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2.0:組織進化中的人才發展觀

以生產力的變化為標準,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人工智能的變革將更為劇烈。

在18世紀的英國,最重要的毛紡織業中心——約克郡西萊丁地區,從1740年到1785年的四十餘年間,“窄幅呢”出口量的變化是從56820匹增長到116036匹。

而在2018年,中國的“絲綢之都”——蘇州盛澤鎮,一年的紡織物產量則是數百萬噸滌綸長絲與桑蠶絲、幾十億米化纖織物。

從1770年的“西萊丁”、2018年的“盛澤”,繼續遠望未來,無人工廠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成百上千的機器在信息指令下自動生產。從原料到成品的過程整合在龐大的建築和設備系統中。人頭攢動的景象不復存在,少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控制中心即可保障整個智能工廠的運轉。

生產力突飛猛進伴隨的是個人能力的發展和商業組織的進化。從從事簡單工作的“勞動力”,向知識、技能、合作、創造的“人才”逐步發展;從家庭作坊、專業工廠、行業巨頭到全球公司一路演進。

在當今最成功世界公司——谷歌、亞馬遜、IBM、微軟、Intel、華為、阿里巴巴……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在文化、價值觀、知識分享、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塑造下,進行著複雜而精密的分工協作,創造了令人乍舌的營業額,影響著數十億人的生活。

當AI走到劇變的前夜,專業領域的人工智能向基於通用技術的人工智能邁進,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逐步展開。毋庸置疑,這是一個知識密度更加聚集的時代,這是一個人才效應更加凸顯的時代,這是一個管理挑戰更為劇烈的時代。


AI2.0:組織進化中的人才發展觀


人才:瓶頸與進化

如同驟然加速的列車,人工智能的“爆發式”發展,既使我們加速進入新的工業時代,也使“乘客”強烈的感受到“慣性”的衝擊和困擾。

最先顯現出來的是AI人才的嚴重缺乏。

在中國,隨著人工智能的效能開始在產業場景和消費場景顯現,一大批公司紛紛進軍AI領域,但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成為很多企業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深圳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人才與智力交流會上,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學、軟件工程、統計數學背景的求職者收到熱捧。但除了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少數大企業,大部分公司沒能在AI人才方面得到收穫。因為大部分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前已經被“瓜分一空”,而有經驗的職業人士更是隻需要坐等獵頭上門。而根據騰訊研究院發佈的《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AI領域人才市場需求的缺口在百萬級別。

實際上,AI專業人才的缺乏只是“冰山一角”,在AI的時代,企業面臨的是系統的人才瓶頸和人力資源挑戰。在信息工業時代向智能工業時代的進發中,所有的企業都不得不面對整個人力資源系統的重新認識、設定和重建,以及隨之而來的系統性人才瓶頸。

未來學家Kurzweil曾經提出加速回報定律(Low of AcceleratingReturns)描述人類社會加速發展的現象,即社會越進步,發展的速度越快。比如,整個20世紀100年的進步,如果按照2000年左右的發展速度只要20年就能達成。

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再度提速。而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學校、企業這樣的組織,都將在加速與慣性的震盪中應對挑戰,在隨之而來的技術爆發、知識爆發、教育和培訓變革中進階與前行。


AI2.0:組織進化中的人才發展觀


在國家層面,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從國家層面對人才發展提出規劃和要求。

在專業技術人才方面,支持和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人才,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運行維護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培養。

在綜合性人才方面,重視複合型人才培養,重點培養貫通人工智能理論、方法、技術、產品與應用等的縱向複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經濟、社會、管理、標準、法律等的橫向複合型人才。

在企業層面,領先的企業正在以積極的方式應對挑戰、擁抱變革,帶動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的進化。

華為公司副總裁、雲BU總裁鄭葉來表示,人工智能將會改變每個行業、每個職業、每個組織、每個家庭和每個人。今天組織的人才結構是:上方是商業領袖,下方是高級管理者/專家,然後是基層管理者/業務骨幹和基層員工。未來使用人工智能以後,會改變我們整個組織的人才結構,從上方的商業領袖、管理者到基層員工,中間一定有AI工程師。

