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萬億之城亦能詩意棲居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將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建設結合,將市場力量和政府機制創新結合,無錫的生態之城建設經驗不可100%複製,但值得很多工業大城借鑑。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在無錫的太湖流域驅車來來回回,會感到有些驚訝,路邊除了蔥鬱的樹木,常常看不到任何風景,更不用提太湖湖面。因為在這裡,太湖湖體和沿岸5公里的區域都被劃為了一級保護區。樹木始終擋住視線,使人能感受到,這是個無邊無際的生態之城。

在這個生態之城裡,藍藻曾是太湖流域居民的汙染噩夢,“鐵腕治汙,科學治太”勢在必行,也由此引發了無錫生態、技術、產業和制度的一場深刻革命。

太湖今日漾碧波

理解太湖之於無錫的意義,才能理解無錫在治汙治太中壯士斷腕的決心。蘇州本也挨著太湖,但太湖到無錫境內,就形成了一個大水灣。水淺,平均水深不足兩米,當湖面上出現藍藻時,東南季風一吹,向下風處聚集。因此,幾乎整個太湖生長的藍藻均被吹到了無錫的水域。加之這一水域湖灣眾多,藍藻易進難出。

與此同時,跟世界其他國家人煙稀少的大型湖泊相比,太湖流域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開發強度以及環境承受的壓力都要遠遠超過其他湖泊流域。鄉鎮企業起家的蘇南地區企業密佈,發展模式沿河沿湖沿路,星星點燈村村冒煙。而數公里的水域內圍網養殖屢禁不止,水循環流動受影響,大部分水草爛在其中。

2007年5月29日,這一日太湖藍藻危機爆發,引發大面積湖泛,令人觸目驚心。彼時的無錫,無景可賞,無水可用。但太湖水危機是“危”也是“機”,危機的爆發倒逼無錫“鐵腕治汙,科學治太”。

無錫市水利局辦公室主任朱雙清向《南風窗》記者介紹,這些年來,無錫的治太經驗足以成為國家治理水汙染的典型樣本。無錫作為江蘇省太湖治理的前沿重陣,清淤量佔到了全省的70%。

無錫太湖湖岸線120公里,在濱湖區範圍的就有112公里。有個說法就是,“全國治汙看太湖,太湖治汙看無錫,無錫治汙看濱湖。”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無錫濱湖區漁港鄉太湖喇叭口一帶,有一個藍藻主要打撈點。有數十位穿著打撈服的撈藻工在這工作,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以上。水危機爆發之前,他們大多數都是太湖邊的漁民,退漁還湖後,會開船,多數變成了撈藻工。

“藍藻根據風向,風往我們這邊吹了藍藻就多,每年夏天量多的時候工作的時間就長一些。”65歲的撈藻隊隊長周國良在這工作十一年了,常年的戶外作業使他皮膚黝黑,他仍清晰地記得十一年前還是漁民的自己所經歷的太湖—密密麻麻的竹竿和漁網遍佈湖面,危機爆發後厚重粘稠的藍藻,難以忍受的惡臭。水域邊有打撈藍藻的機器,在《南風窗》記者面前,湖面碧波盪漾,這情景與周國良描述的十一年前,已是截然不同。

事實上,一般民眾對太湖的汙染缺乏研究,僅用藍藻來評判湖泊的好壞,這並不科學。藍藻是一種比人類出現得還早、生命力頑強的單細胞生物。在正常生態環境中,藍藻數量能維持在正常範圍,然而太湖無錫水域獨特的地理特點更是決定了藍藻不可能被消滅。

無錫市太湖水汙染防治辦公室顧崗對《南風窗》記者表示,“不能用藍藻這一個指標來評判整個湖泊的好壞,它只是指標之一。國務院對於太湖治理有一個目標,叫兩個‘確保’,要確保飲用水的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的湖泛。太湖治理不是說要消滅藍藻,主要還是要治理太湖的汙染。”

