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雪映照人心

2018年有点特别,几乎一夜之间,大半个中国一片白雪皑皑。于是,交通受阻等生活不便都扑面而来。也是几乎一夜之间,公路上,城市里,到处都是铲雪的身影。被组织起来的民众力量就是强大,一切“不便”都在瞬间消失。

“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这句出自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中的“名言”,流传了千百年,至今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回望历史,宋朝就是在这种国民心态的围观下土崩瓦解的,虽有岳飞的奋力抗击,可哪经得住秦桧等与敌里应外合?

近代思想家严复曾言:“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在国人看来,朝代更替,那都是刘、李、赵、朱家的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城头变幻大王旗”于我何干?谁来当“王”,我还得过自己的小日子。只有到了捐税多如牛毛,被盘剥得饿是死、战也是死的那一步,才会聚拢并揭竿而起,赢得一时的痛快,李自成、洪秀全还未坐稳江山,其利益集团就开始自顾享乐,把当初“耕者有其田”的承诺抛至了九霄云外。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伴随着时光的日益浸淫,到了近代中国,人心就更加涣散了。正如孙中山先生悲叹的那样:“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我上中学时,记得历史课本上有那么一节,大概叫“三元里抗英斗争”。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我民间武装力量与英国军队在广州市郊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三元里其实就是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可谓无恶不作,从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

每每咀嚼这段文字,年轻的我辈总是热血沸腾,对三元里百姓的抗争精神油然而生敬佩之情。然而,历史的结局又让人大失所望,广州知府竟然在英军的逼迫下,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接着便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割地赔款而宣告失败。

在那个“政治正确”的年代,历史不曾给我们提供另一面,两次鸦片战争中,为英军提供食物和后勤服务甚至 提供情报的,远比自发抗击者众。而到了日冠入侵时,国军不是节节败退,就是弃城而逃,甚至跪地而降,甘当“二狗子”;从高层的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到低层的各色人等,汉奸更是如过江之鲫,鱼贯而入。14年抗战期间,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竟高达210万人,超过侵华日军的总人数,使中国成为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的国家。此时,徒有“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平学生发出悲愤呼号:“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上路扫雪,看似小事,但大可以映照出国家兴衰、民族存亡。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国家意识,组织起来了的民众不再有外侮的可能,但又岂敢不居安思危?现实表明,“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尤其在道德沦丧的当下,“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常被人讹诈,以致“见危欲出手,忌惮又缩回”。近日看一些有关民国学人的史书,头脑中那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总是挥之不去。反观现实,如此知识精英中又有几人是吾友?倒是平常百姓中不断涌现出无数的道德模范。鲁迅如果还活着, 他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目标所指恐怕就不再是孔乙己之类的落魄文化人了。

行文至此,有几句闲话不得不说。近日,“微友”圈中有知道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不断给我发来信息,说是其机关单位也在组织员工扫雪,希望能上条新闻。这事当然值得称赞,但我以为机关单位本有带头、表率之义务,故而电视画面、报纸版面还是应当让位于那些天天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或者自发扫雪的普通百姓为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机关尤其是党员干部的诺言。眼下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已经打响,如果我们都有近日上街扫雪的那股热情,组织起来,向同一目标进发,那么,“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的任务就能早日完成。北宋文学家宋祁说得好:“夫民,国之基也。五仞之墙,所以不毁,基厚也;所以毁,基薄也”。毕竟只有聚沙成墙,才能固我长城。(新安晚报 张利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