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生代的明星,爲什麼很多都紅不起來?

傳體風雲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影視娛樂大小事!

港臺時間有些不同,香港基本能從1997年迴歸後開始。影視劇方面,2002年的《無間道》,基本是港片的時代輓歌。在此之後,香港樂壇還有影視劇產業,基本是一去不復返。

中間有個十年左右時間,是香港影視產業遷移到大陸的過渡期。在2012年徐崢的《泰囧》過後,便不可再逆轉。香港導演再拍的爆款電影,現實題材,也屬於陳可辛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商業類型大片,徐克的《狄仁傑系列》,《智取威虎山》等。再到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等。

臺灣時間再晚十年左右,過渡期則與繁榮期並行,因為臺灣2001年過後,電影一直不行不說了,電視劇自《流星花園》過後,一直到2011年,陳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基本宣告臺灣偶像劇沒落。

臺灣音樂產業持續時間長久一些,到現在已經衰落,但都留有餘暉,正是2000年左右,由周杰倫,陶喆,王力宏等人開創的華語音樂類型風格,引領華語音樂20年。這是臺灣音樂的盛行,那麼衰落在什麼時候?

臺灣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音樂選秀節目,名字叫作《超級星光大道》,興盛和衰落的軌跡,與大陸音樂綜藝選秀崛起,時間非常重合。

《超級星光大道》曾經為臺灣樂壇,選出不少樂壇的新人,現在都成為華語樂壇的中堅力量。

2007年第一屆:蕭敬騰、林宥嘉、楊宗緯

2008年第三屆:徐佳瑩

2009年第六屆:胡夏

2010年第七屆:李佳薇

在2011年過後,臺灣最著名的音樂選季節目《超級星光大道》,改名成為《華人星光大道》,第一屆冠軍關詩敏,可能有些人知道,因為這位臺灣冠軍,後來北上大陸參加過《中國好聲音》。

至於第二屆和第三屆冠軍季軍都不寫了,因為寫出來名字,大家基本也都不認識。上面提到《中國好聲音》,臺灣音樂中心向大陸轉移,至少在綜藝娛樂捧出新人方面,答案呼之欲出。

2012年,大陸浙江衛視舉辦的《中國好聲音》,是繼大陸2005年《超級女聲》過後,再次掀起全民熱潮,影響力巨大的音樂選季節目。從此過後,華語樂壇捧新人,基本沒有臺灣什麼事兒。

在《中國好聲音》過後,華語樂壇中心便基本進入大陸,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想要發展都要跑到大陸來參加音樂選秀,打開大陸觀眾知名度,從而才能進入華語樂壇核心。

上面提名臺灣冠軍關詩敏如此,再到早就紅遍香港的鄧紫棋,需要參加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才能火遍大江南北。徐佳瑩情況與鄧紫棋很類似,再看看這兩年音樂綜藝的選手,由原本內地,港臺,到東南亞和歐美華人選手,比例越來越重。

這足以證明,中國內地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已經由內地到港臺,再到東南亞地區,吸引到全世界華人地區迴歸發展的趨勢,時代已經不可逆轉,如果要問香港新生代的明星,為什麼很多都紅不起來?

道理非常的簡單,因為這些港臺新生代的歌手,演員和明星,現在沒有得到大陸文化市場的認可,他們便成為各自地區的小明星,現實就是這麼殘忍。

更多關於港臺新生代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這問題也可以反思到為什麼香港老一輩演員可以紅這麼久,比較正確的解讀只能說,新一輩的演員在演技上沒法跟老一輩的比,還有大部分老一輩演員都紛紛轉戰大陸這個比較大的市場,他們年輕一輩的並沒有很好的學習楷模,就說羅嘉良一回TVB拍戲,即使年紀大了,還是很有號召力,也可以讓許多年輕演員看到羅嘉良的演技,可惜的是TVB難再有大製作,不像以前一部大戲裡可以看到許多老戲骨跟演技派,沒有那些人在,號召戲迷跟提高收視率,就很難帶動起新人,畢竟沒有人會去看一部全是新人主演的劇吧,新人要起來或被髮掘,除了要靠自身的演技跟戲劇魅力以外,還是得要靠先為那些本來就很有名氣的演員搭戲,不然誰看呀。


ChiTai


原因在於,其他地區,尤其是大陸、韓國等地經濟發展起來了,不再只盯著香港看,香港娛樂業自然就相對衰落了。

白巖松有句名言:哪怕是一條狗,坐在央視,也會出名(大意如此)。

這說明了平臺的重要性。

之前,亞洲娛樂最好的平臺就是香港。

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只有吃飽了飯,才有精力搞別的。

香港和日本,是亞洲最早崛起的經濟體。

香港最牛時,GDP是上海的十幾倍,相當於中國的數個省,為“四小龍”之首。

強大的經濟實力,為香港的娛樂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香港還有兩大優勢:

一是“西化”。

由於近代以來,西方富強,東方貧弱,西方一直引領著世界潮流,東方國家只能跟從羨慕。日本更是提出“脫亞入歐”。

與其他地區積極向西方學習不同,香港本身就是“西方”的一部分——西方人管理,西方的制度,是西方全球體系的重要支點。加上沒有日本那種歷史問題,香港作為西方在亞洲的代表,本就充滿吸引力。

二是“傳統文化”

49年後,許多大陸的精英,包括文化精英逃到了香港,也壯大了香港的實力。

90年代後,大陸深入推進對外開放,加上政治上的需要,大陸市場向港臺開放。而在剛剛解決溫飽的大陸,面對發達的港臺文化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兼具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加上各國開放市場,讓香港娛樂業大放異彩,到90年代時,紅透大半個亞洲,遠播歐美,成為世界文化中心,也讓香港的本土藝人揚名世界。

隨後,開始走下坡路。

隨著亞洲其他國家經濟騰飛,香港的經濟優勢不再。以前人家沒錢搞娛樂業,只能引進香港文化作品,而現在,不到但有錢了,而且投入還比香港大。

韓國,《還珠格格》風靡韓國,引起了韓國當局的警覺,一方面不滿韓國的觀眾迷戀國外,另一方面也看到娛樂業的巨大魅力。於是,找了個“軍旗裝”的藉口,封殺《還珠格格》,並嚴格限制文化產品進口,同時大力扶植本國娛樂業,於是就有了此後流行世界的“韓流”。

大陸也一樣,大概2010年以後,各種偶像團體、流量小生突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影視劇投資、娛樂業投資越來越大。——看看TVB的臺慶晚會,還是80、90年代的髮廊風,藝人裝扮也土得掉渣。而大陸諸如《我是歌手》之類節目的豪華陣容,連發達國家都驚歎!

這種情況下,香港娛樂業自然關注度下降。

另外,97年,由於政治前途不明朗,大量香港精英出走歐美。迴歸後,又有大量香港藝人北上撈金(“抗日神劇”許多都是北上的港臺導演編劇拍的。)這也照成香港娛樂業人才凋敝。

現在的香港,除了一些老藝人,憑藉以前的知名度,還能勉強苟活,已經沒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給年輕藝人了,香港中生代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