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30岁,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1

前阵子,一则“不满女儿远嫁,老人从7楼跳下不幸身亡”的新闻刷爆网络:

河南郑州一位年逾六旬的父亲,坐在7楼的窗台上,一边不停往下扔东西,一边情绪激动地哭诉女儿要远嫁。

邻居们和消防人员苦苦相劝,老人却全然不为所动,纵身跳下,不幸身亡。

据了解,这位老父亲前不久刚退休,一直将女儿视为珍宝。一听到女儿要远嫁,害怕女儿不能留在自己身边的他,便一时想不开轻生了。

事发后,有网友表示理解,女儿远嫁后想见面难之又难,谁又能懂这位父亲心里的苦楚?

但也很多网友质问这到底是爱还是占有欲?这位父亲爱女儿爱到不惜付出生命,但这极端的方式,也许会让女儿后半生都活在无尽的愧疚和自责中。

死者为大,本不该妄加评论。


“30岁,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但在这位父亲身上,小净却能看到很多中国父母“巨婴”的影子:坐在窗台上痛哭的他,像极了一个被抢了洋娃娃的小孩,无助、委屈、弱小、可怜……

可问题在于,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

正如大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孩子》里所讲到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真正的好父母,既舍得无私付出,又懂得适时退出。

2

学会退出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生下了小孩,自然就是母亲了吗?”日本电影《小偷家族》里一位母亲的扣心一问,令小净久久无法忘怀。

答案是否定的,为人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学会在爱中进退自如。

很多人在宝宝出生时,会主动地去学习各层面的育儿技巧,学习如何照顾好孩子。

但大多数父母却忘了去学习如何体面地退出,让孩子得以展翅高飞。相反,他们总是沉浸在对孩子的强烈付出感里,想把孩子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却极少考虑到被挤压的孩子是否幸福。

他们想让孩子在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走下去,以此来获取安全感和价值感,并形成依赖,一旦孩子反抗,立即会生出强烈的不安,甚至抓狂。而这势必会给孩子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说起深谙“退出之智”的父母,小净不禁联想到《无问西东》里沈光耀的母亲,作为富家子弟的沈光耀,母亲本希望他可以凭借家族的庇佑,安然地过一生。

“30岁,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但当得知沈光耀想去参军时,纵然心中有万般不舍和担心,她也没有以母亲的名义命令他,而是在规劝的同时选择放手: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命就没了啊。”

北大才女赵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深以为然。

父母子女之间,放手和离别是双方都必须经历的成长。

正如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孩子年幼时,父母最好的爱是细心的陪伴,子女长大成人后,父母最好的爱是得体的退出。

3

好父母,都是狠角色

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要求儿子百依百顺的母亲,在偶然间得到了一个可以控制儿子的遥控器,只要儿子做的事不合她心意,她就按下遥控器,让时间倒流,让儿子重来。 儿子最后忍无可忍,选择自杀,却发现只要母亲按下遥控器,他连死都无法自己做主。

这个故事乍听起来有点惊悚,但现实中,父母握的遥控器是:“父母是无私的,我做的都是为你好,你要是反对,就是大不孝之人。


“30岁,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我做的都是为你好。”这句再熟悉不过的话语,却经不起推敲,因为真正的“为你好”,应该是用被爱者的方式去爱,是理解、尊重,而不是不由分说的命令和控制。

真正懂爱的父母,都会适时放手,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学会如何选择以及负责,这样的孩子才有出息,也更幸福。

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里的鹬妈,为了让小鹬掌握觅食的技能,慢慢地松开了保护它的羽翼。看到小鹬满眼的恐惧,她便在远处叼一粒蚌肉引导小鹬迈向大海。第一次被海水冲刷吓坏了的小鹬无论如何都不肯出门,鹬妈狠下心一飞了之,让它无所依赖。小鹬肚子饿到不行,终于鼓起勇气面对恐惧和未知,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结交了新朋友,学会了独立觅食,更懂得了利用自然的智慧。

动物尚且如此,人类呢?

父母的“狠心”,既是对孩子的狠心,狠心让他们去面对困难,学会成长。

也是对自己的狠心,狠心压下自己的不舍和心疼,学会放手。

这样的“狠心”,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也是对自己回归自我的成全。

4

父母是弓箭手,手中有弓,儿女是箭。

弓箭手拼尽全力拉弓,是为了让箭射得又快又远,去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去过独立的生活。

但若弓箭手一直不肯放手,蓄再满的力,箭也只会一天天地腐朽。

爱从来就不是为了占有和互相捆绑,

学会退出和放手,让双方带着爱的羁绊,走得更坚定,更长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