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坐落于甘肃省省兰州市,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继西北师范大学之后,甘肃省第二所省部共建高校,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截止2018年3月,学校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9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16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213.63万册,数字资源55000GB。有普通本科生22698人、博士研究生307人,硕士研究生4205人。

兰州理工大学

文化传统

理工大精神

红柳精神: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校训:奋 进 求 是

学风:诚于态度 谨于理论 勤于实践 志于成才

教风:依法治教 爱岗敬业 学高身正 教书育人

学科建设

截止2018年3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34个: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115个: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8个工程硕士学位、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MPACC)和国际商务硕士(MIB)专业授权点。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1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等。

硕博士学位授予

博士后流动站(5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共8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共26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共21个)

二级学科硕士点统计表(共95个)

兰州理工大学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止2018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7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37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国防特色学科(2个):舰船动力、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焊接技术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电气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技术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张爱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朱彦鹏)。

省级教学团队(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教学团队(杨军虎)、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杨瑞成)、电气与控制工程教学团队(李战明)等。

省级精品课程(37门):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液压元件、通信原理、冶金物理化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控技术及编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结构优化设计、管理会计学、材料力学性能、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流体力学、数据库原理、化工原理、流体机械原理、过程设备设计、金属学与热处理、结构力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路、物理化学精品课程、CAD/CAM技术及综合训练、思想道德修养、工程材料、钢结构设计原理、大学物理、机械原理、电工电子、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系列课程 )、工程制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个):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历史沿革

甘肃省立工艺学校

1919年5月,甘肃省署创办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委任牛载坤为第一任校长。

1921年,改制为为甘肃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水枏继任校长。

1924年,为甘肃省立工业学校;

1927年,为甘肃省立工科职业学校;

1929年,为甘肃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1936年,为甘肃省立兰州工业职业学校;

1944年,改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8月26日,兰州宣告解放,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2月,甘肃省委任命周笃彦为第一副校长,1956年1月,改任校长。

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

1952年11月26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归属甘肃省工业厅领导。

1954年,国家电机制造工业部领导学校,关系由地方转移到中央。

1956年,城市建设部和电机制造工业部协商决定,把土木科从兰州工校分离出来,另建立由城市建设工业部领导的、城市建设总局代管的兰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平整校址场地,修建了第一幢教学楼(即今7号楼),筹建工作开始。

1952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新校舍。

1954年下半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

1953年10月,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秦安、临洮两县工业学校的化工科并入学校。

甘肃工业大学

1958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将学校改建为兰州工学院。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10月正式命名。

1965年3月,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北京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的焊接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整建制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焊接、水力机械、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2020名(含工人试点班)。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等10个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

2000年,学校开始筹建西校区。

兰州理工大学

2003年4月,经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2004年5月,学校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2012年12月,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兰州理工大学正式签约,成为甘肃省第二家得到教育部高校对口支援的高校,也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并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13年3月,学校设立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9月,学校在酒泉市设立新校区,与酒泉市政府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同时,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在浙江成立。

2015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一所省局共建重点大学。

2016年6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大会”和“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和特色学科座谈会”上对兰州理工大学进行共建授牌;7月数据显示,兰州理工大学工程学学科(Engineering)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2017年3月,学校入选教“国家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材料科学学科(Materials Science)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7月,甘肃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签署《关于共建兰州理工大学的意见》,这标志着兰州理工大学继西北师范大学后,成为甘肃省第二所省部共建高校。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