质农产品品牌相继涌现,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

1998年,胡云光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进入常宁市农业局工作。为了便于研究塔山山区的水土面貌和栽培环境,胡云光索性就在塔山瑶族乡驻点扎根下来。

这一扎就是8年。那些年,胡云光翻山越岭,攀爬一座又一座山,结合宋代以来种植“塔山山岚”的传统,寻找适合塔山种植的茶叶品种。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2013年,常宁市成立了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实施意见,设立了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经过几年的发展,塔山山区已种植“塔山山岚”8万余亩,入驻企业27家,5家企业的上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

塔山有机茶产业发展离不开规模化,而规模化的关键之举是茶企业发展。 2015年,周连友返乡创业,种植和加工生态有机茶。面对陌生的种植业,是胡云光的帮助和点拨,让他的企业慢慢步入正轨,如今他生产的茶叶销路也打开了,并带动当地乡亲致富。

从事国际茶叶贸易20多年的胡孟阳,是胡云光的大学同学,也是胡云光特意请过来发展有机茶产业的企业家。通过胡孟阳的带动,常宁茶叶销路逐步打开,增加了茶农收益,正在实现茶叶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常硕其(省政协委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输入 标题

田间地头是永远的课堂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常硕其在观察杂交稻种子生长情况。 许望桥摄

“农业科学研究就是要泡在田里。”常硕其坚信,只有通过辛勤耕耘和付出,扎扎实实种好试验田,做好机理研究,才能获得丰收。

从80年代每亩400公斤的杂交稻,到现在亩产1152.3公斤超级水稻,常硕其是见证者。对于丰收带来的喜悦,他有着实实在在的感受。

常硕其是长沙县北山镇人,小时候家里种的也是杂交稻。上小学时,他和哥哥在田里插秧。他发现,隔壁邻居家种的常规水稻,两三株秧苗插作一蔸,而自家种的杂交稻,只要插一株秧苗就能长成一蔸。等到收获的时候发现,产量并没有减少,而且比邻居家的亩产还高很多。

“杂交稻为什么比其他品种好?”他逐渐对农业科学产生了兴趣。如其所愿,常硕其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开始专业学习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一头扎进水稻研究的世界,相继读完硕士、博士,至今已有17个年头。

“温暖的时节在湖南,寒冷的时节去海南。”常硕其说,杂交稻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像是追逐水稻生长期的候鸟。湖南的水稻收割完之后,就去海南三亚的研究基地种植水稻,来年春耕播种的时节又回来。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在试验田,从一粒种子到最后收割,中间每一个环节,常硕其都要参与,很多事都是自己动手干。“按照研究成果推断,超级水稻每公顷的最大产量可以超过 22.5吨。”常硕其说,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综合现有品种,进一步探索改良的方法。

农业是国之根本,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常硕其希望不断提升农业科研攻坚本领,将新技术、新成果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让科技创新助推湖南农业迈向现代化。

卢玉恩省政协委员、湘潭应德恩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

输入 标题

与更多人共享丰收喜悦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卢玉恩为培训农民讲课。杨朝文摄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家庭农场模式,把现有土地种精,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9月15日,省政协委员卢玉恩在自己创办的农民田间学校里,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向100多位前来培训的年轻农民,讲述如何做好现代职业农民。

2009年,已在长沙安家、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卢玉恩,返回湘潭昭潭村老家,与同乡好友易德泉、朱应合作,流转山地400多亩,成立了黑山羊养殖合作社。此后3年多的时间里,110多户养殖户先后加入合作社。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2012年,卢玉恩和合作社的土地被征收,他也成为一位失地农民。第二年,卢玉恩与合伙人共同出资1000万元,流转承包1200亩土地,打造集养殖、种植和水产等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企业利益与合作社农户利益进行挂钩后,第二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随后利润渐长。与此同时,农户所得的分红也逐步增多,最高的已经超过10万元。

卢玉恩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还对接周边70多户贫困户开展产业帮扶,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并对农户家种植的蔬菜或养殖家禽家畜,按市价收购,解决了农户增收难问题。

2017年初,卢玉恩联合湘潭市相关主管部门、湖南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学校成立至今,已经完成1万人次的培训和实训工作。在此期间,卢玉恩经常现身说法,用实际经历讲述农民发展产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提高农民化解风险的能力。

4位省政协委员的完整报道,请看9月22日湘声报“为了大地的丰收”专题和湖南政协新闻网。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为了丰收,这些省政协委员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

9月22日湘声报“为了大地的丰收”专题

湖南政协新闻网

END

文|湘声报记者 许望桥 杨朝文

湘声报见习记者 陈尽美 白杨

美编|李丽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