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管教的父母不會逼著孩子做這7件事,馬伊琍堅持不做第4件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小時候,我們也常常被要求除了要學習好,還要外向陽光懂禮貌,三好學生加班級幹部……

長大後,我們為人父母了,回頭看看自己何嘗沒有這份盼望的心情?

“你要懂禮貌哦,這才是乖寶寶”

“男子漢就應該勇敢!”

“多才多藝以後才能在社會立足!來,跳舞鋼琴書法繪畫選一個! ”

但很多時候,這些期待對孩子來說卻是沉重的負擔和壓力,甚至會因為父母逼迫他們做這些事情而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真正會管教的父母不會逼著孩子做這7件事,馬伊琍堅持不做第4件

一、逼孩子勇敢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媽媽,對女兒要求特別嚴厲。她經常對女兒說的一句話就是:「做不到,就繼續做,等你做到了,再叫我媽媽!」

女兒走不動要抱抱,她說什麼也不抱,逼著孩子就算是哭也要自己走到終點。

女兒學舞蹈,跳不好就要一直跳,直到動作達到標準為止。

她說:「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勇敢。」

其實,勇敢從來不是逼出來的,媽媽的關愛、理解和保護才是孩子勇敢的由來。

只有內心充滿的愛和能量的孩子,才敢去大膽嘗試,才能擁有真正的勇敢。


逼迫孩子還不如這樣試試這幾種態度:

1.不輕視——不說“這麼簡單的事這有什麼好怕的”,而是說“寶寶,告訴媽媽,你怎麼了好嗎?媽媽感覺你有一點點害怕。”

2.不強迫——不說“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能去,你就不敢去呢”,而是說“媽媽等你,準備好了,我陪你一起去,好嗎?”

3.不迴避——不說“你很怕小狗嗎?那以後我們看到狗都繞道吧”,而是說“看小狗多可愛啊,媽媽抱著你跟小狗打個招呼,交個朋友吧!”

真正會管教的父母不會逼著孩子做這7件事,馬伊琍堅持不做第4件

二、逼孩子打招呼

認生其實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當很多孩子具備了初步的記憶力和辨別力,就能夠記住爸爸媽媽等一些熟悉的面孔。

當媽媽要求孩子跟陌生叔叔打招呼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子第一反應是:“我從來都沒見過這個人,不熟悉……”而不是立馬反應過來要打招呼。

這樣強迫孩子和“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就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中,甚至產生牴觸心理。

如果父母此刻還要說孩子“不懂禮貌”的話,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容易感到自卑。

不如這樣試一試:

1.給孩子提醒

比如有客人來的時候,媽媽可以說“寶寶,跟叔叔打個招呼吧!”如果寶寶沒有打招呼的話也不要進行責怪,只是單純的提醒就好。


2.代寶寶打招呼

媽媽可以假扮寶寶的身份,用寶寶的語氣跟陌生人打招呼。比如“寶寶,我們跟叔叔打招呼啦,我們問叔叔好!”可以給寶寶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

真正會管教的父母不會逼著孩子做這7件事,馬伊琍堅持不做第4件

三、逼孩子分享

有一件事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是關於閨蜜的女兒琪琪的故事。

一次鄰居帶著女兒來閨蜜家做客,還給琪琪帶了玩具。當時正趕上琪琪不在家,臨走時,閨蜜就從琪琪各種各樣的玩具中拿出一個送給鄰居的女兒。

晚上睡覺時,琪琪發現玩具不見了。媽媽告訴她送人了,琪琪聽後大哭不止,非得要回來。

雖然此時媽媽已經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了,但送出去的東西怎麼好意思再要回來,只能先安撫琪琪。結果沒想到,琪琪自己去把玩具要回來了。

所以說,孩子就算再小,也有對自己東西的決定權。

很多時候,我們都理所當然的覺得孩子要學會分享,要和朋友分享那些「小玩意」。

長期這樣逼孩子分享,有可能讓孩子變得不會表達,變得懦弱和依賴他人,甚至不再信任家長。

分享是一種美德,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但前提是尊重、自願和快樂。

真正會管教的父母不會逼著孩子做這7件事,馬伊琍堅持不做第4件

不如這樣試一試:

