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冯友兰纪念馆位于唐河县湿地公园中央,我每次午后在公园散步都与他擦肩而过,或偶尔回头望一眼那掩映在树木从中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却从未走进。

这是个夏天的午后,当我再一次走进湿地公园时,远远看见纪念馆大门敞开着,我随着熙攘的人流走进馆内。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鹤发须眉、目光炯炯的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雕像立于眼前。耳边仿佛听到大师的话:“中国哲学定会大放光彩”。 大师仍在观望,仍在思索。我有些震惊,敬慕于此。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冯友兰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这个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大师的背后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及其古朴的风格,依然青砖石地、青砖灰瓦,庭院错落,绿草茵茵,悠长的城墙,一派肃静。就像一叶扁舟泊在那,风走,云走,它不走,它就在这里,承载着日月光辉,绵延千年。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游人来来往往,或坐立台阶、或静默思索、或抬头拍照,然却及其宁静,仿佛掉到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到。我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控制住了,脚步慢了下来,这儿没有任何装点,为什么会给我一种莫名的庄严?这个庭院似乎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我慢慢踱步于每一个房间,纪念馆复原了唐河县祁仪镇冯友兰故居的原始风貌。由中部的正房区域、西部的学堂区域和东部的辅助用房区域三部分组成。正对纪念馆大门的书画展厅中,冯友兰生前居室的雅号“三松堂”匾额赫然庭上,墙壁上悬挂着冯友兰的手书:“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有资料记载,宗璞说她的父亲与金岳霖同庚。1983年,两位老先生在做八十八岁“米寿”(米字拆开是八十八)时,冯友兰写了两幅对联,一幅给自己,一幅送金岳霖。给自己的一幅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三松即三松堂,冯友兰的居室。“三松堂”之名,来源于院内的三棵松树。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的《自序》中写道:“‘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动乱殆将逐出,幸而得免。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可见“三松”不仅是院中一景,冯先生将其与陶渊明作比,也可见其心性与寄托,正如他女儿宗璞先生所说:“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意思是不能止于“米寿”,期望能活到“茶寿”(茶寿:是108岁,“茶”字上面“艹”是二十,下面也可拆为八十八)。给金岳霖的对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论高白马,道超青牛。”(金岳霖是哲学家,冯友兰称赞其学问修养高超,白马指公孙龙,青牛指老子)。原来,八十八是由“米”字拆开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在西部展室等处,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成就、生活轨迹,以图片、文字、声像等形式得到了具体而细致的展现。我流连于此,细读大师的生平。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冯友兰1895年生于唐河县祁仪镇,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24年获美国哥伦布亚大学博士学位,冯友兰先后经历过清末帝制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先后在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被誉为“

现代新儒家”。他一生写了三部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少有的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学海无涯生有涯”。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一生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中国哲学事业传承和发展,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迁变,人世沧桑之后,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于1990年11月26日,在95岁华诞的前夕,这位现代中国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安然地离开了这个纷攘多变的世界。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人们有时会想,像冯友兰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哲学家,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可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冯友兰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作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1948年底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追随蒋介石政权离开清华,维持学校教学工作由冯友兰承担。军管会接管学校后,冯友兰依然按旧时规则行事,一方面他对政治并不热心,要保持学术与政治的距离;另一方面是他的自负使然:即便是新政权,自己也该能用得上。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随着新旧交替冲突,冯友兰这位清华大管家深感力不从心、难以胜任,他逐一请辞一系列行政职务。新政府很快批准他的请辞,有人表示冯的思想“跟党不合”,要求他“反省自己的反动言行”。冯友兰似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1949年10月5日致信毛泽东,承认自己过去传授的是封建哲学,是为国民党服务的,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重写哲学史。毛泽东于10月13日回信,虽然欢迎冯友兰的表态,但也说:“像你这样的人…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1952年9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冯友兰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此,冯友兰陷入被反复批判的境地,随着此起彼伏的运动,他从开始批判自己到渐渐批判别人,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北京大学是“文革”重灾区,第一个贴出重磅大字报的正是北京大学造反派,著名造反派头头聂元梓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党总支书记。“文革”甫一爆发,冯友兰即被揪了出来,他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反共老手”的帽子进行批斗。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随后,冯友兰便陷入不断被批判、交代中。1966年7月5日,他根据造反派要求,在哲学系作了长篇发言《自我揭发自我批判》,下旬红卫兵前来抄家,在他家门口贴上大字报,宣布他的“罪状”,封存了他的文物和书籍,冻结工资,夫妻俩每人每月发放12元生活费。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8月26日冯友兰再度被抄家,不仅拿走了他家几乎所有值钱物件和许多纪念品,同时只让老夫妻俩住一间房子,其余都被锁上。后来,他的居所一共住进了5家,入秋,由于御寒的衣服取不出来,他只好披着麻袋,顶着寒风去开批判会。除了批斗、写各种材料,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清扫街道。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此时冯友兰已年逾七旬,患有严重的前列腺肥大,小便不通,到医院去看病,由于“反动学术权威”的身份,医院不接收他住院治疗,他于1967年1月13日致信“北大哲学系某‘文革’小组组长”,汇报、陈述其病情。直到尿中毒,才于15日住进北京医院,但手术尚未做完,医院也被造反派夺权,他又被赶了出来,无奈之中,他只好拖着尿瓶子接受批斗。此后,经多方努力,3月份才做完第二次手术。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在强大的国家政治机器面前,知识分子的命运犹如螳臂当车徒唤奈何?冯友兰在“文革”中的悲剧是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读《冯友兰自述》和相关的冯友兰传记,读到这段往事,我常常感动、难受几至落泪。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直到1968年秋,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北大有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我们若要懂点唯心主义,还要找他,还是让他当教授,拿薪水。得此“特赦”,冯氏才得以离开牛棚,勉强恢复自由。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时,才算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冯友兰没有死,而且是在领袖的“保护”下,他内心充满感激之情,解除劳教后,他按照工宣队指示致信毛泽东表达了感激之情,同时还以诗词表达了这种感情,写下《蝶恋花·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红日当空耀奇彩,照遍全球,开创新时代。五洲万国祝寿恺,长领革命向前迈。辜负期望十九载,反动路线,罪行深如海。承蒙教育今又再,追随正路永不怠。”之谦逊、之沉痛、之卑微和民国时代的冯友兰判若两人。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冯友兰在“文革”时的文化选择,其实是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无法逃避的选择:由于心灵无所庇护,在治世,儒家知识分子尚可以辅佐天下为使命,但逢乱世,儒家知识分子就只能接受悲惨的下场。冯友兰尤其无法想到的,是他遭遇到了一个根本不需要知识、并且强烈诋毁知识的时代。


