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文、方圓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留下了不少文物珍寶,每一件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科技含量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現行的《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把所有文物藏品分為兩大類: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又分為一、二、三級,具有特別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為一級文物;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二級文物;具有比較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三級文物。而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一般文物。

據2017年國家文物局資料,全國共有可移動文物10815萬件(套),珍貴文物3856268件,其中一級文物218911件,二級文物551192件,三級文物3086165件。2002年起,為了更好地保護一級文物,避免特別重要的一級文物流失海外,國家開始公佈禁止出國(境)展覽的一級文物,截至目前公佈了三批次:第一批共有64件(套)文物,第二批共有37件(套),第三批有94件(套),累計共有195件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名單。

這195件名列“禁止出國(境)文物”的國家一級文物,堪稱“國寶中的國寶”!

這195件都是何方神聖呢?自本期起,本刊特以《國家寶藏》欄目系列推出,以饗讀者。

一、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新石器時代前期仰紹文化的葬具,絕對年代距今5000年,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

彩陶缸為紅陶砂質,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底徑19.5釐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圖高37釐米,寬44釐米,約佔缸體表面積的一半。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陶畫內容分為兩部分,分別表現了捆綁在木棒上的石斧和鸛鳥銜魚的形象。作者根據石斧、鸛、魚的不同形象、內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去表現。石斧和魚,用黑色線條勾勒輪廓,粗獷有力。起承轉合剛柔互用的筆致,把表現對象的形狀和神情描繪得十分生動;鸛則直接用色彩塗染形體,惟有眼睛,用濃重的黑線勾圈,中間用黑色圓點表現眼睛,顯得分外有神。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二、陶鷹鼎

新石器時代後期仰紹文化時期文物,1958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一座成年女性墓葬。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陶鷹鼎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周身光潔不加紋飾。鷹體健碩,雙腿粗壯,兩翼貼於身體兩側,尾部下垂至地,與兩隻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鷹眼圓睜,喙部有力呈鉤狀,結構簡潔,威武雄壯,彰顯出一種強大的張力。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緊密結合似背抱狀,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三、後母戊鼎

原稱司母戊鼎,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

由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8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又被稱為“馬槽鼎”。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蟬體圖案線條清晰。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利簋

又名“武王徵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

利簋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該簋最為重要,也最有價值的是該器腹內底部所鑄4行33字銘文: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利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紋來裝飾,屬於幻想的神話動物。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饕餮紋的形象被刻畫為以鼻樑為中心,眉、眼、耳、角分別以對稱形式排列在左右兩側。

饕餮紋所呈現出的猙獰恐怖具有一種神秘的威嚴感,體現了奴隸主上升階段時的歷史必然力量,是一種“獰厲之美”;但也體現了獸性的殘忍,即美中有醜。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五、大盂鼎

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眉縣禮村。

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器厚立耳,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下垂,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週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大盂鼎造型雄渾,工藝精湛。其內壁鑄有銘文19行,291字。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佈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六、虢季子白盤

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陝西寶雞。

長130.2釐米,寬82.7釐米,高41.3釐米,重215.5千克。形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虢季子白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為時任眉縣縣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

清同治三年的初夏,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這日,官軍拿下了常州城,劉銘傳就住進了護王府內。時至午夜,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萬籟俱寂當中傳來悅耳的金屬叩擊之聲,聲音不大但極有穿透力。

劉頓生好奇之心,當下秉燭往尋。轉到屋後見有馬廄,聲音即由此傳出。細審視,始知是馬籠頭上的鐵環碰了馬槽所發出的聲響,但這聲響非同一般。劉銘傳蹲下細看,見此馬槽碩大,槽壁在燭光中發著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試,重不可舉;輕叩之,發聲清遠玄妙。劉心中有數,此馬槽絕非尋常之馬槽。次日一早,劉銘傳命馬伕將馬槽刷洗乾淨。見其外壁四邊各飾兩個獸首銜環;整個外壁滿布紋飾;內底具長銘,通篇工整嚴謹。劉知是寶物,旋即命人押運送回合肥老家的劉老圩村,西鄉大潛山下之蟠龍墩。

