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監管促使網貸行業回歸理性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火爆,對於網貸行業而言,無論是當前央行的“雙降”,還是即將到來的行業監管;

無論是“力保股市繁榮”下的股市吸金能力的會漲,儘管整體大環境諸多變換,但對於網貸行業乃至整個互聯網金融來說,最終的結果是,眾多合力結果下,殊途同歸,走向未來發展的必然之路:收益的理性迴歸、倒逼下的信用體系建立,最終形成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的革新。

1、P2P網貸行業需要理性迴歸

國內P2P網貸行業,在經歷一個持續較長時間的野蠻增長之後,在市場調節及可預期到來的監管下,最終將回歸理性。

這個理性的迴歸主要包含兩個主要方面:一是P2P平臺數量的減少,與之減少相對應的是諸如陸金所、拍拍貸、宜人貸、融資易等實力平臺的做強。所謂物極必反,當前P2P網貸行業非理性的火爆增長,必然遭遇洗牌。

此外,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環境下,也是當前亂象叢生的行業現狀的迫切需求,政策的指引和法律法規的規範不可或缺。

只有經過市場競爭、監管規範淘汰掉劣質、信譽低的網貸平臺,才能讓金牌企業脫穎而出,從而讓資金流向更安全的投資平臺。唯如此,P2P網貸行業才能走的更遠。

另一方面則是平臺收益的理性迴歸——它不可能一直保持發展初期以及當前的高位,君不見即便是餘額寶,其利率也在經歷市場檢驗後持續下降,最終低位徘徊。在用戶抱怨利率降低,不能求的更高回報時,行業內專家學者則表示:這是市場的理性迴歸,是發展的必然。

P2P也將不可避免的延續這一發展趨勢。利用P2P求得超高回報的時光必然一去不返, 也唯有收益的迴歸理性,才能保證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倒逼下的信用體系建立及“完全信用化”

國內信用體系不健全的問題一直存在,但過去金融業的發展過程中,對健全信用體系的需求,可能沒有任何時候,如當前互聯網金融表現的如此緊迫與迫切;也沒有任何時候,信用的價值在經濟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信用的價值推向了更高更廣闊的天地。

對於P2P網貸行業,呼喚信用體系的建立幾乎與其井噴式的發展相伴而生。

一方面,因為信用體系的缺失,風控難度增加,規避風險的能力降低。同時,由於尚未建立統一信息查詢和審核系統,各網貸平臺借貸信息無法互通,既影響貸款效率,也影響貸款質量,甚至導致一人多貸、註冊多賬號來騙取貸款情況的發生。

可喜的是,市場倒逼下信用體系建立的步伐在不斷的加快。隨著《徵信業管理條例》頒佈,中國人民銀行已將小貸公司與融資性擔保公司納入其完善徵信系統的監管對象中。

此外,也有不少平臺或專業網絡信息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或者兩者結合的模式,進行信用信息調查,提高借款人質量,以確保資金與信用安全。

可以預見的是,在官方及市場的推動下,未來信用體系建立的步伐勢必加快,直至達到個人及企業信用賬戶的建立,通過特定的網絡平臺,如銀行卡消費記錄一樣,可以直接搜索到個人的信用記錄,筆者將之稱為“完全信用化”-儘管這或許將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

3、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的舊貌換新顏

從P2P所處互聯網金融大的生態環境來看,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火爆, 行業內研究機構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深入調研分析,並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發展進行研究後,將當前互聯網金融分為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六大互聯網金融模式。

互聯網金融根植於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髮展, 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必然有更多的互聯網金融類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出現。

與此同時,一些產品及發展模式勢必會在經受市場檢驗後或消失,或在不斷的改進後蓬勃發展-這是技術與市場競爭後的必然結果。

4、發展不斷,創新不止

即便如阿里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巨擘,也不可避免面臨來自各方的壓力,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摸爬中前行。資金總是流向能夠獲得回報的領域,互聯網高速發展時代,一切皆有可能,當微博風行時,誰也沒預料到有微信“瘋行”。

同樣,能衍生出第三方支付,出現P2P野蠻增長,誰能保證不會出現新的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而P2P網貸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保持自身的優勢地位,必然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而不斷改進,包括技術與服務兩個方面,革除技術弊端,提升用戶服務體驗,使自身更加符合市場需求-這是每一個網貸平臺亟需解決的問題,機遇與挑戰並存,或浴火重生,或中灰飛煙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