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照亮印度

“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而让玄奘赢得如此赞誉的是一本名为《大唐西域记》的奇书。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但是印度在古代也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指一个国家。因为在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上邦国林立,一波波外来入侵者占领这里,统治这里,没有哪一个统治者有足够强大的力量统一这个南亚大陆,直到近代英国人入侵,通过英国人的枪炮才勉强将南亚大陆捏合到一起,成为英属印度的组成部分。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你要是问一个印度人,印度有多久的历史,他只会说印度的历史很长,很久远,从某某传说开始?

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印度的历史,因为近代以前印度基本上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的历史,他们留下的多是传说故事,现在我们看到的印度历史大都是后来重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印度历史是一部被外族入侵的历史,外来入侵造成了历史文化的断层。南亚历史上经过雅利安人、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和英国人等很多次入侵,各入侵者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对当地人实行野蛮的统治。不久之后,原来的政权又被新来的入侵者推翻,这不像中国的朝代更替,中国的朝代更替具有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性,印度的入侵势力与以前的统治者不具有传承性。况且,一般的历史记录都是由执政者任命专门的史官来完成,而这些外来的入侵者又不注重记录历史,因此他们也不会记录一个与己不相关政权的历史。

还有一点就是,印度大陆历史上从未真正实现统一,没有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是众多邦国林立,这也决定了无法进行整个印度历史的记录,因为不具有操作性。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所以,印度的历史一般都是外国人写的,如果没有周边国家的详细记录,印度的历史将是一片空白。而真正揭开印度中世纪黑暗面纱的,就是由玄奘口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余万字,记载了东起中国新疆、西经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至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区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印度而言,《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历史的基本史料,它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

20世纪,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详细记载,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古迹。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铭苏先生版本(这里补充下,类似文章版本差不多的感觉。很难追踪原创者)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你现在要是去问任何一个印度人,尤其是占印度人口大多数的印度教徒,你心中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是谁?估计有很大的几率他们会脱口而出:阿育王。

没办法,就现在这个民族主义思潮流行的世道,是个民族都要找出自己历史上的伟大君主。而在印度历史上,只有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和奥朗则布的莫卧儿帝国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完成统一印度本土的大业,而奥朗则布,首先有点暴君的味道,而且整个莫卧儿帝国对于印度而言就是个异族异教政权,奥朗则布还以压迫印度教闻名,想粉他印度人有点难以接受。而对于莫卧儿王朝,印度人更容易欣赏阿克巴的文治与宽厚,以及沙贾汗的情史。除此之外,信奉印度教的马拉地帝国奠基人希瓦吉也可以是个选项,但整个马拉地帝国时间比较靠近近代不说,完蛋的速度也太快了,粉他又不足以体现印度文明古国的逼格。而阿育王就太符合印度人心中的一代圣主形象了。首先年头够久远,比秦始皇还要稍早。其次文治武功没的说,拓展领土也足够给力(虽然孔雀王朝真实的势力范围一直存疑),于是乎,但凡有点民族主义情怀的印度人,都喜欢粉他。

但一直到英属印度时期,几乎没有印度人知道有阿育王这个人,其实阿育王的很多事迹也都出现在汉译佛教经典里,但是一来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二来西方考古学家最先接触,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是旅行家式的纪实文献《大唐西域记》而非深奥的佛教经典。

19世纪30年代,就有个喜欢考古的英国工程师亚历山大-康宁汉姆(Alexander Cunningham)师傅来印度开展了一些挖掘工作,但由于印度严重缺乏严谨的文献资料,康师傅考古工作几乎就是在瞎子摸象一般,挖掘出的文物让康师傅根本找不到线索研究,直到他遇到了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康师傅才眼前一亮,这本书简直就是古印度历史和地理的系统指南啊,玄奘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建筑,当地有什么人文掌故,有什么历史都记载的非常详细(玄奘师傅如果放在今日,绝对是名遍马蜂窝穷游网的旅行达人),康师傅就在这位导游跨越时空的引导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足以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康师傅从玄奘的著作中读到了阿育王的故事,然后根据玄奘的记述,在佛教遗址鹿野苑挖掘出了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发现了当时镌刻的阿育王敕令。这些发现,不光重塑了印度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君王,而且还极大影响了现代印度。比如,在鹿野苑发现的阿育王石柱柱头,后来被定为印度的国徽。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而柱头三座狮子下方的法轮图案,也被直接用在了今日印度的国旗之上。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康师傅又根据玄奘师傅的记载,发现了桑吉佛教遗址,并根据玄奘的描述,复建了桑吉大塔。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又根据玄奘的记载,发现了玄奘曾经留学过的纳兰陀寺的遗址。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之后,康师傅欲罢不能,又根据玄奘的记录发现了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寺,并根据玄奘的描述,重建了大菩提寺的重要建筑,金刚宝座塔。

玄奘……照亮印度,现代印度人编写历史都要参考《大唐西域记》!

之后根据康师傅以及后来一些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部分汉译佛教经典,以及先前希腊学者麦加斯梯尼的著作《印度史》,人们才最终重新拼接起历史上的孔雀王朝的历史和阿育王的故事。也进一步让印度学成为国际上的显学。

印度现在拥有的27项世界文化遗产中,有5项遗产的发现与研究与法显和玄奘的记录有关。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法显,玄奘以及义净这些中国僧人赴印度留学时的记录,重塑古印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所谓,印度人的历史,中国人的记载,英国人的考古发现。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柬埔寨。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搜索一下周达观与亨利-穆奥这两个名字。

印度人的历史:都离不开中国人的记载(转载)


玄奘作品一览

大般若经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瑜伽师地论

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古印度弥勒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瑜伽论》唐玄奘译,100卷。《本地分·菩萨地》,奘译本35~50卷前半,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成唯识论

佛教论书,10卷。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国际新闻作品集。佛教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

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晚近以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现其光辉,《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这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这些记载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

从19世纪开始,这部书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也从此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千古一人” 来源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