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好:企業傳承不是給一個人是給一個團隊一個體系

作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代表,劉永好又被稱為30年屹立不倒的“飼料大王”。但單純靠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近年已難以輕易制勝。他所創立的新希望集團在過去幾年也面臨發展過程中的這一問題,前些年的高增長不再,如何推動企業轉型就成為劉永好近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

經過幾年的變革,新希望集團這家以農業為主、橫跨多個領域的綜合性企業集團,2017年銷售額首次達到1000億元。集團站在千億門檻上,如何看待過去的發展過程?劉永好又有怎樣的規劃?有哪些經驗值得其他正尋求突破的企業借鑑?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專訪董事會》欄目記者在成都專訪了劉永好。

9月17日,劉永好等五兄妹齊聚家鄉成都新津——回到他們創業開始的地方。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創業的民營企業家之一,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與其三位兄長共同創業,後來“分家”並各自發展壯大,幾兄弟的“希望系”是國內民營企業家族的代表。

幾兄妹中,劉永好和其創立的新希望集團最為公眾所熟知,在出席活動發言中,劉永好再次提及自己與兄弟們的艱辛創業史。如今,新希望集團的飼料規模已做到全球第三、全國第一,而近年旗下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希望六和;000876,SZ)正轉型實施養豬戰略。而整個新希望集團轉型的路徑之一,即高管團隊的年輕化。5年前,劉永好將新希望六和交班予女兒劉暢,自己則主要關注集團戰略層面事務。

即使工作有了女兒分擔,但今年67歲的劉永好依然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節奏。記者採訪當日,其工作安排得十分緊湊,前一晚工作到10點,次日又從早上8點過開始開會。

新希望集團的業務早已更加多元化,金融、地產等板塊一起支撐集團去年實現千億銷售。對於集團的發展,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劉永好堅定地表示,農牧業是新希望集團的根本,無論未來有多難有多苦,新希望集團都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說豬週期:豬價走勢要看市場

“讓各位久等了。”一走進房間,劉永好微笑著說。當日的專訪,由於劉永好突然增加一個會議而後延稍久,雖已接近中午飯點,但他仍提出先接受採訪。

話題從劉永好熟悉的“豬週期”開始。2015年、2016年豬價高,養豬的都掙了錢,但從去年開始豬價走低,去年底今年初已跌到成本線,養豬又陷入虧損週期。幾十年來,中國養豬行業也沒能走出“豬週期”。

與養殖業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劉永好對“豬週期”有發言權。同時,與過去更多向養殖戶賣飼料有所不同,他的公司近年也加大養豬投入。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此前制定了從“飼料中心”轉向“養殖中心”的生豬養殖規劃,在未來3至5年裡,實現1000萬頭生豬的出欄佈局。

接下來的“豬週期”將如何演繹?“今年上半年的‘豬週期’到了一個波谷,到年中時很多企業都虧損,幾乎是全行業都虧損。但近兩月有所回升。”劉永好表示,可能很多現代化、大型的養豬場都已進入盈利階段。

事實上,今年7~8月,國內豬價已出現一定幅度的回升,這也印證了劉永好的觀察。

劉永好認為,長遠來看,生豬價格走勢還是要看市場,因為市場變化大,也會跟整個養殖業的大格局有關。

但放眼全國範圍,溫氏股份等其他生豬養殖企業近年都在加大產能佈局,產能陸續轉化成新增供應。那麼,其他企業新產能釋放是否會對新希望集團形成壓力?

在劉永好看來,今年上半年豬價下跌的確給公司帶來了階段性的困難和壓力。但他認為,從長遠的角度講,新希望仍然有信心。他認為,國內規模化養殖企業的出欄量佔比其實很小。同時,通過規模化養殖,可以提高養殖企業的整體盈利水平,規模化養殖對食品安全也是一種保證。對於新希望而言,規模化養殖還可以帶動包括飼料業務等全產業鏈的發展。

●談集團戰略:堅定深耕農牧業

9月27日,新希望乳業IPO通過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成功過會。這是劉永好所控制的繼新希望六和、華創陽安(600155,SH)之後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在集團體系內培育10餘年後,新希望乳業將登陸A股,對新希望集團來說,無疑又是一大利好。乳業板塊是劉永好曾提出集團成為“動物蛋白供應商”中的重要一環。

回溯新希望集團自創立以來的36年發展歷程,劉永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三個階段讓其記憶深刻:除了創業之初以及上世紀90年代初的兩個時期,近幾年對集團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大概在2011年,新希望集團銷售800多億元,我們提出要過千億。800多億元到過千億,增長百分之一二十就夠。然而,新希望集團2012年不但沒超千億,反而還降了一點。為什麼千億門檻邁不過?我們努力思索問題。”劉永好稱,為此,集團做了很多工作進行變革轉型。

