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下山”图罐和“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背后的故事

2005年2月,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赫默特男爵的孙子小赫默特在家中清理财物。小赫默特的爷爷老赫默特,一次世界大战时,曾被荷兰海军派驻北京,担任荷兰军司令。老赫默特爱好艺术,从中国带回一只据说是明代的瓷罐,白地蓝色,画着几个骑马,坐车,步兵样的古代人物。这只青花罐在赫默特家族传承了4代。60年代赫默特第一代后人拿去估价,专家认为是明代青花瓷。英国佳士得公司几年前上门看过,出价2千美元。到小赫默特时,拿这个中国瓷罐收藏光碟。朋友说,东方古老的东西可能会值钱,建议送到拍卖公司去试试。佳士得拍卖公司了解这件中国瓷罐的来历,代表告诉小赫默特,出于对瓷罐价值的评估,需要专程把它送回伦敦本部拍卖。

2005年7月,伦敦佳士得现场拍卖“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起拍价100万英镑。几轮过后,应价过800万英镑。英国古董商埃斯凯纳齐受委托,参加竞拍。最终以1568.8万英镑(折合2.3亿人民币)的天价,拍得了这件中国元代青花大罐。按照当时牌价,重量约5公斤的青花陶瓷罐,可以买下两吨黄金。元青花罐在拍卖前,曾送到北京上海展出,吸引亚洲收藏界关注。埃斯未透露买家。元青花瓷器的拍卖,成为当时全球最贵的文物中国艺术品。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700年前中国景德镇制作。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青花纹饰用进口钴料绘成。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绘画,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画面描述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应齐国使节苏代请求,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两轮车中,身体微倾,超凡如仙。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鬼谷”战旗。齐国使节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优美壮观的山水人物画卷。罐体造型雄浑矫健,人物刻画自然流畅。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堪称中国古代瓷艺瑰宝。

“鬼谷子下山”罐中的鬼谷子,战国中期楚国人。周游列国,长于辞令谋划,成就纵横一家。纵横家苏秦、张仪及军事家孙膑、庞涓,皆是其门徒。苏代,苏秦之弟,洛阳人。成语“鹬蚌相争”,是苏代替燕国当说客,劝阻赵国不要攻打燕国,给赵惠文王讲的故事。故事里河北中部的易水,现在经常干涸。鹬鸟,河蚌,河鱼,渔翁,都是纯农耕时代的远景了。我的家乡苏北盐城,历史上十分偏僻,古语言曾得到保存。文革期间,有乡下老人说乡亲周恩来从政,靠的是巧嘴能说会道,形容周是“苏秦说六国”。这样的古语言,现在80后一代,既听不懂,也不会说了。

“鬼谷子下山”拍出2.45亿元天价,把元青花价格推上高台。同年底,“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图罐佳士得香港秋拍。“锦香亭”罐绘戏曲故事,亭台人物,花草树木,极为传神。上等青料,画艺精湛。此罐与“鬼谷子”多有相似。两件器物高度、直径一样。颈部所绘水波纹相似,肩部所绘的牡丹纹也基本一样。市场人士认为,“锦香亭”罐的绘工比“鬼谷子”更为精细。可惜“锦香亭”略有残缺,终以4716万港元成交。

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图罐,除去“鬼谷子”、“锦香亭”,还有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罐,高28.4cm;裴格瑟斯基金会藏“三顾茅庐”罐,高27.6cm;安宅美术馆藏“周亚夫屯细柳营”罐,高27.7cm;波士顿馆藏“尉迟恭救主”罐,高27.8cm;亚洲私人收藏“西厢记焚香”罐,高28cm;万野美术馆藏“百花亭”罐,高26.7cm。富有趣味而且奇怪的是,存世的元青花“八大”罐,规格造型基本近似,题材却无一相同。