數據顯示,目前,無錫共設置了81個固定打撈點,建立了56支專業打撈隊伍,合理配置機械打撈船。2007年到2017年,無錫市累計打撈藍藻1179萬噸,佔全省藍藻打撈量的90%以上。

無錫市水利局藍藻辦主任陳旭清稱,藍藻並非一無是處,藻水分離技術實現了藍藻的高效規模化處理,並進一步拓展了藻泥生產有機肥途徑,目前仍在繼續積極探索無害化處置的新途徑。

此外,為了確保飲用水的安全,無錫已經通過修建四座自來水廠解決了這個問題,將太湖沙渚取水口外延三公里,取水口水質全面提升,以太湖為水源的自來水制水工藝實現預處理和深度處理的全覆蓋。同時,開闢了長江第二水源地,建成鏈接各水廠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形成長江、太湖“江湖互補,雙源供水”的新格局。至此,無錫的城市供水水質從“無水可飲”,已經全面優於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當下風行全國的河長制,就發源於太湖治理

“內湖”治理更顯成效

汙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要解決汙染入湖,最根本的辦法是全流域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無錫顯然不是一個“唯GDP論”的城市, 2007年以來,無錫累計關停企業3070家,搬遷入園工業企業5480家,建成循環經濟試點企業164家。新建工業項目全部進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律禁止新建有汙染的工業項目,同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效農業。

結構調整,數據吃虧。2012到2015年,無錫經濟疲軟,名義增速幾乎為零。但近年來,隨著物聯網、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的崛起,無錫回到了舞臺中央,成為了領跑者,躍居為“萬億之城”,實現了經濟和環境的得兼。

無錫市環保局提供的專業數據顯示,2017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符合IV類標準,經過十年努力,太湖無錫水域水體由V類改善為IV類,總磷、氨氮、總氮濃度分別較2007年下降29.6%、90.3%、57.9%,從中度富營養狀態改善為輕度富營養狀態。太湖水質總體上已經恢復至1997年的水平,並保持了穩中向好態勢。

難得的是,這些變化是在蘇錫常人口較2007年增長7.5%、GDP較2007年增長143%的情況下實現的。如今,太湖沿湖岸線,都是溼地和生態走廊,十步一景,詩意棲居。

如果說太湖橫跨蘇錫常增加了區域間合作治理難度,那麼蠡湖作為太湖伸入無錫的內湖,其治理成效更能顯示出無錫市湖泊治理的科學性和成效。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大規模的圍湖造田、築塘養魚,加上沿岸不適當的開發,蠡湖被稱為太湖水汙染的重災區。當時,蠡湖是太湖底泥汙染最嚴重的區域,平均水深兩米,但淤泥厚度就達到了0.6到0.8米,曾經在湖內生長茂盛的沉水植物幾近滅絕。同時,湖面從9.5平方公里縮小到了6.4平方公里,種植、養殖活動加劇了二次汙染。

早在2002年,無錫市就有此覺悟,痛下決心科學治水。經過後來五年多的探索和努力,沉積了數十年的淤泥清除了,蠡湖水面面積增加了41%。蠡湖治理的五大工程,即汙水截流,生態清淤,退漁還湖,生態修復,湖岸整治和環湖林帶建設,也同時是為日後面積更大的太湖流域治理做準備。

在蠡湖治理中,無錫市政府停辦了蠡湖地區20平方公里範圍內建設項目供地和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等事項,併發文要求各級國土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確保了生態規劃實施的順利進行。

無錫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孫志亮從2002年起就在蠡湖辦全面負責蠡湖地區的規劃,他表示,“環境的治理提升無錫整個生態價值,實際上就是提高了城市的整個品位和城市的美譽度,同時也提高了城市對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未來城市的競爭實際上是文化的競爭。”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蠡湖綜合整治前後

