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是否刷新了你的秦國觀?

鴞尊尊


以前就一直很為秦始皇抱不平,感覺他是一個被歷史詆譭而又無人為其申冤的人,他的形象,因為後世君王以及儒家弟子的醜化,早已經根深蒂固地印在人們的腦海裡,所以提起他來,無疑就是暴君、荒淫無道、殘害老百姓等,等接觸了《大秦帝國》後,整個人陷進去了,五百多萬字的書廢寢忘食地閱讀,當秦帝國要滅亡時,哪裡還忍耐得住,熱淚不自覺地從眼中滴落,既然見其生,何忍見其死,所以,最後一部《帝國烽煙》讀了近四個月,這種兒女心態糾結著,歷史,真正的歷史,確實需要給秦朝秦帝國和秦始皇一個公正的評價。現在就來粗略地數數那些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人。

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商鞅

《史記.商君列傳》中說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司馬遷是站在對立面來評價商鞅的,鄙視他的興起是因為寵臣景監的推薦,作為儒家人物,司馬遷的評價是及其刻薄和不公正的,他在內心裡徹底地否定秦國以及秦國的那些出色的將領,所以一部《史記》關於秦國的記載要麼很少,要麼就沒好話,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不僅使當時積貧積弱的秦國崛起,而且打下了一統六國的基礎,尤其是他推行的法治之策,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他的言辭和作為,在戰爭不斷、禮崩樂壞的年代,是很有必要的鐵腕政策,而司馬遷一個腐儒之人,妄想以儒家的寬仁博大思想指點治理亂世的商鞅,本身就是迂腐的表現,孫皓暉先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同於歷史評價的人物,他為了變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最後在權利的鬥爭中被車裂,但是商鞅雖死,其法不滅,後代君王繼續推行商鞅的政策,一步步碾壓六國,而六國只能通過割地來圖得生存,最後的結果就是養肥了秦國,餓死了自己。

戰神白起

白起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稱為戰神了,但他還有其他的名號,比如人屠,屠夫,在《東周列國志》裡記載,大唐末年,有天雷震死牛一隻,牛腹有白起二字,論者為白起殺人太多,故數百年後,尚受畜生雷陣之報,殺業之重如此,為將者可不戒哉。這種觀點流傳深遠,基本奠定了白起的屠夫形象,但真實的情況呢,我們分析歷史人物,不應該用現有的思維方式,也不應該將自己的觀點強行帶入,應該結合歷史人物的歷史環境以及政治因素來分析他的是非對錯。

白起作為秦國的大功臣,不僅擴大了秦國的國土面積,而且極大地震懾了山東六國,使聞其名而色變,甚至小孩子不聽話都會拿來嚇唬孩子,但白起就如此殘忍嗎?長平之戰的確是坑殺了趙國二十萬降卒,這也是白起一生抹不去的汙點,在孫皓暉筆下,客觀公正地分析了白起和昭襄王的內心鬥爭,在冷兵器時代,二十萬人趙國人肯定不會為自己所用,當俘虜養著又怎麼自己養得起,如果放回趙國,又是一大批生力軍,在這種殘酷的糾結下,如果換了你是白起或者昭襄王,你會怎麼決定?

昭襄王給了白起一個模糊的指示,把處置趙國俘虜的權利交給了白起,而白起呢,終究還是含淚坑殺了二十萬趙國人。現在讀來,無論是白起,還是趙國趙括,都是可憐人。

一心傳承、振長策而御宇內

孫皓暉先生用細膩堅韌、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筆調刻畫了自秦孝公到秦始皇堅定一心為統一六國,結束五百年紛爭的壯志雄心,在朝堂上、在府邸裡、在戰場上,無論是君王、時謀臣還是戰將,都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為了秦國的大業前仆後繼、至死不悔,他們用自己的見識和才能一步步地擴大著秦國的國土面積和影響力。正是這種君王堅定地信念以及上下同心的合作,才使得秦國從人人鄙視的弱國變為強國,所以,人才興國的借鑑意義,在今天仍然很實用。