元青花精品,国内也有。我在南京市博物馆,看到有收藏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景德镇窑烧造,高44.1cm,口径5.5cm,腹径28.4cm,底径13.2cm。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造型优美。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有珊瑚、灵芝和缠枝莲花等吉祥纹饰,下部为卷草纹和宝莲纹饰,装饰繁缛。腹部所绘西汉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精彩。秦末名将韩信未能得到刘邦重用,决心出走。楚汉战争紧要关头,留住足智多谋的韩信,更能完成兴邦大业。在萧何力谏和劝说之下,最后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大将。韩信后被封为淮阴侯。

南博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题材来自元杂剧。和鬼谷子下山青花罐一样,形式用连环画表达。工匠将水墨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中,白瓷胎为底,苏泥勃青釉料为墨,凭借勾、皴、点、染笔法,在瓷胎上尽情挥洒。青花清冷意境,表现月光如水夜晚,丞相萧何头戴冠冕,扬鞭策马,星夜兼程。坐骑撒蹄狂奔,主人须髯飞扬。画面另侧,月下韩信,头束发髻,身着长袍,手持马缰,立于河岸,波涛滚滚,思绪万千。登船渡河,雄心壮志将随波逐流。勒马回头,纵有将才却无处施展。是去是留,踌躇犹豫。马也应合主人心意,俯首沉默不语。河上一叶轻舟,缓缓飘向岸边。艄公船头持桨伫立,三更半夜,哪里来的客官过河。萧何求贤若渴、心急如焚,韩信壮志未酬、心境落寞,艄公不急不慢、悠闲自得,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腻传神。空白处,苍松、梅竹、芭蕉、山石,茂密繁复,错落有致。画面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布局精当。器物造型端庄秀丽、挺拔稳重健。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浓艳。梅瓶周身,焕发美器光泽,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南博馆介绍,“萧何追韩信”的瓷胎质地、青花发色,比“鬼谷子”更胜一筹。这样的青花梅瓶,世界上只有三件。另两件流传在国外,釉色、纹饰不及南博馆的精美。南京,有2500年建城史,1700年建都史。历史名城,文化璀璨。南博馆的镇馆之宝,是元青花中的精品,价值比“鬼谷子”还要珍贵。

​梅瓶,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原是古代盛酒用具。因其口部小巧,可插入梅枝而得名。梅造型瓶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胫,在瓷器中独具一格。元明时期,梅瓶演化为家居装饰。雕栏朱户,置梅瓶于案上,插红绿梅花几枝,尽现雅玩风度。

南博馆收藏“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经历曲折神奇。

明太祖《西平侯沐英浩》记载,兵荒马乱年代,8岁孤儿沐英乞讨流浪。朱元璋觉得沐英透着灵气,和马夫人商量收为义子,夜卧同榻。沐英18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卫镇江。洪武三年(1370),25岁的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入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沐英被封为西平侯。朱元璋当上皇帝,也搞过“文革”。清理帮他打下江山的功臣。唯独沐英,皇上舍不得。民间传说,沐英是朱元璋的私生子。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那时朱元璋还称吴王,随着势力扩张,觉得可以称帝了。有专家推理,为了登基,朱元璋命人在景德镇制作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烧梅瓶的意思,是显示广纳贤良,告知天下:凡是可以为大明江山出力的人,他都会重用。朱元璋登基,就把青花梅瓶赏赐给爱将沐英。还据此猜测,元代有北方绘画能力较强的工匠战乱南迁,到了景德镇。

也有专家持不同看法。认为这件青花梅瓶,本是元代南京大户人家的一个陈设品。解放了,前朝没了,翻身农民就占有了前朝的一切。朱元璋得到战利品后,觉得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梅瓶赏赐给了沐英。

还有一种看法,干脆否定梅瓶是朱元璋所赐。认为明清皇帝赏赐瓷瓶,叫赏瓶,有一定样式。不会随意将一个梅瓶赐给部下。沐英镇守云南,战功显赫,有各方官员来巴结,或许会有奉承送上青花梅瓶。沐英应该非常喜欢这尊梅瓶。洪武二十五年,沐英染病去世,被追封为黔宁王,葬于南京江宁观音山,青花梅瓶随葬于墓中。观音山,后来南京人誉称将军山。

