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很多家長,覺得語文就是一個純粹的文科,單純就是考察學生背誦記憶的水平,語文成績好不過說明這個人記憶力比別人好點而已,沒有大不了的。

其他科目,像數學、物理這些理科,才談得上智商和思維,需要花大力氣去提高和拔尖。對比之下,語文學習多花點時間記記背背就可以了。

這種謬論是對語文學習的一種普遍誤解。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我一直認為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本質上是思維能力的外在表現,一篇短短的600字作文,往往能夠集中表現了一個考生的思維層次。這種能力一旦培養好,不僅是考試升學大有用處,更是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中考、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必然要將不同層次的考生分出個高下,按照今天的教改趨勢,語文考試中尤其是作文和閱讀越來越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察。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一般來說,學生隨著年齡的提升,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多和難度的提升,數理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好。比如說,讓一個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去面對同一道等差數列,小學生會慢慢一個一個加起來,初中生則知道“倒序相加法”,但是高中生則能概括出這種題型的一般做法,直接用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算出來。解題方法的不同代表了思維能力的不同層次。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可惜的是,在語文教育上,很多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沒有隨之提高,很多中學生的語文思維水平甚至還停留在小學階段。他們積累的漢語詞彙越來越多,懂得的語文名詞越來越多,但是閱讀、寫作的底子——思維層次,並沒有實現質的提高乃至突破。

語文學習應該是語文思維不斷更新迭代,不斷打破、清除過去狹隘、固化的認識進而建立更全面深刻認知的過程。

下面舉四個例子:朱自清、史鐵生、蘇軾和司馬遷,來具體解釋何為語文思維及如何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我教過的很多初中學生,一寫作文,就很喜歡寫以“遇到困難——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為主題的文章,然後加上幾句經典的“名言”,比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等。

我將之概括為“困難——成功”的作文思維,這種思維致命之處就在於直觀而單向度,喜歡將很多原本複雜的事件簡單地概括為一個“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過程。

這種思維是從哪裡學來的呢?追問學生,學生自己才恍然大悟,應該是小學三、四年級就學會寫這種主題的文章。可怕的是,到了初二、初三,經過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的語文學習,我們的學生一直沒有發現這種思維的簡陋之處,更無法跳脫出這種思維。缺乏及時的反思和清理,我們的很多初中學生乃至高中學生,他們的語文思維水平一直就停留在小學三四年級。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很多學生接著就會問我:老師,我們能寫什麼樣的文章?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好問題!其實我們中學學過的很多經典文章乃至平時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就告訴過我們答案,但我們一直沒有去主動思考、發現、落實。

經典名作名篇始終是我們閱讀和寫作最好的模仿範本!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朱自清《背影》

以大家一篇熟知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為例,散文講述了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文章重點刻畫了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那個笨拙而蹣跚的背影。

很多人解讀《背影》——“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但這種理解實在僅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我們孩子們也經常寫到父母為自己付出很多,接送上下學、輔導作業諸如此類,不也同樣體現了父母親的關懷和愛護?為什麼與《背影》一文就有天淵之別?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其實,《背影》之所以能夠成為現當代的散文名篇,其深刻與動人之處恰恰在於父子之間“錯位”的愛。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對父親的愛的拒絕是公然的,為父親感動流淚卻是秘密的。父子之愛的這種“錯位”,不僅是時代的,還是超越歷史的,滲透一代又一代重複著的人性。朱自清先生用一個笨拙背影,提煉出父與子之間這種深沉而渾厚的“錯位之愛”,這就是經典文章所具有的藝術感染力和強大概括性。

這種“錯位之愛”,在我們生活中常常如此,在學生筆下也不時出現(如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但在情感的呈現與刻畫方面卻往往失之粗糙,缺乏自覺的提煉和概括。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史鐵生

再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當代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秋天的懷念》,很多人解讀是“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讚美。”這種理解同樣流之於皮相。

《秋天的懷念》感人之處不僅在於歌頌一種隱忍博大而毫不張揚的母愛,更在於文章末尾——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聯想到史鐵生早年癱瘓的人生經歷,這種昂揚而鮮明的生命意識尤讓人感動,而這種生命觀正是母愛的濡染下滋潤生長的。在史鐵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他母親生命的延續,是中國文化中典型的父母之愛的歷史迴響。

