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星巴克致癌”的新聞刷屏了。
後來,“星巴克闢謠”的“科普”文章又刷屏了。
這場景有點搞笑。
“星巴克黑”渲染咖啡毒性和致癌性,用的是“科學”的大棒;
“星巴克粉”,渲染咖啡無害甚至有益,用的也是“科學”的武器。
懷疑“咖啡有害”的,有美國洛杉磯高等法院這樣的“權威機構”;
篤定“咖啡無害”的,也有一系列醫學公眾號、自媒體,南方系媒體等一大批“良心媒體陣容”。
那麼問題來了,吵來吵去,大家都聲稱自己是“科學”的?那麼到底咖啡有沒有害?
吃瓜群眾,又能在這場“咖啡致癌”的輿論風波里,學到什麼科學道理?
1
我有一個朋友A,是一位咖啡愛好者。
星巴克這種自帶小資逼格的場所,自然是他最喜歡的休閒去處。
自從他聽說了“咖啡致癌”之後,悶悶不樂了一整天;
第二天,他看到各大公眾號開始“闢謠”,說星巴克致癌“並無確鑿證據”時,馬上又像打了雞血似的來了勁。
一時間“丙烯酰胺致癌?專家:標題黨!”、“咖啡致癌,是國內無良小編整出來的謊言!”、“咖啡有害?根本子虛烏有!”霎時又填滿了他的朋友圈。
這位同學跌宕起伏、瞬間反轉的態度,激起了本人的興趣。
於是我對他進行了一個短暫的小採訪。
2
3
所以,星巴克到底致不致癌,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細觀各路科普“大號”闢謠“星巴克致癌論”的邏輯,你會發現其實很空洞。
一篇篇闢謠雄文的中心思想,大致可以歸納如下:“超過120度,所有食物都會產生丙烯酰胺”、“現在科學實驗無法證明丙烯酰胺與人類的癌症有確切關係”、“酒精、香菸、燻肉的致癌風險比咖啡大多了”、“拋開劑量談毒性是不客觀的”
然而,這些洋洋灑灑的“科學論據”,正面解答了“星巴克不致癌”嗎?並木有。它們也只是給出了一箇中立的、待定的結論。
就算這些科普文裡的論據的的確確是真實的,它充其量也只能證明“星巴克可能致癌,也可能不致癌”而已。
至少現在的證據都不能證明,咖啡真的比酒精、燻肉、香菸這些公認“有害”的飲食更加安全。
當然,我們也不能武斷地說咖啡就會比其他“致癌食品”更恐怖,更致命。
4
有讀者會問了,你這麼繞來繞去的,感覺啥都沒說啊——你給個準話吧,到底星巴克還能不能喝?
這麼說吧,星巴克你還喝不喝?這問題就跟轉基因你吃不吃,煙你抽不抽,酒你喝不喝一個樣,純屬個人喜好。覺得風險可控就繼續,如果你覺得任何“可疑”飲食都不能入口的話,那就對咖啡敬而遠之吧。
通過“星巴克致癌”這件事,我們也能看出公眾輿論,對人們觀念的洗腦作用。
當“星巴克致癌”的“謠言”擴散時,不少讀者被其中的“科學”論點所震懾,紛紛轉發。
當“星巴克不致癌”的“科學文章”為咖啡申辯時,又有讀者被其中的“科學”道理醍醐灌頂,馬上又觀念180度扭轉,一秒鐘又從“反咖啡陣營”跳到了“挺咖啡陣營”……
現在支持“星巴克不致癌”的人們佔了上風,他們開始油然而生出一種智商優越感,總覺得說“咖啡致癌”的人都是SB。
事實上他們自己一樣很SB——他們自己就看得懂所謂“科普文”裡的數據和觀點了嗎?
這些科普文“疑罪從無”、“少量無害”的邏輯,同樣可以用來洗白酒精、香菸、燻肉、中藥、轉基因等等一系列被我們列入黑名單的食物……那些急急忙忙為咖啡辯白的人們,是不是也要對上述飲食一視同仁啊?
所以說,大多數吃瓜群眾,無論“挺咖啡”還是“批咖啡”,實際上都是看誰聲音大幫哪邊,根本就沒有什麼理性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
5
看到上面的話,你以為我是抵制星巴克陣營裡的?那就錯了。
下面是真正的“獨立思考”時間。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讀者而言,想要完全搞懂“咖啡是否致癌”的生物化學機制,實在也太勉為其難了。
我們只能結合常識、結合自身經驗,結合自己冷靜、獨立的批判性思維,來做出判斷。只有這樣,我們才不容易被那些咋咋呼呼的偽科學理論騙得五迷三道。
那麼,咖啡你還喝不喝?事實上,被“磚家”列入“致癌”名單中的常規飲食實在太多了。
記得早在2016年,英國的“磚家”就說過米飯能致癌。
2013年,有專家發現中國人常吃的麵粉裡,含有“偶氮甲酰胺”這種可以致癌的添加劑。
2017年,又有磚家研究發現,烤熟的饅頭可能含有亞硝酸胺和丙烯酰胺這兩種“可疑致癌物”
我的天,米飯、麵條、饅頭……這些中國人的三大主食,全tm都是致癌物,看來只有絕食或辟穀才是最安全的了。
有人會問了,既然只有不吃飯才能防癌,那麼我喝點水行不行?
其實喝水也並不絕對安全,大家要知道,超過 65°C 的熱飲,已經被WHO列入了 2A 類致癌物名單。
…………聽到這個數據,您是不是對這個世界產生了一種深深的絕望?
6
啥都致癌,啥都有害,我們的吃喝拉撒,原來全都是在“慢性自殺”。
事實上,根本沒有必要如此慌張——我們必須先明確一點,按照“科學”的方式生活,到底是為了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舒坦更便利,還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麻煩更費事?
如果嚴格按照所謂“科學”標準(先不論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來較真你的衣食住行,你哪一天不是和細菌、病毒共存在這個世界裡?你哪一口的呼吸裡沒有大量的PH2.5和有害顆粒?你用盡各種斤斤計較的生活竅門,就能塑造出一個連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在顯微鏡下都造不出的無菌無害真空環境嗎?
而那些暫時未被檢出“毒性”或“致癌性”的食物,恐怕並不見得絕對安全,更有可能在若干年後經過更深度的“科學研究”後,會暴露出更多致毒性致癌性來,有可能比原有“黑榜”上的食物害處更大,那麼,按照養生達人們的習慣,是不是要未雨綢繆地進行“預防性絕食”了?
所以,對於食物天然攜帶的健康風險,我們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較好。為了規避低概率的疾病隱憂,而把自己搞得惶惶不可終日,增加了生活成本和精力成本,它所帶來的負效應遠遠比“有毒”食物本身的害處要大得多了!
於是,咖啡能喝就喝,米飯能吃就吃,管球他呢!
閱讀更多 深度生活八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