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飛,時代在跑,教育在爬!(二)

近年,教育常被詬病。可是,這個世界,為何要有教育呢?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曾說過一句名言:“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翻譯過來就是:”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人類老祖宗從非洲走出叢林時,就開始領教無知的滋味,穿越幾百萬年的矇昧,將它深深鐫刻在基因裡。於是,大約在3000年前誕生了象形文字,初步具備了通過教育傳承文化的先決條件。夏朝開啟了教育。


大家覺得現行教育不解渴,主要是基於教育功能單一,主要是灌輸知識,而知識一再被證實,對於改變命運,實在不靈驗。對此,2017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說過一句誠實中肯的話:“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看來,知識,沒它不行,有它也未必就行。關乎命運的選項還有不少呢,知識,頂多也就相當於女性化妝的粉底液,屬於基礎護理,想要美貌如花,招人顧盼,還需要“腮紅、口紅、眼影”這類東西來增色強化。既如此,我們的注意力,也該聚焦一下體制性教育之外的領域了,探索助力成功的更多途徑與可能,實現低概率中突圍,否則,培養後人的計劃很有可能落空。

既然知識不足以成就一個人,那麼還需要哪些要素呢?讓我們來看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吧。

百度了一下,說‘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眼下的主流學校教育職能很單一,主要是知識儲備,並未完全履行好上述5大人功能。那麼,其它80%未竟部分,該由誰來完成呢?國家沒有明確,家庭也不知道,社會就更是一本糊塗賬了。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可能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茫然無知,當然不可能有未來。但是,即便上了學,看清了又如何?在這種模糊模式下,一個人的一生,變數很大。出生家庭,入學學校,入職機構,遭遇的人等等,這一切全看運氣了。正是這些不確定因素在決定另外的那80%。

教育是外在環境對一個人施加綜合影響。起初,自己身處其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當有一天從微信裡看到說,一個人走向成功,必須擁有幾大特質云云,頓覺醍醐灌頂,猶如當頭棒喝,深贊這則微信。但是,這充其量也只相當於滴了幾滴眼藥水,當下清亮一會兒。無論如何,你依然感到無能為力。

道理很簡單,縱然你是個學霸,你的突出優勢也只是體現在知識方面,而諸如‘道德、科學、技術、精神境界’方面的素養,學校沒有設立這樣的完整的普適教育體系,僅僅寄希望於學校,有幸被全面塑造的可能性極小。事實上,很多人終了都不清楚,自己為何奮鬥一生都不成功,身上到底存在哪些限制性短板。這就是人們詬病教育的深層心理原因:上學苦,代價大,命運玄。

當代人為了受教育所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是驚人的。但是,奇怪的是,這麼不完美的現行教育模式,不獨中國如此,全世界都是一個模子脫出來的,清一色的小學,中學,大學,附帶研究生機構。學制結構6+6+4+4年,也就是如若一個人從小學上到博士,需要整整20年時間。這短時間,正好是人生的黃金年齡啊!每天就是單一的任務: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按照現在中國人平均預期壽命76.34年計算,1/4強的時間,基本都是在教室裡度過的。如果掐頭(6歲前)去尾(60歲後),還有54歲光景。其中20年在學習,只有34年在做事。學習佔去的有效時間為60%。這就是當今社會經典的精英黃金時間分割圖。

我們來看看學校教育的前世今生。

我國古代的教育,並不是現在這樣。夏朝規制式教育開始形成,官辦的貴族學校叫國學,地方辦的平民學校叫鄉學,入學年齡為14-19歲,其實就是為了拔高。小孩子的啟蒙教育依然和原始社會一樣,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說白一點,主要是依賴於家庭和家族組織的“醬缸式浸染”。從隋代到清代流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也只是分科取士的人才選拔制度,並不是教育制度。多少有點兒像現在的國家足球隊選人體制:不管培養,只管掐尖。後來,老百姓覺得教育對孩子成長實在太重要了,官家辦學漸衰,民間辦學日盛。先是有錢人家辦私塾,後來是辦學堂。

其實,學校真正變成現在這副樣子,還不足150年。起因是1870年以後,新技術、新發明突飛猛進,並快速用於工業生產,出現了所謂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出於培養大批機器操作工人的目的,才創立了現在這樣的人員集中,內容統一的辦學模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套教育體系,孃胎裡就是一套實用性、技能性、功利性的教育體系,與素質教育八竿子打不著。距離我們要培養具有創造力人才的真正目的相距十萬八千里。由此不難看出,要想回歸素質教育,理念需要改,形式也需要改。

不是願意或不願願意改的問題,時代已經開始倒數,進入讀秒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