始皇帝的豐功偉績和心路歷程

“暴君”秦始皇的罪證包括“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焚書坑儒;增加徭役;修築萬里長城和馳道、征戰嶺南、大興土木等”,其實這是一個矛盾體,換了劉邦、李世民等都會這麼做,要同意就必須要打仗,既然打仗哪有不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的,這在歷史上任一開國王朝都是存在的,只不過罪過全部讓秦始皇承擔了,而為了穩定江山社稷,抵禦匈奴,獲得國內穩定的發展環境,修建萬里長城和高速公路是必須的,面對六國後人(並沒有全部殺死他們)蠢蠢欲動的復辟,秦始皇巡行天下,這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至於阿房宮,現在有學者考證出根本不存在,至於為何一條虛假的信息被廣為流傳,其中的政治原因就不論述了。

《大秦帝國》是難得的歷史小說,作者歷經十六年的辛苦耕耘終究寫出了這部煌煌鉅著,其中的歷史觀點並非完全是小說家言,他在為秦國正名,為中華歷史起點和文明的根上尤其精彩,這對我們正確評定歷史人物,用真實的歷史思想分析歷史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大家有時間不妨去讀一讀,深刻領會秦帝國的興起和滅亡歷程。


萬卷古今情


孫皓輝先生寫的《大秦帝國》確實刷新了我的秦國觀,讓我對先秦歷史有了深入的瞭解,對於歷名人物與歷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傳統的暴秦觀點有了全然不同的認識;對於六國的同情轉變成了深深地厭惡;對於項羽的崇拜變成了鄙視,當然對儒家也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暴秦一說荒誕不經

人們都說秦國殘暴,也正是因為他的殘暴才失去了天下。看過大秦帝國後,才明白秦國不是殘暴,而是太強大了,強大到以一敵六,六國不敵就以道德譴責秦國,生生給秦國按上一個虎狼秦國的名號。就好比六個混混合起來打一個士兵,打不贏了就到處說這個士兵人品有問題。

秦國與六國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秦國要統一天下,結束紛爭;六國要保存自己的社稷,由自己統一天下,要不就裂土分疆保榮華富貴;秦國是全新的法治戰國,凡事皆有法式;而六國是半人治半法治之國,新舊制度上有天然的不可調和矛盾。

戰場之上以強弱論成敗,秦軍殺了不少六國將士,同樣的六國將士也殺了不少秦軍士卒。大家都知道長平之戰白起坑殺二十萬趙國降卒,趙國合計戰死四十五萬軍隊;但是秦國六十萬大軍亦死傷三十多萬。國人同情失敗者而苛責強者,這是我國的強者很難成為世界的強者的一個原因。


二、六國無恥而項羽殘暴

昔日秦國窮弱之時,魏國攻佔秦國千里河西之地,屠殺無數秦人;又聯合其它五國以及戎人、匈奴等外人合謀秦國,意圖瓜分秦國。秦孝公忍辱負重割地求和,又提前擊敗戎人與匈奴,方避免了秦國的滅亡。

秦國變法富強後,六國又多次合縱謀秦,瓜分秦國之心不死。原本秦攻六國與六國攻秦都是華夏內部的爭奪戰爭,世人不說六國貪焚,卻說秦國殘暴。韓國多次謀秦,其中著名的有移趙攻秦計(長平之戰)、聯周抗秦計(周天子債臺高築)、水工疲秦計(鄭國渠)、兵事疲秦計(韓非要求秦國先滅楚趙魏三國以存韓)。燕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滅齊,齊國在秦國的資助下復國,但此二國皆不感恩秦國,說打就打秦國。

