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在徽州,不僅僅是單個古民居因為馬頭牆、大門、門樓等等的巧妙構建,而體現了形式美、韻律美,在整體群落的構建上也是如此。在“聚族而居”的過程中,總有宗法倫理這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著住宅的構建、排列,使內外空間的佈局與宗族、血緣親疏關係相適應,從而形成了呼應、對稱、重複、遞進等錯落有致的結構形式。

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歙縣的鄭村,是一處古老的村落,在這裡有一座號稱徽州現存最大的古民居-汪家老屋。老屋由“和義堂”、“善述堂”、“善繼堂”、“務本堂”連在一起構成的。在外面,它們各有各的大門,但在內部,它們全是相通的。

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四個大屋連在一起,房連房、進連進,顯得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讓人感到透不過氣來。這四間屋子分別屬於汪家的四個兒子,上輩給他們安排這樣的居住結構,就是讓他們在一起彼此照應,並保持著有分有合的生活狀態和空間形態。在黟縣的關麓村,這裡有名的“八家”民居,是八位兄角連成一體的的居房,在整體外觀上,具有結構上的統一形“八家”門額上的題字,有表明宅主身份的,也有顯示文化修養的。

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關麓村的民居正門多為青磚雕花門樓,門洞兩側的門柱石各用一整塊石料製成,上部門宕也由一塊石料製成,所以稱為“石庫門”。

最具特色的是,一般民居正門都有裡外兩層門扇,裡層是木板門扇,門上包有鐵皮,釘的是泡釘,漆了黑色油漆,這被稱為“鐵皮門”,外層是鏤空菱花桶扇,空靈剔透勺菱花桶扇,使原本防衛森嚴的大門顯得親切近人。

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徽州古民居也有以某一家長的宅第為核心,向四周延展的等等。總之,從整體上,從高處俯瞰,徽州古民居群落都具有空間上的形式美、韻律美。在外部空間形態上,縱橫交錯的街巷也為徽州古民居群客增添了美學意蘊。

街巷及其所具有的立體空間,是單個古民居之間,以及與其他建築之間聯繫的無形紐帶。如果說蜿蜒、纏繞在古民居群落內外的溪流、水圳,是條“動脈”,那麼聯著古民居群落的古街小巷,就是彎彎曲曲的“靜脈”。

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動靜結合,虛實相間,彷彿能奏出一曲曲和諧的樂章。在明清時街。據說“斗山街”的名字來源於它所依之山,因為七丘相連,狀如北斗星排列,所以稱為“斗山”。斗山街長約一華里,曲徑商留下來的老房子,像遊人一樣,摩肩接踵,卻又相互錯落,有謙有讓。

斗山街巷道跟漁梁老街的氣韻是不大一樣的,前者幽暗悽迷,暗藏著數不清的秘密、故事,而後者則是開放的,悠閒的。

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徽州古民居的街巷,整體上具有陰柔的、如歌如訴的特性,其獨特的構造空間,是彎彎曲曲的青石板鋪就的,也是疏疏密密的券門洞、門罩、臺階、花窗或者點窗,以及高低錯落的馬頭牆穿插構成的,更是受徽州人聚居的理念所影響的。

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雖然因為宗族、血緣關係,徽州許多古民居是相連相通的。但在建房時,依然講究不與鄰共牆,特別是房前屋後必須保持通暢,這就形成了狹窄的小巷,僅容一人通行的一人巷到處可見。曲曲折折的小巷縱橫交錯,相互勾連,把徽州的民居、村落,編織成形形色色的迷宮,使得身在其中的人產生出多種感受和觀賞情趣。

徽式建築的靈魂——傳統的結構關係

徽州古民居在形式、構造和裝飾上,有開有合,黑白相間,虛實有致,錯綜變化,體現了傳統美學的諸多原則。但從另一方面說,徽州古民居在建築構造上也有著它的不足之處,比如它從總體上的封閉,缺乏以人為本的觀念;

結構的莫測高深,說明了對個體和個性的忽略和壓抑。建築是社會的產物、時代的產物,在徽州建築上,同樣體現了時代的侷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