隨後,劉永好提出國際化、互聯網精神變革、年輕化等變革轉型,通過轉型發展,去年新希望集團銷售首次突破1000億元。

記者注意到,在新希望集團去年銷售中,核心農牧養殖的新希望六和2017年營收為625.67億元,新希望地產實現銷售收入207億元,乳業板塊營收超過50億元,從事證券業務的華創陽安去年營收也超過20億元。

從收入構成來看,金融、地產等多元板塊已給新希望集團的銷售提供更多支撐。相應的,集團主要的農牧業板塊,近年則因整體外部行業環境等因素以及自身調整轉型,業績規模處於調整期。

對於新希望集團的未來,劉永好的願景是:成為一個過千億的、以農業為主的集團化的企業,並堅定在農牧業進行深耕。“社會在進步,在發展,希望新希望再過40年,還繼續存在,不要倒下去,成為世界級的農牧企業。”他說。

“做世界級的農牧企業”,劉永好近年已多次提到這一說法。在他看來,所謂世界級,除了要有世界級的規模,更重要的是新希望需要在產業鏈上延伸。比如,把養豬業作為產業的一個延伸點,在養殖規模上去後,後續或許還會做一些新的佈局。同時,新希望也試圖把肉食品加工業繼續做好,並通過國際化的佈局,強化在優勢區域的領先地位。

劉永好表示,新希望會堅定不移地做農業。“雖然說這個產業的收入相對比較低,週期比較長,但是它不會被淘汰。在這個領域,新希望也比較有優勢,所以會堅定做下去。”

●聊企業傳承:未來企業要靠更多年輕人

2013年5月,劉永好突然將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交班給女兒劉暢,當時讓外界感到意外,但如今看來,這一交班是較為成功的。

對於中國的民營企業,可能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私人企業”,富有家族色彩。但劉永好的想法與部分企業家有所不同,其曾對外稱,企業的傳承不是給一個人,而是給一個團隊,一個體系。任何一個企業不是僅憑一個人就能撐起來的,需要公司上上下下的人一起配合。

實際上,上述想法是劉永好在幾年前深思熟慮後得出的。衝擊千億未果反現下滑,劉永好深入反思,公司亦請第三方機構做諮詢、請專家做調研,後得出結論:新希望集團必須變革轉型,必須更多地用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有活力、敢創新、有激情;必須用新的機制,引進合夥人制度,用新的激勵機制和辦法,放手讓一些人去闖。

將女兒劉暢推上前臺出任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永好彼時還邀來老朋友、國內管理學界知名學者陳春花為女兒“保駕護航”。公司打破原來維持十數年的“董事長劉永好+總裁黃代雲”組合,給年輕人騰出位置。此後,新團隊也推動新希望的轉型,從賣飼料為主,到向養殖端和消費者端轉型。

提到女兒劉暢,劉永好說話時的語調明顯提高。在劉永好看來,劉暢還是相當優秀的,“她敢於擔當,有一定的能力,並且有自己的思想”。

“她留過洋,有較好的學習背景。我覺得她比我強好多,因為我受的教育沒她那麼多,我沒喝過‘洋墨水’,我連英文都不怎麼會,我可能就四川普通話還可以,僅此而已。”劉永好笑著說。

從數據上看,劉暢接棒新希望六和後的幾年時間裡,公司盈利穩步增長。目前,劉永好主要事務都在集團戰略層面,旗下的農牧、地產、乳業等板塊均交給年輕人進行管理。

回看來時路,走好未來路。今年5月,劉永好也曾攜劉暢等集團其他幾位年輕高管重回新津,回到夢想開始之地,回顧創業初心。

“實際上,傳承不是傳給一兩個人,不是單單傳給自己的兒女,更要傳給一幫年輕人,就是這樣一個安排。”劉永好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希望她(劉暢)能和公司的一些年輕人一塊接過擔子,能夠挑得起,而且還要行得穩,並且能夠走得更加精彩。”

劉永好寄望,通過靠一批年輕人,靠一批合夥人的共同努力將新希望集團打造成為一個合夥制的、一個利益共享、有擔當的企業。

“過去三十幾年,可能我的作用大一些,未來更多地要靠年輕人,靠一批合夥人,靠一批集團的高級管理成員,不是靠我了。(對)新希望集團,人家認為我們是個民營企業,是私人企業,有家族色彩。但今後,我希望我們是一個合夥制的,是一個利益共享。活得很精彩的混合所有制體系的企業。”劉永好說。

刘永好:企业传承不是给一个人是给一个团队一个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