世人都認為項羽是蓋世英雄,殊不知這個英雄殘暴嗜殺:項羽喜歡屠城,不論是滅秦戰爭,還是楚漢相爭,項羽都喜歡屠城;著名的有新安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屠殺咸陽併火燒咸陽,又發掘秦王歷代王陵,在發掘秦始皇陵時天有異像,飛沙走石、天降大冰雹,死傷數千士卒後方止。項羽又是一個開歷史倒車的人,不承秦制而恢復周朝的諸侯實封制,導致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儒家在戰國時代沒有市場,但是他們一直都掌握著輿論權!儒家固然有他的好,但是他的壞也是顯而易見的,兩宋滿清是兵魂銷盡國魄空,近代百年國恥儒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又何止儒家一家,所以繼承傳統文化要繼承的是諸子百家的精華,而不是隻接受全部的儒家文化。


大秦鐵鷹劍士


不請自來的本學弱~~

看到這樣的問題,讓我想到《秦時明月》火起來的時候群裡突然有人問,“有沒有刷新你的諸子百家世界觀?”

因為當時群裡很多人都是考研狗,也有部分已經是碩士狗和博士狗,水平算參差不齊吧。這句話剛說出來的時候大佬們還沒出籠,故而扯淡黨我等也都能扯淡幾百句。當然,有些傢伙就是自帶逗比屬性,喜歡一本正經的拿小說動畫來當歷史去開玩笑。後來有大佬出來了,大家就正經起來了,所以後面的討論基本上都比較嚴謹細緻。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動畫就是動畫,小說就是小說,別看都是教授,當年的學位和後來的專業方向那是很容易看出水準的,所以,前人隔行如隔山的說辭絕不可能是廢話和假話。

此外,我絕不會去批評《大秦帝國》的作者專業知識如何如何,這就像當年的《秦時明月》,有些研黨和博黨非要跟動畫黨較真,最後只不過是把對方說跑了而已,完全沒個卵用。YY強國,它至少是《大秦帝國》的一個重要特徵加賣點,強秦漢武唐太宗,不樹立個YY對象來讓這些人喊喊裝比的口號,怎麼能“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呢?可以說,這基本上就是《秦時明月》的翻版——動畫播出的時候墨子和墨家被推崇得無以復加。《莊子》裡有句“波風之民”,有點莊子的聖人與猴的意境——作者聖人讀者猴,能把小說寫到這種地步,豈不是能跟《哈利波特》一較高下了?不過估計影響力不太可能超得過後者。

所以,我覺得《大秦帝國》的作家很厲害,因為這是一個狙公和眾狙的故事。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本小說很暢銷,很有當年《秦時明月》的影子。

另外,有些人一直講史實問題,我以為大可不必,因為這完全是一部架空歷史的小說。古代西方和古代中國以文化、思想保持長盛不衰,今天我們講硬實力和軟實力二者都不可或缺——但《大秦帝國》更厲害,頗有些以《三國演義》強國的敢為天下之先的勇氣。為我們當代有這麼好的作家和如此聰明的國人而感到精神振奮,恐怕拍死宇宙第一大韓王朝的時間已經指日可待了——但我知道,那些走狗和漢X們,肯定會對我說的話進行批評,因為他們不想通過喊口號來與韓國爭霸。


肥嘟嘟的小不理


不算是太刷新吧。

戰國時代,大爭之世,瓦釜雷鳴;百家爭鳴,各種學說都在實踐、爭雄。

最終秦國崇尚法家,推行實用的耕戰國策,最終統一宇內。

山東諸國臣民當然不甘心被滅國,所以留下很多文字、記述來表面虎狼之秦是如果殘暴不仁、如何滅絕人性等等。

等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說成為主流,掌握輿論導向;他們當然對於崇尚法家實用之學的秦國多有偏頗甚至汙衊之言論。

三人成虎,幾千年下來秦國已經固化為殘暴不堪、人民水深火熱的印象。

《大秦帝國》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從內容上來說,是對這種固有印象的一次矯枉。

只是作為一種通俗文學形式,出於廣泛傳播的需求,都會對人物進行某種臉譜化的處理,即能讓讀者和觀眾簡單的分辨出所謂好人、壞人;這樣就會對秦國相關人等如商鞅等進行某種美化,而對山東諸國等人物進行某種醜化。

俗話說花無百日紅,人物萬年好;現實中活生生的人,是很難簡單的進行好壞的劃分的。

這就有個矯枉過正的問題,作為讀者觀眾,看的時候知道這點就可以了。


混沌減壓機


《大秦帝國》可以說是一部很火的“歷史劇”,但是火不等於水平高。康師傅銷量肯定比全聚德大,但你能因此斷言康師傅就比全聚德好吃?