1、媽媽應該尊重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特定時期的這些行為,和他一起守護屬於他的東西,讓他感到安全,而不是急著分享。

2、如果有小朋友想玩寶寶的玩具,媽媽不要去強迫孩子分享,可以給寶寶一些分享意識的引導,比如:寶寶,你看那個小朋友的玩具好像也很好玩,你要不要把你的給他玩一下,這樣你也能玩玩他的。

用交換的方式,讓寶寶獲得快樂。

四、逼孩子分房睡

母子分房睡是每個家庭都要經歷的事,一般是在幾歲分房睡呢?

3個月、6個月、2歲、3歲、4歲,還是普遍提倡的5歲?

馬伊琍發過這樣一條微博▼

真正會管教的父母不會逼著孩子做這7件事,馬伊琍堅持不做第4件

越是滿足了她依賴感、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的獨立。


不如這樣試一試:

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不能用年齡來強制劃分。

可以從小就給孩子講睡前故事進行引導,同時給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和安全感。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時,分房睡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真正会管教的父母不会逼着孩子做这7件事,马伊琍坚持不做第4件

五、逼孩子吃飯

常常有媽媽向抱怨:孩子挑食吃得少,連哄帶騙都不吃,這樣會不會影響孩子成長?

實際上,吃飯是人的本能,即使是很小的寶寶也知道餓了要吃東西。

1歲半左右,寶寶就已經自己會吃飯了,而且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如果寶寶連自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別人來決定的話,長大後就很容易失去找到自我、認識自己的機會。

不如這樣試一試:

1、到寶寶一歲半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吃飯,父母不需要辛辛苦苦給孩子餵飯。

2、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吃什麼,要吃多少。給孩子充分的自信。

3、爸爸媽媽要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保持態度平淡,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才不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很有負擔的事情,才能產生正常的食慾。

真正會管教的父母不會逼著孩子做這7件事,馬伊琍堅持不做第4件

六、逼孩子畫畫

很小的孩子就愛拿著筆到處亂塗亂畫了,但是這和大人理解的畫畫完全不一樣。

寶寶亂塗亂畫只是覺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很隨意,且不需要爸爸媽媽干預的事。

如果因為孩子亂塗亂畫就讓孩子上繪畫興趣班,會讓孩子的想象力過早的被約束,失去孩子特有的創造力。

不如這樣試一試:

1、尊重孩子的隨手塗鴉

亂塗亂畫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種很自然的表達方式,任何人為的干預,都會對孩子自由表達產生影響。

2、如果孩子大一點後仍對畫畫很感興趣,可以尊重孩子的喜好,讓孩子自己選擇。

真正会管教的父母不会逼着孩子做这7件事,马伊琍坚持不做第4件

七、逼孩子過早認字

1968年,美國一位幼兒園老師教孩子認識了字母「O」,隨即孩子的母親將老師告上法庭,理由是過早教孩子認字母,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

最後,媽媽贏了。

因為比起提前教孩子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天性。

決定學習好壞的,是學習能力,而不是提前學習。

認字早不等於學習好。過早地學習知識,孩子不僅不能真正理解和吸收,還會損傷想象力和直覺力。

不如這樣試一試:

睡前可以給孩子講講故事、讀一些有趣的繪本,豐富孩子的詞彙,或者多討論一下問題,這些會比早識字更有意義。

真正會管教的父母不會逼著孩子做這7件事,馬伊琍堅持不做第4件

每個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樹

要讓他自然的生長

只需要在必要時施以援手

而不是處處干涉、緊逼。

揠苗助長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耐心、有悟性的父母

才能收穫一個枝繁葉茂的孩子


我是萌主在家,想要獲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點擊屏幕右上方的【關注】按鈕,我們會持續為您推送更多實用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