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天天叨逼叨,曹操实在忍不了,以一种诛心的方式杀之

孔融天天叨逼叨,曹操实在忍不了,以一种诛心的方式杀之

孔融很出名,不仅是作为孔子20世孙,也不只是“建安七子”之一,更在于那则“孔融让梨”的典故。

出身好,还有才,名气又大,孔融难免个性张扬、恃才傲物。如果出生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孔融可能比李敖还李敖,可惜孔融生错了时代,最后被曹操残忍杀害。

尽管那时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人才也极为可贵,曹操不惜三次颁布求贤令,老是在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别忘了这依旧是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在曹操这样的枭雄面前,孔融顶多算根大号草芥。

在曹操手底下谋生的孔融,不说唯曹操马首是瞻,起码也应做到基本的尊重和服从,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可孔融却偏偏说“不”。

可能是命里天生相克,孔融总是和曹操唱反调。

曹操想杀袁术的亲家——杨彪,孔融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还举例说“莫非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说不知道?”以此来反驳曹操。

曹操想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抢来填充后宫,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以为真有这事,孔融却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明显就是讽刺和调侃曹操。

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孔融却扯什么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酒就是不能禁。

如果一切仅止于此,孔融的反对也无关痛痒,只能说是多元话语下的一种论调,雄才大略的曹操尚能接受。但当孔融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时,任何事情一旦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就只剩下“阶级斗争”的余地——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孔融的悲剧命运也就在此注定。

无论是官渡之战言袁绍不可战胜,抑或上书朝廷按照古代管制,首都千里之内不能封侯,都已经明显触犯到曹操的根本利益,孔融离死只差曹操考虑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死他。

孔融毕竟不是一般人,曹操想弄死孔融,还是要讲求“程序正义”,哪怕是表面而言,也需要应付悠悠之口。

说干就干,曹操立马指使手下人搜集孔融的犯罪证据,没几天就搜罗出一大堆,最严重的一条莫过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组成一个刘字,再加上孔融和刘备私交甚好,相当于是说孔融身在曹营心在汉,典型的吃曹操的饭还要砸曹操的锅,仅此一条就够砍孔融的狗头了。

但曹操处死孔融却是以“不孝”的罪名。孔融曾对祢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莫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此话起于当时虚伪礼法和真正的父子之情不能相应,他要破斥的,是世俗流行的关于"孝"的价值论。换句话说,“非孝”之论不是孔融真的不孝,而是类似于关于孝道的一种学术讨论。

然而,曹操抓住孔融此话的字面意思,指责孔融违反孝道,“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败坏纲常伦理的孔融不但该杀,而且还杀晚了。

曹操此举可谓是杀人诛心,与今天整倒一个人先把他道德名声搞臭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汉朝是把“孝治天下”作为基本国策,一个人要是不孝可以说在全社会都无立锥之地。

由此不难发现,曹操杀孔融,实际上是权力对读书人的碾压。读书人只知道天天叨逼叨、叨逼叨,不时发泄一下内心不满的情绪,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整天一副愤世嫉俗的模样。如果权力能够容忍,那是读书人的幸运,要是不能容忍,就是读书人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