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爲什麼大師多?原因在這裡:文化讓人安心,教育培養情懷

過去為什麼大師多?原因在這裡:文化讓人安心,教育培養情懷

2018年9月11日上午,著名相聲藝術大師常寶華先生的追悼會剛剛舉行,下午就傳來了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去世的消息。這一天無疑是中國曲藝界最傷心的一天——在一天之中,中國曲藝界一下子少了兩位大師。在這個時代,多的是“磚家”,少的是大師。偽專家越來越多,真大師漸行漸遠。淺薄的娛樂充斥生活,埋頭鑽研成為笑料。難怪有許多人懷念民國。

過去為什麼大師多?原因在這裡:文化讓人安心,教育培養情懷

評書大師單田芳

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敬仰的學者或藝術家謂之大師。大,顯其宏博,世人難及;師,顯其傑出,足可為世人師。2005年,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錢學森時,錢老深有感慨地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溫家寶也這樣疑問:“建國前兵荒戰亂反而大師輩出,而現在為何培養不出像錢老、季羨林這樣的拔尖人才?”大師儼然成為當今時代可望不可及的稀有品。

孔子二十歲的時候就成為那個時代最博學的人;司馬遷二十歲的時候成為漢朝最博學的人;唐朝以後,科舉考試逐漸普及,那些考中進士的人,任何一個放到今天似乎都有資格被稱為大師;北宋二十一歲的蘇東坡攜手十九歲的弟弟,同時考中進士,他的應試文章到現在還是唐宋八大家的範文。這種大師不斷的局面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過去為什麼大師多?原因在這裡:文化讓人安心,教育培養情懷

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現代社會,大師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式了。人們不禁感嘆當代的大師越來越少。很多有名的科學家教出來的學生沒有一個能達到以前大師的高度,這也讓我們漸漸的反思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現在很難再產生大師了?文理分科、教材僵化、教法古板是重要的原因。現在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化,更加註重術業有專攻,所以專才頻出,大師難覓,往往隔行如隔山。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著作被忽略了。

過去為什麼大師多?現在為什麼大師少?

原因就在這裡:文化讓人安心,教育培養情懷。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有兩個功能:一是讓人安定下來;二是讓人動起來。一動、一靜,就能把人從矇昧狀態喚醒。安定人心要靠文化。當一個人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評判標準的時候,他走到哪裡都不會茫然。有文化的民族,才是有自信的民族。當年孔子教育學生,首先是提供一套理念——仁義禮智信。做事要講義,安心要講仁,然後在生活中與人交往要講禮(講規),同時還有智(能夠明辨是非),當然還要講誠信。掌握了這一套理念,做人的標準有了,做人的原則也有了。做人的標準和原則都有了,人生就沒有什麼可彷徨的了。

過去為什麼大師多?原因在這裡:文化讓人安心,教育培養情懷

文學大師魯迅

孔子因材施教,先教人安心,然後還要喚醒學生的激情。他讓學生們都去讀《詩經》,為什麼呢?孔子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興”這個字,是指喚醒的意思。“觀”這個字,是指判斷力,判斷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可做,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群”這個字,是指責任感、對群體的擔當。現代人經常說“知識改變命運”,但這個“改變命運”不僅是指改變個人的命運,不僅是指改變家庭的命運,而是指改變更多人的命運。

個人有恆心,社會有耐心。只有喚醒內在的激情之後,人就變得有情懷、有理想,才會有長期的熱情去做更大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凡事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一定需要長時間的精力投入,需要坐多年的冷板凳。能夠持續保持積極和熱情的人,一定是有情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