超喜歡公子虔的人設,面具超人,帥炸了!!!

作者孫皓暉動筆寫《大秦帝國》時就說過:“我說秦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沒用。得老百姓都這麼說了,才算做到了。那最好的形式,就是電視劇。”所以一開始,孫皓暉寫的,就是一個電視劇本。既然是劇本那就屬於文藝概念而不是歷史學概念,所以孫皓暉筆下的秦國在真實性、可靠性上也就和鄭曉龍想象出的清宮差不多。




特別喜歡秦宣太后(就是那個羋月),一個很汙的女段子手,只可惜孫皓暉在《大秦帝國》愣說人家自殺謝罪了,老鐵,你以為那是網紅老祖沉珂麼?

真正的秦國或秦朝是什麼樣?很難用幾百字的篇幅做出概括。因為秦從秦孝公到秦二世的歷史跨度不算短,統治區域也不斷的變化,所以要搞個“綱舉目張”的概括顯然不科學。

比如秦朝的“法治”一直為一部分人津津樂道,認為超越了之前(三代)和之後(從漢朝到清朝)的“人治”。但事實上我們根據睡虎秦簡的記錄可以發現很多律都只是說觸犯之後要處罰,但如何處罰卻沒有給予必要的說明。這種可以造成無限徇私枉法機會的典型“人治”在《唐律》中是不可想象的。而秦律中體現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責任上的強烈要求。比如《秦律雜抄●牛馬課》中關於國有牲畜的律條寫到:

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貲嗇夫、佐各一盾。

(成年母牛生育低於百分之六十,飼養員及助手就要各自罰一面盾牌)

注意,這是很高的罰金。在秦律中最高罰款為“二甲”,也就是兩套鎧甲,次之一甲,次之二盾、一盾,之後才是罰繳錢。至於鎧甲有多貴,大家有空去網上搜一搜。

而在秦律之中充斥著各種罰款,這一點也和後世王朝完全不一樣,唐朝小杜於《阿房宮賦》中說大秦帝國對黔首進行的是“取之盡錙銖”的掠奪,可以說是毫不誇張。

從現在出土的秦簡等文物文獻中可以發現在大秦帝國生活的平民每天一睜開眼就要面對法律,而所有的法律都是對付你的 。除非你是個官員或者官員的近親,能夠做到“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呂覽》)的程度或者是你家富的流油能夠給你出錢買到二十等爵位中大夫以上的爵位,不然你將很難擺脫被送到漁陽當戍卒或直接押驪山去當刑徒的命運。

最後說一下,在孫皓暉筆下的大秦帝國有一批完全是作者虛構“老秦人”——雖然都是些黔首草民,但每天都高喊著口號(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去為國家幹大事。這些人的形象來源與其說是來自於臨潼的兵馬俑,不如說是來自於三原的生產隊。

其實商鞅搞對象那幾段是書中最正常的章節。

附:其實《大秦帝國》這部書確實刷新了我對秦國的認識,我實在是想不到秦作為一個自稱玄鳥之後、將母系家譜追溯到上古聖帝顓頊氏、國君(秦哀公)在外交時能夠熟練準確的使用《無衣》來酬對的古老邦國,竟然在本書淪為了一群高呼口號、毫無氣質烏合之眾。


陳大舍


從初中開始學習歷史,我一直都不認為秦國是個暴虐的國家。但是當時不是很瞭解,所以不顯得對秦國的歷史很熱情到了高三我看了一部玄色的小說《啞舍零·秦失其鹿》裡秦國上卿甘對秦始皇的評價,更讓我堅定了我原來的看法。