市場力量構建長效機制

愛德華·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一書中寫道,“如果要讓未來變得更加綠色,那就必須進一步實現城市化。”生態建設和城市化始終是同步的,是一場持久戰,面對這場持久戰,無錫用制度建設來保證勝利。

太湖治水千頭萬緒,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99條,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7個,密如蛛網。其中若是有哪條河或哪個湖不達標,都可能影響太湖水的水質。此外,其中牽涉的部門眾多,極有可能出現“九龍治水”的混亂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風行全國的河長制,就發源於太湖治理。無錫市濱湖區河長辦季偉忠對“河長制”這一創新治理模式瞭如指掌:2008年開始,無錫在全市各級黨政一把手中推行“河長制”,區級層面則設置三級河長體制,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擔任總河長,區各有關部門一把手任區級部門河長,鎮(街道)河長作相應配置。

2016年,時任無錫市濱湖區區委書記袁飛曾代表全區立下“軍令狀”:圍繞“控汙染、治河道、護水源”3個重點,打響水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地表水優於Ⅲ類水比例達到70%的目標。“河長制”的推行,使無錫全市的每條河流有了第一責任人。

治水並非一日之功,長效機制最為關鍵。長期以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一直被視為公益性事業,投入全部由政府包攬。如何緩解生態建設中面臨的資金瓶頸的制約?

據測算,在全面實施蠡湖水環境治理的工程中,需要籌措資金50多億元。為此,無錫市政府建立了專門的資金運作平臺,組建了借款還款主體,完善了貸款項目審批手續,規範了資金的使用體系。其中,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投入14.5億元,市內配套資金20多億元。隨著各項資金相繼到位,蠡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就全面展開了。

工程的順利實施,不僅提升了蠡湖地區的生態價值,還促進了旅遊、商貿、軟件等服務業的發展,改善了投資環境,帶動了周邊土地要素的大幅增值。比如,蠡湖新城限制性地開發的一塊1000畝的地塊,成功拍賣30億元,比整治前土地價格增值了10多倍。可見,政府靠著市場運作,償還了前期投入,還使得政府有了更多環境建設資金,形成良性循環。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蠡湖新城

伴隨長效治理汙染的深入推進,一批生態文明新機制應運而生。 2009年時,江蘇有4個城市被列入“環境汙染責任險”試點,名單中並沒有無錫。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是以企業發生汙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無錫市環保局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險種非常有必要在無錫推廣。

“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是最有效的市場手段之一,也是一種創新制度,它引入更多市場力量。”無錫市環保局工作人員告訴《南風窗》記者,“無錫自2009年6月試行開展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工作,同年10月就被環保部列為全國試點城市了。”

於是,無錫市政府聯合保險公司組織專家到企業進行環境風險防範管理與技術服務,幫助企業排查安全隱患,指導企業進行環境風險管理。無錫環保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無錫市對3800多家企業進行了環境風險評估,幫助企業排查出較大的環境汙染隱患17100多個。據悉,這一成果在江蘇的幾個試點城市中是最好的。

現在的無錫,已經建立了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無錫模式”2.0版本,即從原本“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專業經營、風險可控、多方共贏”的“無錫模式”向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為中心,建成多功能的環責險雲平臺,加強了在線聯動的功能。

生態如何保障常態化治理?從責任落實,資金瓶頸到風險控制,無錫市政府都用自己的創新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正契合了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多次強調的觀點—“無錫要推進思想解放,當好高質量發展領跑者”。

城市發展的歷史,就是思想不斷解放、文明不斷進步的發展歷程。2015年2月,無錫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是對一座城市文明水平最權威、最全面的評價。僅在兩年後,無錫大市,即無錫聯袂江陰宜興又率先創成“全國文明城市群”。從城市到城市群,市域聯動,體現了無錫這座城市在深度和廣度上,文明水平的“擔當”。

GDP萬億之城的美好數字之下,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建設的有機統一。無錫,一個讓創業者可以詩意棲居的地方。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往期精選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