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池起衝突家長去醫院鬧醫生自殺?心理專家:安醫生如何避免死亡

——馬麗/文

8月20日,安醫生和丈夫去游泳,在泳池裡,兩個13歲男生可能冒犯了安醫生,安醫生讓他道歉,但男生拒絕道歉,並朝其吐口水,做鬼臉,還有一系列侮辱性動作,安醫生老公看不下去了,情緒有點激動,便衝過去將該學生朝水裡按。

之後,男生的媽媽帶著家屬和朋友一起在游泳館浴室裡打了安醫生。最後雙方報警處理,警察讓他們私下協調,出了警局安醫生老公當場給孩子道歉了,但第二天他們就找到安醫生和她老公的單位大吵大鬧,並讓安醫生單位的領導把她開除。之後,安醫生情緒變得很差。

後來,安醫生出事了。

浴池起衝突家長去醫院鬧醫生自殺?心理專家:安醫生如何避免死亡

安醫生如何能避免死亡?

熊孩子和家長的那些事

1在泳池裡,兩個13歲男生可能冒犯了安醫生,安醫生讓他道歉,但男生拒絕道歉,並朝其吐口水,做鬼臉,還有一系列侮辱性動作,是以熊孩子。

2事發熊孩子,安醫生老公打了熊孩子,熊孩子家長又打了安醫生,應該熊孩子道歉在先,安醫生老公道歉在後,報道中未提及家長及熊孩子為自己的侮辱性行為道歉,反而 ,在安醫生老公道歉的情況下,到雙方單位去鬧,並讓安醫生單位的領導把她開除。是以熊孩子之家長。

熊孩子和家長,咱不妄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著,也許十年之後,家長們才會意識到孩子沒有規矩,隨意侮辱他人而不會得到懲罰,是反社會人格的隱患,是對孩子發展和成才的巨大阻礙,是家長和孩子的不幸,是任何物質和金錢都無法挽回的。

也也許在此事之後,家長能反思反省,加強對孩子規則感,以及是非對錯行為的教育,使孩子的人格健全發育而走上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兩種結局,都未可知,佛語:看機緣巧合!

我不關心他們的結局,我只關心你,安醫生,

因你是我的同行,也是我的姐妹,我不想讓你毫無價值的離開。

我只想對你說,在遭遇外界不可抗拒之事時,如何避免死亡。

首先,我想對你說,敬畏生命,護佑生命,不僅僅是對待病人,還有我們自己。

同為女性,我們深知醫者的偉大和慈悲,也體驗過工作的艱辛和不易。

我們都一樣經歷了五年本科,也許還有數年研究生也未可知,你和我都知道醫學生的大學生生活一點也不輕鬆,為了做一個合格的醫生,我們日以繼夜地學習。再加上畢業之後三年的規培,以及一年24小時住院醫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仍要不斷學習查新培訓,因為醫學知識更新太快了。為了成為一個醫生,我們形神憔悴。

浴池起衝突家長去醫院鬧醫生自殺?心理專家:安醫生如何避免死亡

就這樣,我們的青春獻給了醫學,同齡人花前月下時,我們在病房奔走,談論最多的是病人尿了還是拉了,吃了還是吐了這些永恆的主題。同齡人在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時候,我們的額角已經依稀看到了白髮….

等有了孩子,若少人看護,你要時常把孩子鎖在家中, 以便於週末查房或者臨時加班,通常你以為一個小時就能趕回來,往往需要大半天。於是您的孩子一個人被鎖在家中, 你表揚她懂事,十年之後她會對你說,媽媽其實那時的我很害怕。這嚴重影響了她的安全感。

還有,繁忙的工作和學習讓你自顧不暇,更談不上陪伴父母和老公,他們忍下了埋怨,默默支持您的工作。

就這樣,經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和臨床經驗的積累,我們成了懸壺濟世的醫者,為芸芸眾生解除病痛,帶來安慰。

因此,當了醫生

你的生命就不僅僅是你自己的,還是父母的,老公的,孩子的,

當了醫生

你的生命就不僅僅是你自己的,還是患者的,同事的,醫院的

你的離去給這些人帶來了巨大損失,你不能不和他們打個招呼就隨意處置你的生命,你一走了之,你是自私的。

在此,我要沉痛悼念安醫生,雖然你是自私的。

我還想對你說:

不要為沒有做錯的事情道歉。那也許很有壓力 ,也許別人會誤會你,即便如此,若沒有錯誤,請不要道歉。相反,您要據理力爭,堅持向錯誤一方討個說法。

因為一個人可以苦一點累一點,但不能忍受冤枉之事,當真相被埋沒,正義沒有伸張時,對人的傷害最大,是以冤屈可以殺死人,或者讓人長期處在壓抑之中,導致各種心身疾病,甚至癌症……

這一點,你應該向秋菊姐姐學習,她比你強,為了討個說法,她一直都沒放棄。

只因為正義帶來安慰,安慰讓生命變得生機勃勃。

我還想對你說:在這樣的時候,請使用投射性不認同的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的術語,它可以保護我們的心靈免於外界的傷害。

投射性認同是重要的防禦機制之一,常常發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在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理論裡,投射性認同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的行為模式。

安醫生,如果你經常使用投射性認同的心理防禦機制,那麼你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或者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

浴池起衝突家長去醫院鬧醫生自殺?心理專家:安醫生如何避免死亡

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都會受到外界影響,不可能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請注意,我使用了“非常”兩個字,意即這個在乎的濃度比較高了,會危及自身的健康。

我們用“投身性認同”的概念來解釋這一過程:

投射者,熊孩子及其家長的言語,表情,行為都顯示出:他們認為你是 做錯事的,是壞的,是不好的,他們有理,要到醫院告你的狀。

你的潛意識接受了這樣的感覺和說法,並也按照這樣的方式來認知自己:我是錯的的,是壞的,不好的。

在這種關係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種與投射者釋放出來的感受一致,且與投射性幻想中的自體表象和客體表象一致的方式來思考、感受和行為”,這是投射性認同。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壞的,錯的,對自己的貶低達到極點時,就有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因此,我建議你使用投射性不認同的防禦機制。不管外界任何人或者有多少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你始終要相信自己沒做錯, 你對侮辱性行為的反抗是正常的,或許方式有待討論,但這不是你的錯的, 你沒做錯什麼,而是事發有因。

在投射性不認同的發生過程中,實際上包含了一個人對自己的穩定的認知,即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什麼是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什麼是我自己的,邊界在哪兒?在多大程度上我會受到了外界的影響等等。

而一個人對自己穩定的認知即自我概念,來源於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以及成年後的不斷完善。

浴池起衝突家長去醫院鬧醫生自殺?心理專家:安醫生如何避免死亡

在這個大千世界上,在人際交往的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投射性認同及不認同。安醫生,當你明白了什麼是別人的投射,什麼是自己的認同及不認同,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強大,保護自己免受蜚短流長的影響。

在此,我要沉痛悼念安醫生!

(本文依據新聞報道,不排除有侷限之處)。(河南省人民醫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鄭州市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河南省行為醫學委員會委員,西部精神醫學消化組委員,擅長青少年厭學叛逆、兒童注意力問題的處理,擅長抑鬱焦慮強迫症的心理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