大二的時候我買了一套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並用了四個月的時間讀完。看完這套書之後瞭解了秦國以及列國的各個發各個階段的歷史。所以我更加堅信秦國是被後面的朝代所目黑的。並且對那一段鐵血、大爭之世的歷史更加著迷。



秦非暴秦,秦滅六國,乃是先進文明打敗落後文明,秦法也非苛政,秦滅並非秦法、秦制的暴虐無道。漢朝為了表示自己是正統,秦就必須暴虐。所以,秦末歷史有許多顛倒黑白的歷史。所謂三人成虎,後世對秦的評價也就越來越黑。我們欠秦一個公正的說法。


就比如那個自封為西楚霸王,李清照詩中“不肯過江東”英雄形象。後世一直以英雄崇拜他。殊不知他卻是一個文明的毀滅者,開歷史倒車的人。開屠城之先河,火燒咸陽宮,毀滅的歷史資料何止詩書,封建禮制的維護者。《大秦帝國》這一部小說並不是給秦洗白,只是孫皓暉老師以他眼光來還原的秦本來的樣子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是我對大秦帝國最深的印象。第一部,秦國積貧積弱,唯有戰鬥力可以上得了檯面,但為了戰爭,國內經濟已經很不穩定。秦獻公死了以後,六國就開始商討怎麼瓜分秦國,這個時候秦國很弱,會時刻滅國!而這時候,秦孝公很有作為,與國民共赴國難!老秦人戰鬥力很強,連衛鞅看了戰場都感嘆秦人的勇猛!這是變法前的秦國!

變法後,秦帝國面目煥然一新,國力,軍力都是頂級的。而這時候,六國還渾然不知秦帝國的崛起!整個軍隊身穿黑色衣服,這也是秦喜歡的顏色。給人感覺就是肅穆,威武。而戰爭沒開始之前,整個軍隊整齊劃一,氣氛極其沉靜,給人強大的殺氣。戰爭開打後,每個秦士兵,都很勇猛,用嗜血更恰當。變法後和魏國的第一戰,秦士卒以少勝多打敗了魏國騎兵。這很震撼六國,因為士兵要想打敗騎兵,必須多於六倍的兵力才行。這個時候,六國已經開始重視秦的存在,甚至畏懼這個龐然大物!

張儀連橫的社交時代,已經不是秦孝公的時代,是秦惠文王嬴駟的時代。秦國內有灣裡疾也就是電視劇裡面的贏疾,贏華等猛將,外有張儀。秦給人的感覺更多是瀟灑,膽寒。好像戲弄別人一樣,但六國畏秦的兵力,只能敢怒不敢言!而這個時候的秦,不尚武,開始邦交,慢慢蠶食六國!這個時候的秦國,給人感覺是可怕!

到了宣太后和秦昭襄王,不僅有白起魏冉等武將,更有范雎這類文臣。而最出名的長平之戰,六國開始任秦國擺佈,這個時候,六國為魚肉,而秦為刀俎。可以說六國已經有點奴隸的特徵了!秦帝國給人的感覺就是畏懼。

跳過國家,秦國可謂是賞罰分明,法度有序,英雄更能大顯身手。是個很好的國度。雖然秦朝才是封建社會的開始,奴隸社會的結束,但我覺得,變法後的秦國已經不是奴隸社會了。歡迎各位發表不同的看法!


殺破狼我必逆天


如題,大秦帝國是徹底刷新了我的秦國觀。

我看的是電視劇,三部都看了,不過最讓我觸動的還是第一部。

首先,我是真正喜歡上了秦孝公和商鞅這對君臣。

商鞅身負曠世奇才和經世治國的抱負,輾轉魏國、齊國都不得重用。後秦國頒佈求賢令,商鞅決定去秦國一展所學,實現平生之志。在孝公命他主持變法後,商鞅做到了“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二十年如一日,最後為護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秦國的強大,更不用說後來的一統天下。

