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旨在提升教師教育質量

在教師教育體系中,課程主要解決用什麼來培養教師的問題,是關於教師教育內容體系及其進程安排的整體規劃,它是教師教育體系的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旨在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理論研究與歷史實踐均表明,課程作為教師培養目標的具體藍圖,作為教師發展的基礎資源,全面影響著教師教育的質量水平。換言之,教師教育質量的高低和其學習的課程門類、課程知識結構、課程編排序列、課程資源保障等息息相關。尤其是職前和職後兩個階段的課程改革,對於提升教師教育質量,至為重要。

突破“老三門”,豐富職前教育課程供給

職前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教師教育的奠基部分,其質量高低直接關係到整個教師教育的質量高低。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教育的職前階段課程主要由普通文化課程、學科專業課程以及教育專業課程這三部分組成,但在結構組成上卻存在比例失調問題,如重學科專業課程、輕教育專業課程。教師教育的職前階段課程設置立足於學科體系,基於學科邏輯展開,幾乎所有的師範院校的非教育院系皆將教師教育課程劃歸到公共課範疇,以至教育專業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於邊緣地位,師範院校的課程設置未能很好地彰顯師範性,反而與非師範院校同質化了。此外,倘若我們仔細審視教育類課程的話,又會發現當前的教育類課程內容過於陳舊,仍以“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這樣的“老三門”為主體。

鑑於當前教師教育職前階段的課程現狀及其改進訴求,立足培養新時代的大國良師,應該更豐富職前教育的課程供給。首先,優化職前教育的課程比例。教師教育的職前階段仍可以學科專業課程為基點,但要注意不能基於學科專業課程而又止於學科專業課程了。教師教育職前階段的課程設置可以考慮這樣一個立體多維的體系——以學科專業課程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橫向拓展普通文化課程,然後在二者基礎上縱向拔高教育專業課程。其次,更新教育類課程內容。教育類課程在“老三門”的基礎上,將反映教育研究最新理論成果、基礎教育改革等內容有機融入原有課程中去,實現課程內容“經典性”與“先進性”的有機統一,諸如學習科學、大數據、人工智能這樣的前沿內容,也有必要納入教師教育職前階段的課程中去。我們常說“以學定教”,教師倘若不知學生的學習機制,又談何有效教學?置身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教師一方面要培育學生的數據素養、智能素養;另一方面又要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而這一切又需要課程的助力與給力。

破解教學困惑,創新在職教育課程形態

職前和在職對於教師來說不僅是身份上的“師範生”和“教師”之別,更有諸多內在的深層差異。從成人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學習傾向轉型來看,作為成人學習者的教師,更需要立足於現實需求的“實然引發”式培養教育。然而,當我們把期盼的目光投向現實,卻發現當前的在職教師培訓仍基於理想化的教師素養,把這些素養作為培訓目標來培訓已入職教師。公允地說,這樣做也有一定的必要與效果,但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基於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性來看,對於在職教育,我們要從應然轉向實然,即從教師該學什麼轉向教師想學什麼,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困惑出發,提供針對性、精準性、及時性指導、幫扶。

基於上述在職培訓訴求,針對在職教師培訓,應該創新課程形態。課程形態是課程領域中一個不常用的概念範疇,常指課程內容與其載體及實施方式的一種動態組合樣態。縱觀歷史,我們可以將課程形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即口耳相傳階段、經典課程階段、教科書階段以及雲課程階段。前三個階段都好理解,“雲課程階段”則較為新奇。所謂雲課程,即一種依託雲計算技術的新型課程形態。與先前靜態、平面、單維的紙質課程比較,動態、立體、多維的雲課程更強調、凸顯課程的使用者需求和體驗。也就是說,雲課程更能實現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的有機統一、更能融通預設與深層,更能整合集中式服務與分散式服務,同時也更能無縫對接不同教師的不同培訓需求。

基於此,倘若我們依託雲計算技術開發、建設在職教師培訓的雲課程,將會在實現課程資源集成化的同時,有效實現課程服務的個性化,從而為每位在職教師提供訂單式、個性化課程,最優化地促進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

當然,針對在職教師的成人學習特性,我們從應然培訓轉向實然培訓,創新在職教育的課程形態,即建設在職教師教育雲課程,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嘗試、持續探索的過程,需要我們在課程研發、運營、實施、評價等環節開展相應的、深入的研究才行。此外,現實中,在職教師教育雲課程的建設需要多方協同,單靠區縣等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以及技術公司等方面努力還不夠。畢竟,雲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同時也需要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為此,不妨構建政府、學校、公司密切合作互動的多元建設主體,各方協同合作、相互助力。當然,為更順利、有效地協作,協作各方要對在職教師教育雲課程建設的意義有集體認同,進而在價值認同、理性自覺的基礎上實現協作,從而更好地由“利益聯合”進入“文化融合”,為教師教育發展提供強大合力。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27日 14版)作者:陳文新(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