据馆内文物专家说,1950年,沐英墓被盗。有人在南京新街口附近,抱着个青花梅瓶兜售。当时开古玩店,后到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收藏家陈新民遇到了。陈上手后,细问梅瓶从哪里得来,要多少钱。那人看到陈新民识货,便开始讲价。解放初期,南京文物价格还在延续民国行情。不似后来毛泽东文革破四旧,文物价格一落千丈。宝物可遇不可求,陈新民花5根金条(一说10根金条)买下梅瓶。

青花梅瓶归藏南博馆,知情者已经去世。流传两种说法。一是,陈姓商人把这件宝物在家里放了两年,碰上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征集文物,他就无偿捐赠了出来。另一说法,当年“三反五反”,一些闹革命的人冲进陈姓商人家里,在床底下搜查出青花梅瓶,送到了南博馆,没收充公。盗沐英墓的江宁盗贼,也东窗事发,被南京主政刘伯承下令砍了脑袋。

南博馆得到“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曾请古瓷专家做鉴定。有人说,说是明代墓中的东西,当然是明代的。又有人说,沐英1392年下葬,是洪武24年。元与明,只相隔二十多年。明代墓中的东西,也可能是元代做的。说“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元青花,不为错误。文物专家从梅瓶的瓷胎、釉色、纹饰等特征,鉴定梅瓶是元青花,一级国宝,稀世珍品。定名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由此,梅瓶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文物局发布,严禁出国。南博馆极少拿“萧何追韩信”出来展览。为了防范摹仿制造,偶尔陈列梅瓶,展柜靠在墙角,从来只把策马扬鞭的萧何对外,韩信和艄公则隐藏背后,无从得见真容。展柜外还拉着警戒线,观众欣赏梅瓶,得在1米开外。

​由于有南京的这件元青花梅瓶打底,传说在澳门的一次拍卖会上,另有一件元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以8亿港币成交。再创中国文物艺术品单件成交的世界纪录。

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风格幽靓,素雅隽逸。青花自元朝至正年间臻于成熟。缠枝牡丹,龙凤麒麟,无所不画。纹饰繁密,层次清晰。元代画工费尽心思,做成中国陶瓷史上奇葩。景德镇元青花瓷,曾大量销往海外。碗盘等小件器多行销到东南亚,近年沿海还有遗物打捞。销往中东地区大件器型,贸易方式今已不详。

1929年,英国人率先披露了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宣称元代景德镇烧造过大型青花瓷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博物馆长发现,伊朗寺庙与土耳其皇宫秘藏着上百件中国元代青花瓷精品。这些青花藏品器形硕大,花纹清丽典雅,从原料、制作、绘画到烧成,堪称完美。为国内出土瓷器所不及。有统计,距今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在国内约100件。国外的200多件,分布在埃及、伊朗、土耳其、英国、美国、日本的一些博物馆。其中伊朗土耳其所藏青花瓷大器,做工精细,纹饰层次繁缛,数量宏富。审美情趣与中华传统不同,但专家仍确定为至正期元青花。

元代前后不到一百年。国外收藏的十四世纪至正型元青花瓷,让中国文化享誉世界。景德镇烧制出元青花,史籍却无详细记载。元青花瓷器纹饰多为牡丹、竹梅,龙纹、莲纹、花鸟,工艺精湛。工匠不留姓名,无从考证出自何人之手。而且国内外收藏品中,绘有完整人物故事,可以定案为元青花的,极少甚至没有。青花瓷器上出现历史人物故事,器皿更为珍贵。元未明初青花人物绘画瓷器,取材当时流传故事,画意用笔。工心涂绘,渗透古人趣味,洒脱随意,大俗至雅。绘画无落款,瓷器无纪年底款,给陆续出现的青花人物绘画瓷器断代,出了一个难题。有专家比对“追韩信”与“鬼谷子”,发现萧何脸形、冠袍与苏代相似。猜测两件瓷器的人物可能为一人绘制。又以梅瓶上艄公长相装束具有西域特点,作为断代依据。但制作时间,严格考证,还是不详。

