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曾经是水乡

打开一本河北地图你会发现,河北平原水网密集,河湖众多,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等一条条大河仿佛珠链一般把一座座城市连接起来。如果仔细翻阅地方史料,你会发现至少在清代,河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无论是乘船运货还是出门串亲戚,无论是在家门口种水稻还是安置水磨磨面,本地的水完全能够承担起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所需。

河北曾经是水乡

城市群显然是现代性的产物,是和“地方”相对立的景观。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利恩·戈特曼研究美国东部的城市走廊,1961年他出了一本名为《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沿岸地区》的书。他发现了“这个地区不仅仅是一条连绵不断的城市链,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城市有可能融合起来”。他声称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组织形式——城市群。如果说几千年来河北大地一直是“地方群”,是像荷花淀、芦花村、团泊洼这样一些乡村级的“地方”的话,还有像保定、邯郸、张家口、承德……这样一些中级城市的“地方”。但是现在这些“地方”却处于不断的消失之中,“城市群”的雏形开始出现。

河北曾经是水乡

白洋淀几近干涸,几经拯救,现在还劫后余生存在着,但面积已大大地缩小。不仅面积缩小,而且已经很难说它还是人们心中寄托情感的“地方”,旅游业已经把这里变成了一个个公园。

河北在改革开放前,总的GDP排名仅在辽宁之后,后来南方的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份迅速崛起,把河北甩在了后面,河北奋起直追,慌不择路,最后选择的是大量上马最容易出产值,提升GDP总额的钢铁、水泥等重化工项目,一时间河北的GDP总值高速增长,又成为了排名在前的经济大省,但代价是环境变坏,是水和空气的污染。

河北曾经是水乡

河北平原其实也与江南一样是水乡,从那些文学作品的名字就验证了这一点,如《白洋淀纪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等。看河北的水文图,你会发现整个华北平原是一个水网。前面提到的丰润人写的怀念还乡河的文章,曾经生动地描绘了还乡河两岸帆樯林立、舟船往来的景象,其中还写了如何从还乡河乘船出发,一路经天津与白洋淀,直到保定城的情节。这是从冀东到冀中,穿越了大半个河北。我还看到《人民日报》在1958年曾经登出一版的文图,推出一个从天津经过运河,航海的巨轮开到北京前门的设想。

小时候读孙犁的《荷花淀》,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一样,是另外一种美,清新细腻的像一幅白描,蓦的,芦花荡里的水鸟惊起,白描生动鲜活起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也成为当代作家中最清丽脱俗的一个派系。

还有河北作家管桦和郭小川。无论是《将军河》,《小英雄雨来》。还是津南《团泊洼的秋天》。那时的冀东和冀中平原是雁翎队和雨来们的河网,是青纱帐遍地的田野。

近几十年来,河北大地发生的重大事情,就是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河流由外流河变成了内流河,或者由终年流淌的常流河变成了季节性河流;空气的变化尤为巨大,灰蒙蒙的雾霾天取代了浩然笔下的艳阳天。

现在我们也只能从课本上怀念心中的那片热土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