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往事

首先推薦的一部是嶽南的著作《南渡北歸》。此書講述了抗日戰爭爆發,北大清華為保存民族碩果,流亡西南的歷程。記述了這些知識分子的追求與風骨,再現了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的命運變遷。

《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往事

正所謂封面說的那樣,大師遠去,再無大師。那是近現代中國文化最為繁盛的時代。他們以領導五四運動的學者為主要力量,擔負起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及珍貴文物的重任。全書分為三部分--南渡、北歸、離別。

南渡,主要講述七七事變發生後,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舉校南渡西遷。先到湖南後又遷到雲南昆明、蒙自,同時也記述史語所的艱難歷程。同時也體現了傅斯年、蔡元培、梁思成、林徽因、李濟、吳金鼎等知識分子在學術、考古方面的貢獻。同時也突出知識分子的耿耿於懷、分幫結派,一言不合便成仇的特性。總之當逸事看罷了。在這時期,他們克服了物質條件的不足和敵機的轟炸危險,戰勝了病魔,忍痛與家人離別,在考古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並且培養出像鄧稼先那樣在之後聞名的物理學家。他們為中國知識界保留了火種,並培養出了接班人

北歸,是指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知識分子們重回故地,走上了不同的信仰道路。文中主要寫了董作賓、蔣夢麟、聞一多、劉文典、羅庸、吳晗等知識分子。以及傅斯年、黃炎培延安訪問,毛澤東與傅斯年夜談,梁思成保住京都奈良免於轟炸以及西南聯大學潮和聞一多被刺等事件。從不同角度剖析了他們的學術主張與政治追求,看完它,你會有跟讀歷史書不同的感受。

離別,是指建國前夕。不同知識分子因政治觀念的不同以及各種原因,有人歸骨于田橫之島,有人葬身青山白水。文章從建國前蔣介石的搶人計劃開始,按時間順序先後寫了傅斯年獻身臺大,大陸的批胡運動,梅貽琦流亡海外,以及文革中各位大家的離去,令人扼腕嘆息。狂釁覆滅,豈復可言?

本書會讓你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知識界,不一樣的聞一多,不一樣的吳晗,能深入瞭解到遠去臺灣的傅斯年,胡適等人,更能瞭解到那些不出名但是學貫古今的陳寅恪、穆旦、曾昭燏、曾昭掄等大家的風骨與人格。人無論怎樣立身於世,都要有高出自己生命的信仰。中國的傳統不能丟。風骨也不能丟!

那個時代的大師,都是站著的。

《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往事

《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往事

《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往事

《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往事

《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往事

《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