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大熒幕上,不管是什麼朝代,導演們對於宦官、太監、閹人這三個詞都不會加以區分,飾演者也都是憋著假音,裝作陰陽怪氣的樣子。其實明清以前,這三個詞指的並不完全是一類人。
“宦”一詞來源於觀天學,也就是星相學,宦星離帝星最近,因此成了天子近侍官的稱謂。早在《周禮》中就有“宦官”的記載,主要負責打理宮廷中的雜務已經侍奉天子和王族的起居,這時的宦官一部分來自被閹割的奴隸和受了宮刑的罪人,還有一部分則是從民間底層挑選的少年,也就是說,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所有宦官都是閹人。
東漢時,光武帝鑑於西漢時宮中的宦官多為世家子弟,最終發生了王莽外戚篡權的鬧劇,於是規定以後宮中的宦官必須全部由閹人來擔任,可諷刺的是,東漢最終竟還是亡於閹人宦官的擅權。
“太監”一詞的出現則時間較晚,唐高宗將主管宮中宦官的部門內侍省和殿中省改為中御府,一把手稱太監、二把手稱少監管理普通宦官,可見並不是所有宦官都能被呼作太監的,太監必定是朝中最有權勢的內臣。到了明朝,皇宮設立內十二監,各監的最高領導稱為太監,而普通的宦官依然沒有被叫太監的資格。但是當時也有外臣稱宮中普通宦官為太監,主要是為了討好這些宦官以表示尊敬。清朝時則開始將所有宦官都稱作太監,至此宦官、太監、閹人才成為了一個概念。
歷朝皇帝為了防止身邊的近臣擅權可謂是費盡了心思,可不管是生理正常的男人還是被閹割的殘缺之人,內心對於金錢和權力的貪婪都是一樣的。強勢帝王可以利用宦官勢力對外臣文官勢力進行制約以維護皇權穩固,但當皇上昏聵無能時,面對唾手可得的權力,宦官專政也是不可避免的。
閱讀更多 juan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