秦孝公在秦國風雨飄零的時候繼承了君位,面對積貧積弱的秦國,他痛定思痛,強壓下國內的世族勢力,舉國託於商鞅,實行深徹的變法。可以說沒有秦孝公的絕對信任和無條件支持,商鞅也不可能在秦國一展所學。商鞅難得,孝公更難得,商鞅遇上孝公更是難得。千百年來,僅此一對。

秦孝公和商鞅君臣攜手,硬生生把秦國從貧弱帶到了強大。他們把自己的生命都給了秦國。因而,也辜負了他們的紅顏知己。為了變法,商鞅娶了他不愛的公主,而真正的內心所愛卻一人獨居十幾年。秦孝公則是深愛著玄奇,卻日夜為情煎熬,求之不得。讓人在讚歎他們創下的曠世功業的同時,也不得不唏噓不已。誰的成功是容易的呢,誰能知道為了成功他們放棄了什麼。

然後說一下秦國。在此之前,對於秦國的印象就是“強秦”“暴秦”“虎狼之國”。冷冰冰的,好像秦國就是的強大是與生俱來的,理所應當的。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可是在這之前老秦人六世奮鬥,揮灑的熱血,分明就是一出精彩的屌絲逆襲。秦國在我心裡的形象變得如此鮮活,如此動人。

這是一部讓我對秦國路轉粉的電視劇。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


8分影視




讓我們回頭來看看歷史上的商鞅變法的實質是什麼?與小說的有什麼不同?

商鞅變法時,為了把秦國打造成法西斯戰爭機器,消滅了知識階層和商人階層,只保留了軍人和農民,在這方面和德國差不多。軍人在前方打仗,農民在後方從事糧食生產,這樣做對於戰爭來說,會更加高效。

商鞅寫過一本書叫 《商君書》,他在書中寫道:國強則民弱,民強則國弱。商鞅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法是為國君之外的人制定的,一切都是方便國君管理臣子和其它老百姓,說白了就是為了方便國君獨裁。


在商朝和周朝時代,國家還是比較健康的,推行的是貴族民主制度。天子的權力還會受到諸侯國的制約,不得胡作非為,這和西歐的情況差不多。但自從商鞅變法以來,貴族被嚴重打壓,所有人都變成了國君的奴才,必須聽國君的話,遵從國君的法,否則就是死,死也是法的規定內容。

因此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權專制社會,這個社會制度一直維持到清朝滅亡,中國才再次有了民主的氣息。

站在這個角度和立場上,我們來看商鞅就是中國歷史的一次大倒退,把中國拖進了二千年的黑暗之中。

孫皓輝先生寫的《大秦帝國》成功的洗白了商鞅,作為大家教授,卻說自己的小說還原了歷史,這叫那些研究歷史的人情何以堪。



孫皓輝先生寫的《大秦帝國》把秦國的騎兵吹得天花亂墜,動不動就十幾萬,幾十萬的出去,這讓有歷史常識的人會活活笑死。

在中國歷史很早就有馬,秦人的祖先就在天水附近給周王室養馬和防守西部邊境。但當時的馬個子小,沒有力氣,根本就很難適應戰場需要。

更加致命的還有一點,當時沒有馬鐙。人騎在馬上沒有辦法控制平衡,就更不要說打仗了。也就是說秦國不可能有那麼多的騎兵,不管是從馬匹還是裝備來看,就是有也形不成戰鬥力。


當時最強大的騎兵在趙國,趙國在防守匈奴的正面。趙國長期和匈奴對決才有了幾萬的騎兵,最多也就一兩萬而已,秦國並沒有大規模和匈奴交戰,哪來的大規模騎兵?

只有馬匹改良和出現馬鐙後,中國才出現了大規模的騎兵,但這已到了漢武帝年間了。《大秦帝國》難道是從秦漢之後穿越回來的嗎?這難道就是孫皓輝先生說的尊重歷史事實嗎?



