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產手機與iPhone之間的差距(深度)

網上都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小米把手機價格拉下馬,華為又把價位給帶上來了。

在某個程度上,的確是小米引爆了智能手機低價競爭市場。能預見的是,華為選擇高端產品定位的路線同樣也是正確的,兩種都是在一定市場環境下必然的發展趨勢。

論:國產手機與iPhone之間的差距(深度)

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國內品牌手機和蘋果iPhone到底還有什麼差異或者是差距?

外觀上的工業設計水準

iPhone的設計語言的三次轉變:第一是iPhone 3GS及之前,採用的是鵝卵石式橢圓後背外觀;第二是iPhone 4開始邊緣稜角雙直面外觀,直到喬布斯逝世之後;第三是庫克執掌蘋果時代,iPhone 6開始的圓潤邊角雙直面外觀,一直沿用到現在,期間換過材質,也有過掉漆、氧 化、折彎等問題出現;

國內品牌手機這點上比較說得過去,不停嘗試著各自的新穎理念,也擁有著各自的粉絲;因此除了材質成本上的差距,讓iPhone在使用手感上略佔優勢。至少在外觀視覺上,國內品牌手機和蘋果iPhone的差異化不算太大。

可是有些過於著重色彩漸變之類的做法,令人感覺與iPhone 5C/XR 在一個段位。

核心部件的研發融合能力

iPhone深度研發的A系列處理器,相信行內人士均是眾所周知。再加上系統封閉化上的優勢,其性能完全碾壓高通驍龍系列,每一次發佈新品均是直接領先了一代。

論:國產手機與iPhone之間的差距(深度)

此外對高通、英特爾基帶的融合掌控能力更是見微知著:因為英特爾方面的弱勢,為了能讓使用兩種基帶的機型體驗一致,蘋果硬是把高通基帶進行了限制,讓其降頻到與英特爾一個級別。

而國內品牌手機在這一點上與蘋果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國內廠商一般是採用高通驍龍系列集成處理器芯片,有一些受制於人的隱患。另外,高通驍龍品牌可以打開國內市場知名度,這與小米每次發佈會拿處理器當重點宣揚是離不開的,瞭解到小米已經在嘗試自研併發布了一代松果處理器芯片,即便效果不強可至少是邁出了第一步。

目前國內處理器芯片方面有實力和高通驍龍匹敵的,應該也只有華為技術研發的麒麟系列了。

零部件上游渠道掌控能力

大家知道iPhone X使用的是三星提供的頂級OLED柔性面板摺疊技術,且是一定期限內完全排他式的買斷,甚至就連三星自家都沒有使用該技術。一是成本太高,還有一個就是蘋果對OLED面板的色彩調教是極致的,並不是說隨便拿去用就能夠直接使用的。

論:國產手機與iPhone之間的差距(深度)

近期發佈的iPhone XR使用的是6.1英寸LCD屏再次矚目,使用的是日亞化工業株式會社專門提供的LTPS-LCD面板,獨家提供的0.3tLED芯片。此外,之前蘋果就已經向LG支付2.7億美元創建了一條專用於iPhone OLED屏的生產線,把在坡州的E6 6G工廠生產這些OLED屏幕,並且可能在2019年為蘋果提供大量的6.5英寸OLED屏。

國內品牌手機在這點上就比較沒話語權,實力擺在那裡的差距。國內品牌手機使用的OLED顯示面板,來自二三線廠商,或者是使用的是三星次級的AMOLED面板,且還要受到這些面板提供商的產能供貨風險限制。

對於這些,國內品牌手機廠商也只能依靠國內其他面板供應商可以儘快地技術跟進,像蘋果一樣投資自建生產線並不是所有手機廠商能做到的。

論:國產手機與iPhone之間的差距(深度)

軟件上界面的UI交互設計

這點就相對重要,畢竟再高顏值的外觀設計、再強大的硬件堆棧,最直接影響體驗的還是使用時人機交互感覺。

iPhone可以說把UI交互做到了極限,不少用戶在使用之後都無法轉換到Android平臺。蘋果對UI交互方面要求達到了像素級的嚴苛,每一步操作均有高幀率的過渡動畫,讓人有一種惟妙惟肖的操作體驗和感受,這得益於IOS平臺的封閉化,幾乎所有APP操作體驗都是相對統一舒適,有一種完美的感覺。

也正是因為這些過渡動畫的高幀率,在某些時候會出現一些兼容性問題,導致部分操作會出現掉幀,就好像卡頓一樣,特別在蘋果以往更改渲染引擎方案的時期。

國內品牌手機UI設計還是比較靈活的,經過不斷優化過的“操作系統”UI屢見不鮮,例如小米MIUI、魅族Flyme、 華為EMUI等等都是有著大量的使用追隨者,說白了還是一個習慣問題。如在解鎖方面,蘋果iPhone的解鎖動畫有多少幀有誰清楚?

