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基因編輯使玉米光合作用更高效,對抗氣候變化

當地時間10月1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子刊《自然-植物》上發表論文表示,可以通過靶向Rubisco酶來提高玉米的光合生產力。

《自然》子刊:基因编辑使玉米光合作用更高效,对抗气候变化

由於動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因此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不僅供植物使用,動物也可以通過食用植物而得到有機物。這使得植物的光合生產力顯得極為重要。

Rubisco酶,全名核酮糖二磷酸縮化酶,大量存在於植物細胞的葉綠體中,是光合作用中限速步驟的催化劑,也是光合作用中的主要酶,幫助植物在自然界中將碳固定化,即將碳從CO2的形態轉變成葡萄糖等有機物的形態。

玉米則是全球性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其年種植量比水稻和小麥多。在澳大利亞,玉米是所有大田作物中地理分佈最廣的作物,也是重要的糧食和生物燃料,但其產量與小麥或水稻相比卻並不大。

由於Rubisco酶的轉換週期較長,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夠對此做出改進。而改變Rubisco酶催化特性的一種方法是增加其在四碳植物葉綠體中的丰度,這將會增強Rubisco酶活力,並獲得更高的碳同化率。

碳同化是指植物利用光反應中形成的同化力(ATP和NADPH),將CO2轉化為碳水化合物的過程。碳同化率越高,表示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越高。

“玉米中所含的Rubisco酶是最高效的Rubisco活化酶之一,它們可以利用較少的氮完成反應。如果我們增加玉米中的Rubisco酶含量,會對植物有什麼作用?我們發現通過促進玉米細胞內Rubisco酶的增加,作物生產力得到了提高。”美國康奈爾大學附屬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員大衛·斯特恩(David Stern)說。

該研究小組通過Rubisco裝配伴侶蛋白RAF1對Rubisco酶大亞基抗體(LS)和Rubisco酶小亞基抗體(SS)進行過表達。雖然LS和SS的過表達對Rubisco酶的含量變化沒有具體影響,但添加的伴侶蛋白RAF1使得Rubisco酶的含量增加超過30%。通過氣體交換,UBI-LSSS-RAF1型轉基因玉米的碳同化增加了15%。

“我們認為這將有利於玉米的生長,並提高玉米對極端成長環境的容忍度。”澳國立ARC轉化光合作用傑出中心、研究小組組長羅伯特·沙伍德(Robert Sharwood)表示。

地球上的每一株植物都利用光合作用從大氣中獲取二氧化碳,但並非都以相同的途徑獲取到二氧化碳。像小麥和水稻這樣的植物使用的是傳統而低效的C3光合作用途徑(即三碳植物),而其他如玉米和高粱等則使用的是更為有效的C4光合途徑(即四碳植物)。

相比三碳植物,Rubisco酶在四碳植物中的工作效率更高。同時四碳植物能利用強日光提高自身在強光、高溫下的光合速率,乾旱時還可以收縮部分氣孔孔徑,減少蒸騰失水,因此四碳植物能有效提高水分的利用率。這些特性在乾熱地區有明顯的選擇優勢,而研究人員預計在未來幾十年裡,乾燥和炎熱,將成為植物生存的普遍環境條件。

“我們能預期到的氣候變化,都會對全球糧食安全產生更大的威脅,”沙伍德表示,“這使得我們對高生產力、高適應力的農作物的需求迫在眉睫。”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注: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回覆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熱文TOP15(統計週期:2017.2.1-2017.12.20)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