《大秦帝國》把秦朝的滅亡歸罪到了趙高身上,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只是戲劇化的小說筆法,沒有站在歷史大背景下去分析。

秦朝滅亡的根源在於沒有和六國的貴族達成和解,而是在全國範圍內簡單粗暴的推行秦國的新制度。

六國的貴族沒有幫助各國的君主與秦國對抗,而是冷眼旁觀,才導致六國滅亡,秦國統一了天下。但這並不代表六國貴族沒有實力和能量,秦國消滅貴族的作法就是要他們的命。


因此秦國把六國的貴族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秦始皇還沒有死,六國的貴族就開始到處串連,傳播秦始皇要死了、秦國要完了的消息。比如“祖龍死,大秦亡”這樣的論調,就出自他們的手筆。甚至在陳勝吳廣的起義中也有他們操縱的影子,與六國貴族的支持分不開。

秦國法家治國的路線雖然粗暴,但在秦國推行了上百年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顯然不是秦法導致亡國,而是六國貴族的推動和聯手行動點燃秦朝滅亡的火種,之後六國紛紛復國,秦國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總之,《大秦帝國》當一本小說看還可以,比較精彩,當歷史看,就只能呵呵了。


新知傳習閣


由於秦帝國存在的時間短,加之在讀書的時候,一說到秦朝,歷史老師提得最多的就是“嚴刑峻法”、“焚書坑儒”,加上語文老師對《阿房宮賦》、《過秦論》、《陳涉世家》等作品解讀,再有花鼓戲《孟美女哭長城》的渲染,讓我在一片口誅筆伐切齒痛恨聲中對秦帝國的印象非常不好,甚至有時在想,這麼一個殘暴的秦王朝,也難怪短命。畢竟當時學歷史,只是為了考分,不會有太多的思考空間。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一個問題:如果秦帝國的統治真的那麼殘暴,秦始皇真的是一個變態狂,以秦人的尚武好鬥,將士早就叛亂割據,早就內亂亡國了(看五代十國史可知),又怎麼可能六國傑出士子紛紛來秦,最終秦國一統天下?這不符合起碼的邏輯啊。

《大秦帝國》一書初看時特別亢奮,在週末連看了兩天兩夜。在第一遍讀完後又陸續翻看並作筆記,幾年下來,這部書看了7遍。每當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的時候,都會將這本書重讀一遍,因為該書中表現出來的“求變圖存”“逆勢崛起”的精神讓我感動與鼓舞。洋洋灑灑幾百萬字,若要用一個字來總結,就是一個“變”字:國家在尋求踐行變法圖強之道,從秦國的商鞅變法、到韓國的申不害改革、到趙國的趙武靈王變革,到楚國的屈原變法,到後期齊國蘇秦變法,一個“變”字貫穿始終。士子也在不斷探索尋找“國富民安”之道,百家爭鳴即是“百變”的寫照,諸子研究的角度不一樣,提出”國富民安“的思路與方法不一樣,但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尤其是“儒、墨、道、法”當時的四大顯學,門派傳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去影響時政(儒家、法家積極奔走於政治中心,墨家站在廟堂之外,道家超然世外),希望政府能在自己思想的指導下踐行治國之策,達到富國強兵止兵安民的目的。其中儒家與法家的政治分歧與鬥爭最直接也是影響最大,從歷史上可以看出,儒法之爭在春秋戰國期間,法家完勝儒家完敗。李俚、吳起、商鞅、韓非、蘇秦等,開府領政讓國家強盛的權臣,沒有一個是因循守舊高喊仁義道德而讓國家強大的,而儒家學派之創始人孔子、孟子,奔波一生都沒有實現政治目標。

順時而變,求變圖強,逆勢而變,求變圖存。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就是《大秦帝國》的主線。商君書第一篇《更法篇》基礎觀點就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這也是在強調當變則變,“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若死守一道不知變通,不足與之論法的。因此,“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今人大肆批判秦法與商鞅殘酷與刻薄,與今人大肆批判孔孟的頑固守舊其實是一樣的。從管理學角度看,頂層設計與管理模式並不是越超前越完美最好,恰恰最適合才是最好的。商鞅變法能讓秦國富國強兵一統天下止兵息亂國泰民安,其時代的正確性與功績不言而喻,其他各學派也只能眼紅嫉妒了。