劉銘傳得到虢季子白盤,卻給他一家四代帶了極大的麻煩。軍閥、日寇、國民黨官吏紛紛索取。劉家人不得不把盤埋於深土,舉家出逃。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劉銘傳第四代孫劉肅曾才將盤挖出,獻給國家。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七、九龍九鳳冠

明神宗(萬曆皇帝)孝端王皇后鳳冠,1957年出土於北京明定陵。

九龍九鳳冠高27釐米、口徑23.7釐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餘顆,各色寶石150餘塊。此冠用漆竹紮成帽胎,面料以絲帛製成,前部飾有9條金龍,龍為金累絲工藝製成。有8只點翠金鳳,鳳以紙胎點翠工藝製成。龍鳳口銜珍珠及紅藍寶石珠滴。後部也有一金鳳,共9龍9鳳。後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這頂豪華的鳳冠,共嵌紅寶石百餘粒、珍珠5000餘粒,華美豔麗無比。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鳳冠出土之後紙胎及點翠已經腐爛。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過問下,文物部門找到了點翠名家肖志峰,由他帶領幾位師兄弟修復鳳冠。幾位點翠大師在修復中對原材料精挑細選,工藝操作一絲不苟,將傳統點翠技藝發揮到極致,鳳冠終於重現華美。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八、嵌綠松石象牙杯

商代飲酒器,1976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

高30.5釐米,用象牙根段製成,杯口部分的杯壁很薄,中間腰部微微的有一些收,杯身一側有與杯身等高的夔龍形把手。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杯身有雕刻精細的花紋且具有相當的裝飾性,上下邊口為兩條素地寬邊,中間由綠松石的條帶間隔為四段,第一段為饕餮紋三組,兩側有身有尾,眼、眉、鼻鑲嵌綠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紋飾的上體部分,二組饕餮紋面部結構清晰,獸口下面為一個大三角紋,三角紋兩側有對稱的夔紋,頭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紋都鑲嵌綠松石。第三段刻三個變形夔紋,眼部鑲嵌綠松石。第三、第四段是用三道綠松石帶相隔。第四段的三組饕餮紋眼鼻同樣是鑲嵌綠松石。一、二、四段都是飾以三組饕餮紋,但形態卻各異,採用了浮雕、線刻、鑲嵌等多種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九、晉侯蘇鍾

西周打擊樂器,全套共16件,因隨葬于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第七代晉侯穌的墓中而得名。

可分為兩組,每組8件,大小相次,排編成兩列音階與音律相諧和的編鐘。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有銘文355字,首尾相連刻鑿在16件鐘上,記載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晉侯蘇奉王命討伐山東的夙夷,折首執訊,大獲全勝,周王勞師,並兩次嘉獎賞賜晉侯的史實。銘文除記載了這次重要的史書無載的戰爭之外,還為我們留下了兩項難得的記錄:一是記錄“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個記時詞語。在一件器上有這麼完整的時間記錄,前所未有,是探討西周曆法的重要資料。二是全篇銘文用利器刻出,且筆畫流暢規正,為研究西周晚期冶金工藝的重要材料。

現14件藏於上海博物館,2件藏於山西博物院。

十、大克鼎

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

大克鼎通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腹徑74.9釐米,腹深43釐米,重201.5公斤。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

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著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變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證。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出土後,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態買下,當時金石大家潘祖蔭又用重金從柯氏手裡購得,成為大克鼎的主人。

民國初年,曾有美籍人士專程來華找潘氏商談求讓大鼎,出價達數百兩黃金之巨。但終為潘家所回絕。

抗戰時,潘家連夜把大克鼎和一批青銅器裝箱深藏到屋子底下,書畫和小件古董三十幾箱藏進夾壁。城陷後,潘家前後闖進7批日本強盜,一遍遍搜刮,財產什物損失殆盡,連日軍司令松井都查問潘家收藏,卻沒有發現蹤跡。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家後人寄出一封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十一、太保鼎

