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两千年》第31期:即位称帝,刘邦为何再次分封异姓王

汉五年正月(公元前202年),在项羽被杀后不久,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刘邦称帝,刘邦在三拒之后“推辞不过”同意了。

甲午日,汉王刘邦在汜水北岸称帝,汉朝就此真正建立,刘邦便是这个伟大朝代的第一位皇帝。新朝建立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瓜分战胜项羽之后的胜利果实,刘邦的选择同样是分封异姓王。

《华夏两千年》第31期:即位称帝,刘邦为何再次分封异姓王

西汉初局势

我们来看看刘邦是如何分封的:由于义帝没有后代,所以楚地便没有诸侯了。刘邦便以齐王韩信熟悉楚地风俗为由,改封韩信为楚王,监督下邳。封建成侯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原韩王信仍旧为韩王,监督阳翟。改封衡山王吴苪为长沙王,监督临湘。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耳封号不变。

《华夏两千年》第31期:即位称帝,刘邦为何再次分封异姓王

刘邦

作为沿袭诸多秦制的汉王朝创始者刘邦,对于秦始皇的众多主张他显然是赞同的,郡县制便是其中之一(刘邦虽分封了诸王,但在他的直接统治地区推行的是郡县制)。对于分封的弊端,刘邦不会不知道,那么为何还要分封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番。

  • 论功行赏。结合前几期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消灭项羽并非是刘邦一人之功,而是各诸侯联合起来这才成功的,例如九江王英布、建成侯彭越、赵王张耳等。而刘邦手下将领也有立下大功的,例如齐王(改封后的楚王)韩信。天下既定,论功行赏那是必须的,而依旧制论功行赏的最好方式自然便是封疆裂土了,更何况这其中的部分人在之前已经取得了实际封地。如果说分封带来的后患他了解,那么秦国强行推行郡县制带来的隐患他同样了解,于是他选择了暂时的妥协。

  • 原诸侯实力强大。前面那些都是在消灭项羽中立下功劳的有功之臣或者有功诸侯,那么韩王信、衡山王吴苪、燕王臧荼并未直接参与灭项羽,分封他们自然就不是因为战功了。此时的刘邦面临的问题和关中时期的项羽是同样的,那就是这些诸侯单个都不是刘邦的对手,可一旦联合起来,孰胜孰败无法预料,对自己军事才能有自知之明的刘邦自然不会冒此风险。

因此,可以说这次分封,正是刘邦汲取了秦始皇和项羽的教训做出的妥协和修改,因此才形成了西汉建立之初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特殊局面。

《华夏两千年》第31期:即位称帝,刘邦为何再次分封异姓王

刘邦

而正是由于刘邦知道分封制带来的后遗症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燕王臧荼起兵造反后,刘邦在分封不久后便对异姓王下手了,逐步铲除了后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