《大秦帝國》這部小說將秦國自商鞅變法到滅亡這一段歷史梳理得比較清楚,能夠讓人看到秦國嬗變的脈絡,讓人淺顯易懂地瞭解“人云亦云”的秦國到底是如何走上統一到最終滅亡的,不僅刷新了我對秦國的印象,也很好地解答了我對秦國的疑惑。誠如作者所言:作為華夏文化的根基,商鞅變法與始皇統一天下,這樣的亙古大變與豐功偉績卻一直被歪曲被抹黑被妖魔化,這是不正常也是不公平的。據說孫皓暉先生為寫《大秦帝國》資料查找與蒐集都花了幾年時間,從動筆到定稿,花費了15年。這期間資料的蒐集、篩選、考證與加工是一個浩繁的工程,孫皓暉先生原本是法學教授,從某種角度上講,寫《大秦帝國》不亞於一場考古研究,所花的心血比一般人肯定要多得多。作者也在序言中提到:可以把該書當成正史來看。我倒覺得,在沒有人花15年時間去書寫秦國之時,《大秦帝國》不妨當正史來讀,能給讀者一種正能量的洗禮,能讓人較為清晰邏輯地瞭解秦國,個人覺得《大秦帝國》有7分真實3分虛構加工,這就夠了。尤其是《大秦帝國》書中對六國滅亡的分析,個人覺得非常精彩,值得深思。若說《大秦帝國》是法家人士所寫,是站在法家的立場來考究寫作的,那麼《史記》則是儒家士子所寫,也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來考究寫作的。都是一家之言,都摻有作者的立場觀念與感情色彩,又何必錙銖必較厚此薄彼呢。儒家被抬上祭壇後,對法家百般詆譭批判,對其他諸子思想也大加韃伐,極盡攻擊之能,說其他學說都是歪理邪說旁門左道。若儒家指責法家”焚書坑儒“是愚化百姓鉗制思想斷絕文明,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如何能自圓其說?不管如何抹黑,商鞅變法與始皇所創建的政治體制與文明體系都影響了中國幾千年,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也是”外儒內法“的註解。

因此,《大秦帝國》這部小說,是一部催人奮進大開眼界以拓狹隘的書。讓我看到了秦國的不易與秦國的偉大,刷新了以前對秦國對始皇對商鞅人云亦云的印象與偏見。因看完了《大秦帝國》覺得不過癮,又買了《商君書》每天誦讀篇,堅持了2年,對商鞅的法制思想、體系有了更深入地瞭解,後又買了《能兌現的法律》一書,根據書中秦漢竹簡中的法律條文與案卷去應證與梳理《商君書》的內容,得出的結論是:《商君書》與秦法聽起來殘酷刻薄,但真的很偉大,雖然會有一些時代的侷限性,其對今天的”以法治國“還是有相當的啟迪意義。不理解”大仁不仁“與”法以愛民“思想與踐行的結果,當然會覺得其殘暴冷酷。而歷史的事實是什麼?自商鞅變法後,山東六國變法莫不以秦國為榜樣推行變法,連荀子在遊秦之後在《強國篇》國對秦大加推崇,以至於後來李斯入秦,很難說沒有老師荀子的推薦。

總而言之,讀諸子百家,讀《大秦帝國》,最重要的部分,是在這本書裡看到了什麼,思考了什麼,獲得了什麼。一味的斷章取義與慣性謾罵是沒什麼意義的。因不是歷史學家,也無須刻意過於地去考究其真實性,歷史迷霧太多,也沒有絕對的正確所在,因為歷史就是成功者傳記,能留傳下來的東西都已經經過層層刪減改編過。但能從其中感悟到一種精神,得到一些啟迪,釐清一些疑惑,反思一些問題,觀今鑑古,古為今用,才是作者的本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