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虛,真的不是因爲你做的太少

空虛,不是因為你不豐富,而是你不深刻。專注,才是對抗空虛的不二法則。

生命的完滿,其實是有維度的。

就像一個蓄水池,也有長寬高,長,就是活得長久;寬就是活得豐富;高,就是活得深刻。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管理也被大家重視,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想要一個完滿的人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我,再多一些、更多一些。

所以我們都在善用時間,統籌規劃,好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情。我們總想著,快一點就能多做點,多做點就能充實點。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發現,當我們趕場似的忙碌了一天,反而更覺空虛和缺失。

生命的完滿其實是有維度的,就像一個蓄水池,也有長寬高。

長,就是活得長久;寬就是活得豐富;高,就是活得深刻。

換句話說,你活得是否充實滿足,由你的壽命是否長久、經歷是否豐富、體驗是否深刻共同決定,就如同蓄水池裡的水,能裝多少,是由體積決定的。

空虛,不是因為你做的太少,反而是因為你做得太多。

空虛,真的不是因為你做的太少

你為了做得更多,常常趕時間、拼效率。

所以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總是匆忙得一筆帶過,沒有細細體驗,沒有深深思考,走馬觀花一般。

這樣去做一件事情,其實和沒做一樣,就如同豬八戒充忙地吞下人參果,但是卻沒有品到人參果的味道,那他和沒吃過人參果其實是一樣的。

你走過很多地方,但是你沒有好好看過路上的湖泊、沒有細細察覺途中的風景、說不出每一處的人物趣事、道不明每一處的文明特色。

世界大而奇趣,但如果只是匆匆而過,走再多也不過是從一個待膩的地方到了另一個待膩的地方,既然同是待膩的地方,走過和沒走過有什麼區別?

你看過很多書,但是你說不出書中表達的觀點、記不清書中陳述的故事、得不到思想上的感悟、獲不得心靈上的慰籍。

書中自有黃金屋,但如果只是匆匆一瞥,讀書再多,也不過是從一堆草紙中消磨時間,得不到真正的價值。既然讀書不能有收穫,讀過和沒讀過有什麼區別?

你吃過很多美食,但是你評不出食材搭配的精妙,品不出酸甜苦辣的精彩,說不出外在承啟的文化、講不明內在蘊含的營養,色香味意形都和你無關。

食是民之天,但只是囫圇吞棗品不出差異,吃太多也不過是五穀輪迴,最終變為人體糟粕,既然同樣淪為糟粕,吃過和沒吃過有什麼區別?

做了很多卻像沒做,那麼寬度的擴展就變成了徒勞,它沒有增加。

所以,你生命的這個蓄水池,它的體積也就沒有變化,你又怎麼能期待它會蓄存更多的水?

空虛,有時候也不是因為你不豐富,而是你不深刻。

空虛,真的不是因為你做的太少

就像我們極力拓展了生命的寬度,卻大大折損了生命的深度。

那麼我們生命這個蓄水池,反而體積更小、蓄水更少,所以我們也就更覺空虛。

我們總是企圖多做一些,就像賽跑一樣,爭分奪秒。

我們瀟灑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每到一個景點合影留念,然後匆忙趕到下一個景點。

我們盡興地買一本說火就火的書籍,每一本書的扉頁都簽上自己大名,匆忙瀏覽就入櫃陳列。

我們闊綽地下一個說開就開的館子,每吃過一個菜餚就大叉劃掉,註明已吃,然後趕場下一桌宴席。

我們就像患了收集癖,拼命地收集,沒有的、沒見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可是你問問運動員,全速奔跑的時候是否能留意到周圍的美景?

人生不是競技場,沒有終點,更沒有起跑線,它更像一場旅行,一直衝刺會讓你無暇觀看、無心聆聽、無意思考、無法感觸,從而忽略很多美好,雖忙碌而空虛。

做得多,但是沒有留下痕跡,這並不會讓你充實。

做得少,但是深刻透徹,反而更會讓你會充實滿足。

空虛,真的不是因為你做的太少

我曾經一天連看三部電影。

看過之後,覺得情節錯亂,思想混沌,理不出個所以然而,就如同沒看過一樣。

但是,當我每週只看一部電影,電影看後,梳理故事邏輯,羅列影片結構,總結道理,細品觀點,甚至寫一部影評,認真記錄所思所得,便突然覺得像是穿過影片和主角合二為一,藉由情節和主角一起遊歷,彷彿多經歷了一段人生。

我曾經一週連讀五本書,讀過之後,情節遺忘,道理模糊,知識混淆,說不出個前因後果,就如同沒看過一樣。

但是,當我一月只讀一本書,做筆記,寫總結,列批註,遇到經典之處就反覆研讀,便突然覺得像是穿過書本遇到了作者,隔著文字和作者暢談、交流,彷彿多經歷了一個時空。

我曾經一天安排三場活動,上午會朋友,下午逛畫展,晚上看話劇。

結果,會友沒聊透,賞畫不盡興,話劇不入腦,忙了一天卻一無所獲。

但是,當我一次只安排一件事,反而做的盡興,暢快,收穫滿滿。

精緻烹飪的菜餚,雖然速度慢,但絕對比速食麵美味。

所以,慢,往往不意味著淡薄,而是意味著極致

手工刺繡的錦袍,雖然成品少,但絕對比批量生產的制服華美。

所以,少,往往不意味著缺失,反而意味著經典;越是美好的,越需要花費時間好好精雕細琢。

生命也一樣,慢下來,深專注,才能更完滿。


一行禪師在《你可以不生氣》這本書中教人關注自己的呼吸:

全身心地感受空氣從外部吸入、填充肺部、然後又從肺部呼出、最後經由嘴鼻呼出體外。

只要十分鐘,你就可以釋放負面情緒,得到平靜和愉悅。

因為,在你關注呼吸的時候,你會變得敏銳和深入,你會發現很多以前不曾發現的細小情緒,會看到很多以前不曾看到的瑣碎細節。

你變得越來越能洞悉自己的心靈,越來越能觀照事物的真相,於是你滲透、理解、感悟、昇華。

多麼奇妙,就連呼吸這件小事,只要你專注、深入,都能得到大智慧。

專注、繼而深入,往往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樂嘉用30分鐘的時間慢慢咀嚼香蕉,居然吃出了牛奶的醇厚香濃;

一行禪師在全神貫注種植青菜的時候,產生很多文學靈感和思想感悟;

經常獨自一人賞山品水的龍應臺慧眼慧心,於是寫出洞悉時弊的《野火集》、深悟人生的《目送》。

他們慢下來,專注、深入,然後收穫。

我試過專注行走,一個小時之後突然有了靈感,思考一週無果的難題卻用一霎那得到了解決辦法;

我試過專注飲食,一個星期之後,我發現我的食量減半,但精力卻變的充沛,顯然吃得雖少但營養卻吸收得多了;

我試過專注觀察,一天的時間卻像過了一個月,充實滿足。

有一幅漫畫,畫著兩個人挖井。一個人挖了很多井,每挖數尺不見水就重新再挖一口,窮盡一生一無所獲。

另一個人,看準地質,只專注深挖一口,並不很久終見甘泉。

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都懂:專注和深入,會讓無變成有、會讓小變成大、會讓少變成多、會讓淺變成深、會讓淡變成濃。

於是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