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2900多個善念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建校之初,四周都是魚塘;首屆學生擔心是騙子學校不敢來報到;創辦者希望它早點“倒閉”……

昨天,我們帶您回顧了國華紀念中學創辦之初的那些有趣故事,今天,我們將從國華紀念中學校長季德華、國華老師胡婉蓮以及國華學子杜祥永的視角,講述他們記憶中的國華園。

季德華:國華紀念中學校長

2003年,幾名國華的老師組隊到江西瑞金進行招生推介,當我們到教育局和學校做介紹時,甚至還被當作騙子,被保安趕了出去。

時至今日,即便國華已經辦了十六年,仍然有不少人在問我,這所學校是真的存在嗎?接受了國華中學資助的學子,是否要籤“賣身契”?

足跡|2900多個善念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2002年,國華紀念中學落成暨開學典禮

我也曾接待過一些有關部門的領導,他們來的目的,就是要考察這所學校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如宣傳所說的那樣“面向貧困學子全免費”?是否就是培養貧困優秀學子為己所用?

他們的擔憂顯然是多餘的。但這也恰恰體現出國華的創辦,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力,這不是簡簡單單投入千萬上億的資金就可以達到的,這就是這所學校難能可貴的地方——育人。

許多人想到碧桂園,第一反應是一家地產公司,是蓋房子的。誠然,蓋房子和育人自然有著天壤之別,但16年後的今天,我們很欣慰地看到,一屆又一屆的國華學子走入社會,貢獻他們的力量。

足跡|2900多個善念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國華畢業生返校合影

2002年,來自廣東羅定市的黎慶群考入國華。畢業後,她在大學期間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時間多達108天。如今,她已在廣州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和一個可愛的寶寶,她還資助了一位麻風病患者的女兒上高中。一如國華改變了黎慶群的命運,她也改變了那位女孩的命運。

2003年,來自河南洛陽的張剛剛從鄰居那接到了來自國華的電話。從國華畢業後,他被武漢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錄取,並以優異的成績被公派至法國留學四年。2017年,他成為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骨科主治醫師。

2006年,來自江蘇鹽城東臺市的梅葉峰,揹著簡單行囊來到國華。三年後,他被清華大學物理系錄取,本科二年級就師從“千人”尤力教授做冷原子研究。2015年,他赴香港科技大學,本博直讀,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繼續求索。


足跡|2900多個善念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梅葉峰

這所學校的創辦,得益於楊國強先生在2002年播下的善種。如今,這顆種子已經改變了2900多個家庭的命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這就是善行的力量。

胡婉蓮:國華紀念中學老師

2002年的國華,全校老師包括校長才16人,教輔人員5人,學生84人。

我的16位同事中,不少都是以前學校的校長或主任,他們放棄了在原本學校的優越條件,有的甚至放棄了晉升,舉家南下來到位於“村裡”的國華園,甘願當一名普通的老師。

足跡|2900多個善念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國華紀念中學第一屆老師合影

8月18日,老師們第一次見到楊國強先生。他向我們講述了創辦國華的初衷和期望,

“你們都是內行,凡事商量著來,一切拜託大家,一切仰仗大家。”接著,他拿出自己擬的《國華紀念中學立校緣起》讀給我們聽,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一位民營企業家對於教育和公益的深刻理解。

那一年的中秋是9月21日,國華的第一個中秋夜,我們全體師生聚在圖書館的露天平臺上,簡單卻又難忘,大家朝夕相處,親如家人。

足跡|2900多個善念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國華紀念中學第一屆畢業生合影

十六年來,我們見證了學校的壯大,也見證了2000多名孩子,從帶著茫然的眼神走入這所學校,到三年後帶著“閃光”的希望走出校門,尋找更大的舞臺;我們也見證了周邊環境的變化,曾經的窮鄉僻壤,如今已經車水馬龍、繁華不已。

我相信,國華一定會越來越好。

杜祥永:國華2008屆畢業生

今年國慶期間,我帶著愛人、孩子,和同學們一起回到學校,分享畢業十年的經歷,一起回到教室、宿舍,誦讀“吾心安處是吾鄉”。

返校第二天,我們一同參加了學校的升旗儀式,在國旗下,我十年來頭一次發表了國旗下講話,我說:“在國華的三年,幾乎是有生以來最為無憂無慮的日子,遠離塵世喧囂和生活煩擾,一心只讀聖賢書,仿若置身世外桃源。”

從國華畢業後,我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並參加了學校第十四屆研究生支教團,赴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札薩克鎮新街小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服務。

足跡|2900多個善念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支教時與孩子們的合影

這一年,我在中國最基層的學校裡,看到了社會發展不足的一面。回頭再看楊叔叔創立國華紀念中學和仲明助學金的初衷,品味母校“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含義,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共鳴。

彈指一揮間,同學們都不是當年的樣子,女同學們都變美了,男同學們都“養”起了啤酒肚。我們從莘莘學子成為律師、工程師、警察、醫生、教師、創業者……但不變的還是那種積極向上、奮勇拼搏、兼濟天下的精神。

足跡|2900多個善念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


杜祥永(左一)與室友們回到當年的宿舍

十年前高考結束後,季校長讓我們寫下自己的五年、十年規劃,我依稀記得自己寫的這段話:我希望自己能夠永記楊叔叔教誨、學校的教育,牢記國華學子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的誓言,做到對人好,對社會好。對這一點,我願與所有國華人一道,矢志不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