特別挑選解讀這兩篇文章,用意在於,因為其題材、主題都是關於父母親之愛,也經常是我們孩子筆下的題材。我們孩子的習作跟名篇名作的差距在哪?可以向其學習借鑑哪些方面?孩子們的得失在哪?通過這種解讀、比較就可以明顯感受出來了。同時,我們也可以知道,要寫好文章,必須先要讀懂好文章真正的好處在哪裡。

解讀不出來,自然就寫不出來!這正是語文思維對於閱讀和寫作的重要之處。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我們的孩子寫文章,寫到親人,就喜歡寫到,父母的關心和愛激勵著自己克服困難獲得成功,但通過解讀經典,我們明白好文章不在於用一種“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思維去立意,而是著力去刻畫人與人之間豐富複雜而細緻幽微的情感,其深邃就在於人的感情是如此的豐富、複雜,對其思索、探討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與終點。

這種思維就能避免用一種簡單粗暴的“克服困難”式思維去立意寫作,對人生的理解自然也大有不同。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我跟同學們解釋這個的時候,他們總是張大眼睛,聽得一愣一愣的。作文深處是做人,閱讀深處是讀人。引導學生去發現內在自我的情感豐富性,並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核心要義。

“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思維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它不僅影響到我們的同學寫作文,就在理解很多重要事件和人物,也出現偏差,或只能在表面滑行。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比如說,蘇東坡、司馬遷,這兩位名人是我們孩子寫作文常常用到的名人素材。一寫到蘇東坡、司馬遷,很多孩子潛意識就用一種“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思維去概括兩人的人生經歷。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比如,“司馬遷一生中遇到了無數的挫折和困難,宮刑之禍大大打擊著他,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終於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這種理解當然不是完全錯誤,但對於理解中國文化史上這種座標式的偉人顯得太淺顯而單薄,而且,太多學生從這個方向理解,陳陳相因、千篇一律,自然看不出一個考生思維的獨特之處。

那應該怎麼寫這類歷史名人呢?

聰明的學生則會追問蘇東坡何以能在面對人生困頓時時擁有一份曠達超然的心境?這不是用“克服困難”這種單一思維可以回答。

答案正是中國深層文化結構中儒釋道三種文化力量在蘇東坡一人身上交融、激盪的結果,這三種世界觀在蘇軾不同人生時期顯出不同的力量,讓蘇東坡這個人的心靈變得柔軟、通透而具有彈性,無論面對何種人生遭遇,總能用一種綿密渾厚的力量將之化解。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司馬遷的人生用“克服困難”這種單一思維去理解,同樣埋沒了司馬遷身上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感染力。

“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史記·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的偉大在於他面對中國歷史那份深沉磅礴的歷史意識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這是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夠綿亙五千年而薪火不息的文化原因

從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去理解這兩個人,就突破了“克服困難”這種淺顯的思維,讓作文擁有文氣,也彰顯一個考生不落窠臼的思維境界。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棵樹,那麼蘇東坡、司馬遷則是這棵樹上最繁茂的枝丫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更重要的是,蘇軾、司馬遷身上這些優秀的文化品質正是現代社會所缺乏的!新聞不時報道有輕生、自殺現象的出現,正是缺乏蘇軾身上那份文化力量;民族文化軟實力的不興和傳統文化的衰微正是丟掉司馬遷那份傳承意識和責任擔當。

因此,這種語文思維的提升和突破,不僅僅有著深沉的歷史迴響,還是現實所亟需的。

如何提升閱讀思維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真正的語文學習是語文思維的鍛鍊與塑造,語文思維在於對文學文本的分析能力,在於思維廣度的拓展和思維深度的挖掘,在於對人事關係的洞察能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義同樣在於此。

語文思維的形成,核心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之功,孩子們需要打破的不僅是上面提到的“遇到難題——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單一線性思維,還有很多需要一一打破再重新建立,這個“破與立”的過程就是語文思維鍛鍊磨礪與核心素養塑造形成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