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的演講題目是“穿行”,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我想到:建築師穿行在空間裡,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穿行在室內室外,穿行在城市裡穿行,在鄉村中穿行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一個活動,而建築師又不同,我們穿行在現十的空間裡還穿行在虛擬的空間中,其實我們通過穿行過程中的思索,為我們的人類為我們的人們帶來美好的建築美好的生活,所以我想這個穿行可能適用於我一切內涵的一個交流。這是“穿行”這個名字的由來。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但我今天真正的題目叫“因清華而思考”。清華是我的母校,我在裡面讀書八年,但實際上我07年工作之後到11年才對清華的瞭解更深,今天我想講一系列我們在清華的探索和實踐,作為一個思考的一個起點。這個偉大的校園給我提供了一個綿長思索的機會,我也希望不負這些美好的機會。

講起清華不得不描述一下清華的成長史,清華的校園和規劃建築史,我不是史學家,也不是這個專門研究清華校史的學者,但是為了瞭解清華,為了在清華做設計和研究工作,我可以給大家解釋一下清華的建築校園規劃的發展史。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校歷史文脈

康熙年間近春園工字廳就是清華最早的雛形。第二個時期清華的規模向四周發散,繼續的成長,迎來了一個有規劃的時期,到解放後迎來了非常大的發展,其實這一次是以這個東區主樓為軸線的一個發展。80年代末期開始了一個飛速的發展。94年基本成形,也就是現在清華的模樣。

有人會拿北大的建築和清華的建築作比較,北大的建築傳承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元素,而清華傳承了更多西方的教學建築元素,北大對國學的重視已經演變到了建築形式上,而清華則不自覺得把文物建築當作楷模和傳承的對象。


“生長的建築”將很好地保留我們地球的遺產,並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這將是一個永恆的挑戰,一個沒有終極的旅程。

我們(BIAD 6A8)從07年起一直在清華艱苦的思索,辛勤的耕耘,也是因為受了其實這一句話的啟發,一個永恆的挑戰,沒有終極的旅程給我們帶來無限的設計和思考的快樂,伴隨著校園改造和建設的進程,我們也通過了一系列連貫性的設計,希望最終能夠實現校園那個有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這樣形成了一個與校園共同成長和生長的設計成果。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這次講座,我們把十年來做的工程項目合作的研究性項目梳理了一下,基本從08年起到18年一個一個在連續的不間斷的做著相關的研究。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的第一個項目,是在清華東區東柳村的規劃項目。

隨之而來的是在這個規劃區域內,我們行實現了第一個建設項目,就是現在叫蒙民偉科技大樓,也就是清華大學綜合科研樓的一號樓。之後在12年到今天到現在,當然我們還沒有正式的去交出這份施工圖,但是這個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系館今年將開始建設。之後我們參與了學校這個最重要的地段之一學堂路這學堂路,這是清華最主要的幹道,在這全部是主要的公共教學樓。

去年,我們參與了這個學堂路西側濱河地段的城市設計,在這個城市設計的基礎之上,我們要參與設計和這個概念方案,就是文科綜合樓。

今年,我們又參加了清華科學博物館的這個設計項目的前期方案工作。

十年其實彈指一揮間,有實施的,有建成的,有在深化的,有我們在探索中的。

1

清華大學東柳村科研建築群規劃項目(2008年)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參與的第一個項目,這是一個清華很難得的一片完整的可以規模建設教學科研樓的區域,總用地面積有七公頃非常非常大,相對於清華的東區部分。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的出發點不止於一個普通的教學樓,基於對當時的校園現狀的思考,校園的活動交流方式有很多種,清華的自行車交通,是一個非常普及、非常有特色的交通工具。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因自行車交通帶來的交流和一些可能性,是我們在做清華的校園規劃校園設計中必須思考的一個方向。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為了滿足當時對科研空間的渴求,我們希望不只是提供一種高校的功能空間,我們希望給它能提供這種連貫的能夠發生多種可能性刺激,學習師生良好的交流空間。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所以在這種非常高容積率高密度的設計下,我們在地下層貫穿各單元的交流空間連續脈絡。同時,還在室外庭院的空間設置了跟自行車相關的這樣的交流空間。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在當時的設計裡,我們開始探索庭院空間和交流空間的互相看與被看的“穿行”關係。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將園林式的空間佈局,植入景觀體系,給使用者構成了一個非常適合他們發揮創造力想象力的空間,讓他們能在自然中工作迴歸生活,迴歸娛樂與自然為一體的這樣一個模式。

2

清華大學綜合科研樓一期項目(2008年)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這個項目實際上是我們基於東柳村地塊整體理念的一次非常明確的表達和實踐。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設計的出發點是基於對科研空間的總體提升。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老師帶學生做研究和我們做建築師有一點類似,就是老師有階段性的科研課題,課題的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相應需要的科研空間也會隨著需求而變化。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所以我們給出幾個理念:第一是最大限度的靈活性和可分割性。第二就是滿足教師和學生最親密的交流和研討的關係,所以設計了老師的辦公空間和老師帶研究課題組做科研和教學的空間,這樣以最便捷的方式讓二者形成這種對應關係。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對東柳村的規劃和綜合科研樓一號樓的設計,學校和我們都非常希望建成一個開放性的科研實驗的建築群,讓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團隊,甚至不同年級不同層級的師生們在一起,這樣有助於激發更多的創新和創造力。

