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歷史,太監之中的「佼佼者」!

太監這個群體,在歷史上一開始出現就飽受病詬,且這些大太監們,大都窮兇極惡、腐朽墮落,甚至無惡不作,有很多朝代的滅亡都跟這些宦官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但雖然太監們整體的形象不佳,但是也不乏一些個例,成為名留青史的大太監。

解讀歷史,太監之中的“佼佼者”!

比如東漢的蔡倫,於永平末年入宮為宦官,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而且又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據說當時竇皇后隨葬寶劍及其他物品,就是蔡倫參與設計、監製,“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永元四年,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

解讀歷史,太監之中的“佼佼者”!

元興元年,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蔡倫這一發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

解讀歷史,太監之中的“佼佼者”!

明朝的鄭和是另一位有作為的太監,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明雲南人。成祖時為太監,賜姓鄭,1405至1433年七次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處,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助馬來西亞建國,海外諸國爭來朝貢。時人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明“土木之變”後,朝廷有人建議遷都,宦官興安痛加訓斥,並將其趕出宮門,說:“敢說遷都者,斬!”朝廷最後決定全力保衛北京。後來,興安又推薦名將於謙,打退了也先的軍隊,保衛了北京。當明宣宗要將不肯曲意順從他的意旨的官員誅殺時,宦官懷恩不顧皇帝拋過來的硯臺,堅持直諫,據理相爭。明憲宗晚年時,懷恩為立太子一事,堅持進言,慘遭放逐鄉下的厄運。在明孝宗時,回宮復職的懷恩提拔了許多傑出的名臣,以直諫而聞名。

解讀歷史,太監之中的“佼佼者”!

明代太監馮保於嘉靖年間入宮,隆慶初年掌管東廠兼理御馬監。萬曆皇帝即位,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穆宗駕崩時通過篡改遺詔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後支持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馮保有著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在司禮監監刻了《啟蒙集》《帝鑑固說》《四書》等很多書。最後馮保因為明神宗對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

解讀歷史,太監之中的“佼佼者”!

晚清宮廷中被慈禧派往光緒身邊的太監寇連材,因他深明大義,斗膽違例向慈禧上奏摺凡10條,勸慈禧歸政,並言不宜去忠直人而專用阿諛者。最後被慈禧以內監有言事者斬,按清朝成例,送交刑部命處斬勿論。據說寇連材問斬時鎮定自若,死而無憾。對於太監這個群體,在全面認清史實的前提下,客觀地認識和評價宦官及宦官制度,這也是對待歷史的應有的態度。宦官是君主專制時代的特殊產物。歷代閹宦之禍,追本溯源無不歸結於君主專制、皇帝制度這一淵藪,宦官權力也是來自皇權。如果沒有皇權作為靠山,沒有皇帝的支持,宦官根本無法在政治舞臺上立足,更談不上操縱朝綱,左右政局。

解讀歷史,太監之中的“佼佼者”!

其實太監本身是封建時代的犧牲品,他們自幼與世人隔絕,沒有正常人的生活,沒有家室、沒有親屬,沒有任何希望和依靠,隨時會被殺死、虐死。一個不男不女的人在文明不太發達的社會里是不會得到尊重和認同的。他們的精神、慾望和生命只能寄託於他們所服侍的主子。雖然由宦官專政而引起王朝衰微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宦官並非都是壞人,盡幹壞事,也有的宦官是做了好事的,比如上文列舉的幾位大太監,有的對歷史還有很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