西周早期青銅器,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山東省壽張縣梁山出土。

太保鼎為方形,高57.6釐米,長35.8釐米,寬22.8釐米,重26公斤。四柱足,口上鑄雙立耳,耳上浮雕雙獸。鼎腹部四面飾蕉葉紋與饕餮紋,四角飾扉稜。最為顯著的是柱足上裝飾的扉稜和柱足中部裝飾的圓盤,這在商周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非常奇異。

鼎腹內壁鑄“大保鑄”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為官職名,西周始置,為監護與輔弼國君之官。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先後被山東濟寧鍾氏、南海李山農、日照丁跋臣等人收藏。1917年,清光緒年進士、時任袁世凱政府國務卿的徐世昌將太保鼎連同西周太師鼎、小克鼎、克鍾一併收藏。此後,太保鼎一直由徐家收藏,新中國建立之後,徐家後人將它們捐獻給國家。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十二、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時代漆器,1977年河姆渡遺址T231出土。

碗口徑10.6×9.2釐米,高5.7釐米,底徑7.6×7.2釐米,由一塊木頭旋挖而成,碗壁較厚,口部微內收,腹部弧線較深。碗底圈足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硃紅色,略有光澤。

整段木頭鏤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稜形。斂口,扁鼓腹,矮圈足。斑駁的紅色塗料經鑑定為有機漆,據測定應是摻有硃砂一類顏料的漆。出土時有所殘損,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塗的硃紅色塗料。出土時,這層薄薄的塗料剝落得很嚴重。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經過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專家們確定這就是天然生漆。

這一發現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中國長江流域的人們已將天然漆用於裝飾生活器具的表面。

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十三、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時代玉製禮器,出土於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

高8.8釐米,射徑17.1-17.6釐米,孔徑4.9釐米。黃白色,有規則紫紅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端為圓面的射,中有對鑽圓孔,俯視如玉璧形。琮體四面中間由約5釐米寬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四節。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稱“琮王”。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每當豐收或祭日時,就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良渚先民就用它來與天地神靈溝通。

現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十四、水晶杯

戰國時期器具,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

用整塊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寶用器皿,是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較大的一件。杯高15.4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5.4釐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們使用的玻璃杯。杯身通體平素簡潔,透明無紋飾,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現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十五、淅川雲紋銅禁

春秋中期銅器,1978年出土於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

禁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饗時擺放卣、壺等盛酒器皿的几案,傳世作品皆為銅質,最早的為西周初期,春秋戰國時人們仍有使用。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雲紋銅禁呈長方形,高28.8釐米、長103釐米、寬46釐米,四面為透空的祥雲紋,由5層粗細不一的銅梗組合而成。最內一層銅梗最粗,作為樑架,每根樑架兩側,伸出數條支梗,類似建築構件斗拱。支梗縱橫交錯,相互捲曲盤繞,卻又互不相連,都單獨以最內層、也是最粗的銅梗樑架作為支撐。禁面四周,攀附著12只龍形怪獸,排列有序,曲腰卷尾,長舌伸向禁面中心。銅禁下方,有序蹲伏著12只虎形異獸,張口吐舌。各具姿態的怪獸與層層迭迭的祥雲紋相映生輝,美輪美奐。

雲紋銅禁整體用失蠟法鑄就。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但云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由此,學界認為失蠟法鑄造工藝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十六、蓮鶴銅方壺

春秋時期青銅器,1923年在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國君大墓出土,其主人可能是鄭國國君子嬰。

蓮鶴銅方壺共兩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藏高125.7釐米,河南藏高126.5釐米,重量均為64.28公斤,方口,長30.5釐米,寬54釐米。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託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佈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昂首振翅,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


中國珍貴文物之最(一)


蓮鶴方壺的整個裝飾工藝中採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其精湛的工藝,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時代風貌,也展現了春秋時期鄭國青銅鑄造水準在當時獨領風騷的一面。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