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其實盡孝並不難(李獻昌)

散文|其實盡孝並不難(李獻昌)

我們現在說的“孝”,一般指孝順長輩。“孝”也就是“孝道”。“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鬍須的老人。

為人子女,怎樣才算盡孝了呢?我想這是每一個懷有孝敬之心的中華兒女都會時常思考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獨生子女已經逐步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社會需要你,家裡的長輩也離不開你。那麼我們怎麼在繁忙的工作中,做到“忠孝兩全”呢?

在這方面,我們中華民族的正統思想——儒教已經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記得剛興起百家講壇的時候,于丹老師講過《論語》。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老師講的,怎樣算是盡孝了,算是孝順老人了。《論語》中記載,孔子說做到 “色難”就算盡孝了。原文如下: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出自《論語為政》。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說: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記得於丹是這樣說色難的,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事,不管父母提什麼要求,作為子女的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這就是盡孝了,能做到這樣就已經很難了。

不論何時何地,不論遇到何事,不問何因,不說何果,總能給父母一個好臉色。聽起來容易,真要到實際操作的時候,我想每天、每事都能夠如此,真的算是大孝了。其實孝道並不是我們有錢了才能盡孝,並不是給了老人大把的金錢,讓他們錦衣玉食了就是盡孝。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窮苦的大眾就與孝無緣了。但事實是好多名垂千古的關於孝子的故事多來自於布衣。如:孝感動天的舜、齧指痛心的曾參等中國古代的十大孝子,十之八九都出身貧寒。可見孝順與貧富不成正比。家境貧寒不是不盡孝道的託詞。

相對於儒家的色難,道家也有自己關於“孝”的獨到見解。莊子有一個詞叫“坐忘”,用“忘”來解讀人生。他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因此別看生面。莊子論“孝”,也是基於“忘”而發。他認為“孝”的最高境界是“使親忘我”。“使我忘親易,使親忘我難”。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什麼意思呢?原來在莊子看來,“孝”不僅僅意味著子女忘記父母,更意味著父母忘記子女。細細一想,莊子的話是有深意的。最大的孝,其實就是讓父母對你完全放心,不把你記掛在心上,老人踏踏實實的過好自己的日子。想一想這難道不是孝的最高境界嗎? 不管是孔子還是莊子,他們所說的孝並不矛盾。他們說的是孝的兩個方面,一個說的是面對父母,一個是修煉好父母眼中的自己。能時時給父母一個笑臉,並且在父母眼中,能讓他們無憂,不為自己牽掛,都是最好的孝。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把笑臉相迎了他人,面對自己的父母卻是一臉的不耐煩。我們總是把自己的內心呈現給陌生的網絡,總忘記坐下來,和父母推心置腹的交流。一直以來,總是讓父母為自己擔憂這個,考慮那個。其實盡孝很簡單,進門一個笑臉,每天把上網看手機的時間抽出一小部分,像小時候那樣,每天一進家門,就把一天遇到的高興的事跟父母分享,這就是盡孝。

孝其實很簡單,一張笑臉,一席暖語!一張笑臉讓老人心情舒暢,一席暖語讓老人省去牽掛之心,所以說,其實盡孝並不難。

散文|其實盡孝並不難(李獻昌)

【作者簡介】 李獻昌,男,1976年生,大學本科、工程師、經濟師、建造師,現任民建河南省委第九屆代表、民建安陽市委老齡委主任、八支部副主委、安陽縣政協委員,河南日報新聞網通訊員,中華文慧網通訊員,百姓週報豫北網通訊員,安陽日報新聞通訊員,安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安陽縣作家協會理事、安陽縣攝影家協會理事。現為《散文詩歌分享畫》創作團隊成員,常務理事。

散文|其實盡孝並不難(李獻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