3

清華大學物理樓(2012年)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在清華,很多院系都獨立管理自己的院系空間,尤其是非常資深的院系更甚。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12年我們有機會接觸清華大學物理系館設計。物理系館歷史悠久,館內的牆面上懸掛了上百位物理系院士,是一個令人傾慕而神聖的地方。

我們做的清華物理系新樓今年中將破土動工,設計是基於對現有院系空間的思考,物理院歷史悠久的在清華地位很重要,既是他們主要的教學對外交流空間,更體現了物理院的學術成就、品味和地位。

隨著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重視公共的、共享的、開放的交流空間和教學空間,在對建築空間的人性化和親和力的追求上,我們和學校的老師們達成了共識,因此“迴歸人本”的這種設計理念是一個重要取向。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物理樓在清華著名的紅區。從清代到民國再到解放後,清華建築風格經歷了非常巨大的反差變化,精美的建築最頻繁出現的紅區。

清華的總圖上有非常多的或長或短的軸線,這是美式校園的一個特點,藉助校園規劃已有的連續性提示,我們自然的產生了一個連續性的設計空間。

我們最終形成一個思路,強調模塊性的和秩序性,以不同的公共空間來統領整個建築構成建築的整體秩序。建築的核心部分在地下, 80%的實驗室都集中在地下,地上以教學實驗室為主,地下是科研實驗室老師們長期工作的地方,他們從早到晚在這裡工作,對陽光對自然的渴求更多,所以我們把老師的辦公區梳理到了南側和局部的一些採光比較好的地方!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主要的交通流線佈置為垂直模型。


4

清華大學學堂路西側濱河地段城市設計(2017年)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這片區域大概500米長,是清華最核心的公共教學區,大禮堂、清華學堂等著名歷史建築都在這片區域。還有人文社科圖書館、清芬園。這塊地向西看遙望的就西區非常典雅的紅磚建築。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項目基於清華校園東西兩大區域的交匯地段,周圍的環境非常複雜,我們在繼承文化文脈的基礎之上,對場地進行了一個系統整合,對既有建築進行了保護修復,將校園縫合實現連貫,形成一個新的校園環境!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希望這個設計實現之後在這些完整區域上,不只是彌補,而且增添了一個環境整合非常好的一個新的區域,而它將成為校園的不只是幾何的軸心,也是真正的活力的一箇中心。

5

清華大學文科綜合樓(2017年)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這個項目其實就在剛才我們做的學堂路設計的中間部分。

這一次我們希望讓校園的整體環境形成我們設計的一個主導思想。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的樓是環繞著一個開敞的庭院,或者叫一個景觀的近端來形成的。我們保留了一部分老建築,這個老建築略有後現代風格,同時,我們讓老建築頂層開場,站頂層就可以看到西區全貌,是一個最好的視線頂點。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西側靠近庭院的部分,我們設計了相對通透的空間,小型的室內交流空間,我們希望從室內人們能夠看到院子裡的活動,能夠間接的參與院子裡的活動。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設計了校內觀看景色最佳的位置,為學生能提供夜讀的場景。

我的思考如何實現校園空間與建築積極的呼應。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保留建築的主體現狀。我們保留學堂路兩側的岑天大樹,營造比較豐富的景觀層次。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我們也利用了一些其他形式的空間,比如報告廳,我們把它搭建成了一個可開放可封閉的多功能空間。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從東柳村到現在,我們從注重建築的本體,或者說功能的本體,到注重公共空間的引領,再到注重學校的庭院空間的塑造,我希望把更多的校園空間還給一片空地,還給一片綠地!

6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2018年)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清華想成立一個嶄新的院系——清華科學史系。相應的希望在這裡為科學史系做一個專業的博物館。科學博物館選址於清華校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北側是著名的清華藝術博物館,據統計,藝術博物館參觀人數達到日均8000人。南側是清華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近十年建築及規劃設計—北京院李亦農設計師因清華而思考


項目基地處於學校面向城市的開放空間,也有一個銜接內外空間的特性,加之因為美術館的存在,這裡承載著大量的參觀訪客,所以未來的科學博物館將成為一個看與被看的綜合體,具有非常重要的景觀和多重意義。

建築無相,建築存有。它是一種心靈氣氛,煽動此行業中眾人的心緒,喚起人內心的喜悅,以及表現的意志,藉由建築來表達。這使神奇再生,即使是早被認定的老套,或是微如一條小蟲的瑣事。


我想表達的就是其實我們持續的研究、持續的關注帶給我們建築師本身以內心的喜悅,我更希望帶帶給它的使用者、它的感受者以內心的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