有专家评说,元青花的美,本身就是一个谜。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亭亭玉立,突然出现。现在还有一派专家坚持,有纪年款,或有元代标识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或有人物,而无故事。国内同类出土文物,如“蒙恬将军”、“四爱图”、“昭君出塞”等,都拿不出元代证据。推论风格近同的“追韩信”、“鬼谷子”,也无铁证是元青花。认为绘画人物故事器皿,应该是元青花向明青化过渡期,是早期明青花。更有甚者,趋向还要晚些。我认同这种分析。唐代就有青花,但完整的宋青花至今没有发现。元代中晚期,青花工艺趋向成熟。有了元青花,还不代表就立刻有了元青花的人物故事器皿。南博馆“追韩信”,非是文物考古直接发现。流传过程,缺乏慎密。佳拍“鬼谷子”,也只有荷兰人带回异国后的传承。拍卖方中间还到图书馆找到元代1321-1323年间的中国版画。佐证瓷罐绘画装饰,与版画一致,证明拍品为元青花。这两项的元青花说法,多少都有各自功利的意图。青花人物故事器皿的成熟,不要单从陶瓷生产去看。以为只要是幼苗,马上就会长成大树。需要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学,戏剧,曲艺,绘画,造型,材料,技术,工艺,文化,聚集,需求,流通,各种要素全面发育,产生汇聚时,才能实现艺术珍品的爆发。从明中期到清,青花瓷制作达到炉火纯青,是有内在规律的。尤如我们今天,从扔掉愚昧骗人的红宝书,到玩起科学结晶的智能手机,中间还要用了长达四五十年的漫长时间。何况元未明初,中国社会整体上还不发达。收藏者和拍卖商讲故事,要听,又不能全听。说青花人物故事陶瓷从元代未发育,到明代初中期成熟,不会影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萧何追韩信”梅瓶图案美丽细致,令很多爱好者如痴如醉。“鬼谷子下山”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缔造的纪录,被收藏界古董商奉为青花瓷中的神话。收藏热风,顿时刮起。《三国演义》一百二十章,有藏家收到一套完整的系列元青花。二百四十件,连环画故事。若用“鬼谷子下山”来推估,这套《三国》的价值,要轰动世界了。一些保守的文博专家,则绝不认同。现在面对大量出世。他们找不到700年前元青花辉煌的过程。认为历史无记载,流传过程突兀无序。说民间元青花整器,都是根据出土文物款式纹饰,臆造拼凑的。

​近30年,元青花仿品确实泛滥。景德镇有精工良匠,用博物馆的收藏做摹本,专门购入西亚钴料,明码标价,专门做高仿元青花。仿制做旧技法,已经从原先的表层相似,上升到矿料、胎料加工、粗细配比、胎质密度、器孔大小、器孔扁圆分布率,瓷化程度、克重等的全面掌控。现代大师见闻广博,画技远远超过古代工匠。拍卖行业的内行说,当下国内上拍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古瓷器精品,十之七八皆是现代高仿。当然,民间藏家也绝不听信所谓专家。大批的藏友,动辄百万元的卖价,幻想一夜暴富,玩得如痴如醉。景德镇樊家井、罗家坞、肖萁坞等地,更有大量低仿元青花。有些还特意做旧,装了白酒,冒充古物,运往全国各地。识货和不识货的藏家,与其讨价还价,体验收藏者与商人间的斗智快乐。

民间有无元青花,且先由他争论去。我的看法,拍卖公司要炒作文物,自有他腾挪资金和获取利润的原因。博物馆包装好藏品,会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文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好事。高仿瓷绘,解除精品文物小众状况,提高民众文化享受,亦是物有所值。景德镇高仿作坊,有名师专攻器型纹饰,仿制元明清瓷,技艺精湛,也是十分优秀的艺术品。市场价值2.3亿元的珍宝,一般专家都难以见到。文玩爱好者只要肯出上三两千元,就能把一件世界上最贵的中国元青花瓷器高仿品,搬到家中,放案头,观赏把玩,过上典雅精致的生活,这是收藏爱好者带来的最大乐趣了。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