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剃头”这称号究竟怎么来的?在他位极人臣时为何上交兵权?

“曾剃头”这称号究竟怎么来的?曾国藩位极人臣时为何上交兵权?

曾剃头,听起来像是市井中的屠夫,脸上永远挂着冷漠操动着手上的刀子。但是这样一个名称,却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个外号,令人不由地好奇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获得这样一个外号。

很多人说,他被冠以这样一个名号是因为他在镇压太平起义的过程中,过于残暴、杀人过多。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曾国藩“曾剃头”的外号并非在太平天国时期得到,而是他在长沙开审案局的时候获赠的。当时他杀了很多所谓的湖南“土匪”,给人留下了嗜杀的印象,因此获赠这样一个外号。

“曾剃头”这称号究竟怎么来的?在他位极人臣时为何上交兵权?

事实上,曾国藩绝不是一个不经思考、乱砍乱杀的那种人,相反,他大多时候有自己的思量和考虑,在对人对事和为官为人上有大智慧。试问,哪一个人见了权力和财富会不动心,哪一个人可以在众人的夸耀声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然而曾国藩做到了,他在剿灭敌人成功、自己正炙手可热的时候,不仅没有要求升官发财,而且还选择了急流勇退,恭谨地交出了自己的统兵之权。

“曾剃头”这称号究竟怎么来的?在他位极人臣时为何上交兵权?

曾国藩到底是因何下定决心交出兵权,我们如今已经无法得知了。但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我们可以推断,曾国藩交出兵权并裁减军队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担心自己走上功高盖主的老路,引起慈禧太后和皇帝的猜忌。因为自己是汉人的原因,曾国藩原本就无法像满清官员和将领一样,能得到慈禧太后和皇帝完全的倚重和信任。在剿灭太平军势力之后,清政府最大的外部威胁消失。曾国藩本人因为此次的滔天军功,在朝堂内外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

“曾剃头”这称号究竟怎么来的?在他位极人臣时为何上交兵权?

易位而处,像曾国藩这般头脑的人又怎么会想不到,从古至今历来手掌中兵的将领都是皇帝猜忌的对象。特别是大战之后,将领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上升至顶峰之际,也极有可能从高处摔下,落得个抄家灭族的凄凉下场。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他都必须下交出兵权的决定。

“曾剃头”这称号究竟怎么来的?在他位极人臣时为何上交兵权?

第二,此时的湘军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湘军了。湘军中的将领多是湖南籍的,互相之间又层叠着同乡、师友等关系。兵士的构成则主要以在湖南当地招募的农民为主。战争结束之前,在曾国藩的周旋和努力下,全军可以上下一心、共同御敌。

“曾剃头”这称号究竟怎么来的?在他位极人臣时为何上交兵权?

但是战争胜利之后,一系列的封赏使得湘军中的很多人膨胀、骄傲,越来越不服曾国藩的管辖,偏偏碍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好说重话。湘军潜在的一些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使得曾国藩强烈意识到,如今的湘军已经不是当初的湘军了。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不会打胜仗,还有可能给自己和亲人招致祸害。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曾国藩决定放弃湘军。

“曾剃头”这称号究竟怎么来的?在他位极人臣时为何上交兵权?

在剿灭太平军后,他既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大肆庆贺,反而低调地交出兵权,退出了掌兵将领之列,放眼整个历史上都是极少有的。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繁杂的官场关系,曾国藩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创立湘军、善始善终,足见他的慧眼如炬和深识远略。事实证明他是睿智的,为官他官运亨通,为学他恩泽后人,为人他修身律己,在晚清黑暗的社会天空之中活出了自己的那道智慧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