目前,除了全球範圍內吸引人才,華為還正在推動人才轉型,從實幹型走向“實幹+創新”型。在智能製造發展中驅動管理者思想轉變、工程師向工匠科學家轉身、技工向技師轉身,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轉型和能力提升,建立多梯隊人才通道。

鄭葉來認為,企業還需要學會以AI思維解決人才的短缺。發展智能化、自動化、簡單易用的人工智能工具和平臺服務,以更快捷和高效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通過讓人工智能成為一種普惠的技術、高而不貴的技術,幫助人才和人力資源系統向AI時代的人才和人力資源系統進化。


AI2.0:組織進化中的人才發展觀


管理:驅動“人力資本”

從信息工業時代拾階而上,智能工業時代所開啟的不僅僅是個體知識和技能的變化,同樣將意味公司管理和組織的變化。在工業革命以來的數百年,人和機器的共舞伴隨著漫長管理理論和方法的演變。在智能時代,管理的對象將加入新的角色,人工智能將加入人和機器之中,也將在管理領域提出新的問題。

比如,隨著人工智能的加入,人的重要性是否會下降?智能是否會成為主角?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美國德勤貝新管理諮詢公司創始人 Josh Bersin 認為:“人工智能肯定不是在消除工作崗位,而是消除工作中的苦差事(tasks of jobs), 並創造新的工作,而且這些新的工作更多的是依賴人類特點的崗位。”

實際上,隨著人工智能進入工作領域,既會釋放對“人”的更高的要求,也將更加加強“人”在組織系統中的重要性,驅動管理新的變革。即如何通過管理的變革,激發“人”的價值。

那麼,對於公司運營管理而言,如何保證組織的活力,激發“人”的力量,建立以“人力資本”驅動公司發展的更優模式,將在未來的變革中越發重要。

在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2.0溝通會上,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指出,華為公司未來的運作模式是在共同價值守護、共同平臺支撐下的各業務/區域差異化運作,是從“一棵大樹”到“一片森林”的改變。

任正非表示,“首先我們要認真總結,三十年來是如何種好一棵大樹的,讓歷史的延長線給我們啟發,如何去種好一片森林。“一片森林”頂著公司共同的價值觀;下面是共同的平臺支撐,就像一片土地,種著各種莊稼;中間是差異化業務系統。共同的價值觀,是共同發展的基礎;有了共同發展的基本認知,才可能針對業務特點展開差異化的管理;共同的平臺支撐,是我們在差異化的業務管理下,守護共同價值觀的保障。“天”和“地”是守護共同價值的統治,中間業務的差異化是促進業務有效增長的分治。”

在華為新的管理變革階段,將加強公司願景使命與員工工作動機的結合。公司的使命是使能智能社會的轉型、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員工的目標是為組織的使命達成進行高質量的工作;公司的商業成功與員工獲得的回報是上述努力的結果。華為將在內、外合規的邊界下充分授權,有效行權。在邊界之內,激發員工持續奮鬥的內在動力,鼓勵員工“自由飛翔”,“靈活機動”。

實際上,不僅僅是華為,對於所有在智能變革中的企業而言,如何重新認識人才,如何重塑組織激發人才,如何構建更為靈活和敏捷的管理,如何匹配短期和長遠的投入和產出,這一系列的問題將在這個變革開啟的階段,持續的追問企業家和管理者。


AI2.0:組織進化中的人才發展觀


從刀耕火種,到機器時代,再到智能的新紀元,在由過去通向未來的人類發展歷程中,因為“火”人類得以走出叢林,因為“機器”得以走向世界。智能時代的來臨,人類的社會和商業必將進入更遙遠的新高地。在這個過程中,毋庸置疑,人類將變得更加的強大,精神能量也將遠遠超越物質能量,成為人類繼續前行的終極驅動。而能夠洞悉和引領共同價值認同和價值實現的企業,必將走向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