而有某些廠商就比較人所不齒了,操作時直接沒有過渡動畫。卻拿來與iPhone比解鎖進入桌面的速度,其實iPhone的過渡動畫讓人看起來慢一拍。用過iPhone的用戶都清楚,當點擊一個圖標過渡動畫在進行時,可以直接中途執行APP中的操作又或者直接打開到一半就選擇退出,這可操作性的過渡動畫十分完美,這也是不少iPhone用戶轉移到Android平臺操作不習慣的原因之一。

論:國產手機與iPhone之間的差距(深度)

完整生態化的全面互通性

這點也是蘋果最大的優勢之一,大到能夠出現變異生態的鏈節點(應用程序、硬件產品或用戶)。而且鏈條對變異可以自我選擇、自我組織以及自我調整,從而保障了生態鏈可以良性循環,不斷持續發展下去。蘋果的APP Store的規模化生態系統,能讓一個蘋果賬號,打通包括Mac、iPad、iPhone以及Apple Watch等之間的相互操作,在任何一個設備轉換到另一個設備時,可以無縫繼續進行之前的操作;

國內品牌手機廠商在這點上就很難與蘋果匹敵了,大多數廠商即使建立起賬號機制,可是各自為營的APP商店運營、碎片化的生態鏈節點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是能夠緊緊捆綁用戶的重要點之一。

產品定位及精準營銷策略

蘋果之所以能通過iPhone取得成功,除了頂級的硬件要求與生態化體驗。完美的產品定位和精準的營銷策略,對於蘋果也是重中之重的存在。蘋果從Mac電腦時代就已經有著明確的產品定位,且具有著強大的市場分析團隊、龐大用戶數據挖掘以及分析團隊。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蘋果在這一方面幾乎是非常精準的,對其目標用戶進行著有效的營銷。

簡單來講,剛發佈的一款新機型可能在幾年前就已經在開發著了,不間斷的進行精細打磨,至於推出什麼功能、什麼時候推出,這些功能定位於哪些用戶,蘋果都是具有著強力可控的執行能力。新發布的機型也許只是蘋果內部研發中的其中一款,可能還有數百種研發模型已經定位,正在深度打磨中,並且將會在合適的階段推出適合的機型和功能。

論:國產手機與iPhone之間的差距(深度)

對於產品的營銷,蘋果有著特殊的魅力,並不需要請明星代言。甚至是站在蘋果的角度上想,到底是明星在給iPhone代言,還是iPhone在給明星代言?因此除了出現在一些展示片段裡的歌手之外,蘋果沒有請過什麼代言人。

國內品牌手機廠商這方面可謂是五花八門了,各種各樣的影視明星、歌星、企業家、網紅之類的代言人層出不窮。對於目標用戶的定位也是不太精準,大都希望能夠覆蓋全部的用戶,這應該是營銷的大忌。

不過在這一方面,相對不同凡響的是OV兩家,其營銷案例倒是可以稱之為經典。

強大無可匹敵的品牌效應

在品牌效應這點上應該什麼人會否定蘋果的品牌實力。其強大且獨孤求敗的品牌效應,這給蘋果帶來了巨大經濟利益和強大社會效益。

事實上,國內品牌手機廠商面對的不單是一個手機廠商,而是一個體量龐大到可以對比一個國家的生態化存在。國內品牌手機廠商還是處於靠走量拼份額的階段,而iPhone割走了整個市場近80%的利潤。若是即使有一天蘋果iPhone落寞,也不會徹底地消失,而是長期存在,甚至會有一天還會強勢反撲。

論:國產手機與iPhone之間的差距(深度)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電腦操作系統時代就發生過,蘋果公司曾經對Mac電腦軟件以及硬件的強力封閉控制,給微軟Windows聯合別的軟硬件廠商崛起的機會。導致Mac電腦成了小眾高端用戶專屬的存在,直到iPhone問世才讓蘋果公司再次走上時代的舞臺。

現在的谷歌的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與當年微軟的Windows電腦操作系統,就像是一種歷史重演般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