冯友兰的哲学贡献主要在学理上,他将中国传统学术予以了现代化梳理,纳入了现代哲学体系的架构中,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版本中国哲学史,不论采用哪种观念,结构上基本是冯友兰的。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处处闪耀着民族文化与人类智慧的光芒。他的哲学史作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学者,而且也是国外学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教材,书中表达的是一个哲学家对民族存亡的深刻思考,一个知识分子与广大人民的血脉相承,和一个爱国诗人对抗战必胜信念的坚定坚守。冯先生是以心连世界的广阔胸怀研究中国哲学的。他永远不抱残守缺,永远以开放的心态和进步的思想,集成于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与融合。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他以他的哲学、哲学创造向世人昭示,中国也有可以和世界大哲比肩的思想家,也有可以和世界优秀文化媲美的思想学者。冯先生生前曾有个伟大预言:中国将要在世界上大放异彩。这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路程中,得到一步一步的证实,一步一步的实现。冯先生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北大的骄傲。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在冯先生病危之时,也是他临终前夕,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和、李泽厚去看望。冯先生深情地、富有远见卓识地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这是冯先生的临终遗言。大师的哲学思想、哲学业绩、不朽哲学著作,和他的临终遗言,将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中。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我完全记不清在馆内逗留了多久,只知道离开时我一脸安详,就像那青砖石地,青砖灰瓦。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站在纪念馆门前,远远望去,一条滔滔流淌的唐河水直线向东,缓缓流淌,时光的小船却悠然从容,我看着它慢慢划过去,载着一船欢笑的人。被称为河中仙子的荷花此时开的正好,逐想起周邦彦的诗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呀!荷花开的那么好!一个如荷花般的女孩惊叫起来,我们循声望去。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一只水鸟抓起一只小鱼腾空而起,惊起无数波纹。河两岸野花遍布期间,开的兴兴盛盛。蝴蝶、蜻蜓出入其间,分外秀丽和俊美,悠扬的音乐在曲径幽深的小道上缓缓回荡,栀子花开满河两岸,微风拂过。鼻子里送进来一缕香,浓甜的,缠绵不绝。有些游人忍不住轻轻跑到花下低头在花间重重的吸一口。嗯,真香啊!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桥。听历史的风吹过耳际,看夕阳斜斜地移过纪念馆古朴的城墙,只觉得心际辽阔,如打马飞过旷野。

河南·唐河|冯友兰纪念馆仰瞻记


离开湿地公园时,我频频回首大师的雕塑肖像。先生,您看到了吗?历史的刀光剑影,早已遁入现世的繁荣盛昌里,您的身旁,潺潺的唐河水激荡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出丰富的人文地理。岁月的长河划过历史的天空,我们没有忘记您---您永远是我们国家的幸福,是我们小城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