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精神的缺失真的是中國製造的痛點嗎?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真的是中国制造的痛点吗?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真的是中国制造的痛点吗?

中國製造商越來越感受到了品牌提升的迫切性,正努力尋求轉型,以改變過去“價廉低質”的形象和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境況。這是《世界經理人》在聽訴十多位中國製造的親歷者與推動者轉型故事後得出的結論。近年來,中國製造在智能化升級中駛入了快車道,讓我們看到了建設品牌強國的希望。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品牌已然強大。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在通向“工業4.0”的道路上,當前中國還有很多企業還處於抓需求、抓業務的階段,粗放經營、短期逐利的現象仍然存在。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製造的痛點所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艱難,很大程度上與企業家精神及其凝聚的工業文明有關。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真的是中国制造的痛点吗?

當前新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全球製造業正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東莞作為一個立足全球的製造大市,毫無疑問亦將智能製造作為了新經濟的主攻方向。

但是,智能製造是目標,而並非現狀。一般來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有幾個從“量”到“質”的躍升機會:第一階段是抓需求、擴業務,第二階段抓管理、做精益,第三階段抓自動化提升生產力,第四階段才實現智能製造。業內人士認為,智能製造是人、機、物、環境、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有機整合,以更數字化、精益化的生產方式提升企業的經營體質。而根據東莞目前智能製造的現狀,大部分的企業還在普及2.0,補3.0的課。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真的是中国制造的痛点吗?

圖片來源全景網

另外,中國企業與品牌的生命週期也相對較短。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5年,大公司的平均壽命是7到9年,與美國、日本中小企業8.2年、12.5年,歐美、日本大企業40年、58年相比少得多。

可以看出,中國製造品牌與當前世界的先進製造尚有差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企業家的價值觀的和工業文明出了問題。有管理學家直言,從農業化走向工業化的工程中,中國走得匆忙,以致於對工業化中至關重要的精神文明沒有得到重視。曾有海外媒體對這種態勢進行過相當精確的描繪,即所謂的“大國崛起時的膨脹情緒”——從國家到企業,乃至個人,對速度、對機會和對發展的追求已然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設。追求速度不能等,有了機會就要上,搶佔先機跨越發展,雖然這種氛圍對於在經濟快速成長時期的企業推動經濟發展頗為有利,但很難想象能營造一種讓企業家健康成長的環境,畢竟經濟不僅只有繁榮向上,還有緊縮與蕭條。只有等待大潮退去,才知道誰沒有穿泳褲。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真的是中国制造的痛点吗?

在此種氛圍之下,勇於冒險、務實專注、持續創新、勇於開拓的企業家精神更顯得難能可貴。曾幾何時,“德國製造”也曾有著廉價低劣、低附加值的代名詞,但他們轉變了觀念,從而決心走過了至少長達200年的漫長而又艱辛的工業立國和品牌強國之路。

因此,從“將就”到“講究”,是中國製造企業打造百年品牌需要跨過的一道坎。“將就”可以抄襲與複製,“講究”就需要自己制定和遵守規則。伴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加速轉變,弘揚中國優秀的企業家精神,注重中國製造文化價值觀的輸出,涵養中國製造特色的工業文明,是從高速度增長邁向高質量增長的當務之急。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