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札記三篇

一、與皇帝頂嘴的智巧

明代海瑞是歷史上著名的直臣,一次為了與皇上廷爭,給自己準備好了一口棺材,冒著必死之決心,然後方才進殿言事。這傢伙屢次冒犯龍顏,雖未曾被皇上賜死,卻也曾被罷過官的。中國向來有武死戰、文死諫之說,文官不進言是失職,然進言卻是極有風險的事。皇帝乃九五之尊,一言九鼎,如不合聖意,逆了龍鱗,使其不爽,重者立斃杖下,誅滅九族;輕者也會貶為庶人,流放邊地。中國舊官場上,像海瑞這樣的人少,多的是圓滑逢迎之輩。也有人既不想當海瑞,也不想當安樂公,或為公為人為已,有不得不說之事,也敢放膽子說話,但說得極有分寸,極有技巧,往往能為皇上悅納。

《戰國策》裡載有一個故事:秦王與一個叫中期的辯士爭論,沒有能夠爭贏他,就非常的生氣,中期卻未曾省知,得意洋洋地走了。有一個人與中期的個人關係不錯,見秦王面露兇光,心下暗想不好,得救一救這位好友,便對秦王這樣說:“這個又蠢又倔不懂事的中期!幸虧遇到賢明的君王,若是同夏桀王、商紂王頂撞,腦袋早搬家了!”這個進言者非常有水平,未等秦王啟動殺機,先申斥一番中期的不是,然後表揚秦王賢明,不是濫殺的暴君。面對當賢君還是當暴君的兩種選擇,進言者已經指出了光明大道,還怕有虛榮且顧忌的秦王不上道?

宋代筆記《群居解頤》也有一個故事:唐玄宗時,有一個叫崔嵬的傢伙喜歡弄痴作笑,是個好逗樂子的傢伙。玄宗有一次故意作弄他取樂,命一官將其頭捺入水下,想看這嗆得半死的傢伙,還能弄出什麼笑話來。待放其出水問他感覺如何,這老崔卻說:“我見著屈原了,他對我說:‘我逢楚懷王,乃沉汩羅水;汝逢聖明君,何為亦來此?’”唐玄宗不由大笑,賜其錦緞百匹。這個叫崔嵬的人,確實很機智,也很能搞笑,一句“汝逢聖明君”的話,就將玄宗逗樂了。

我國古代典籍記載很多智辯之士進諫的故事,他們靠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縱橫鼓盪之間使很多疑難問題、軍國大事甚至政治危機得以解除。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勸諫時先頌而後諷,善用比附,曲意言之,將諷喻之意包裹於歌頌之中。但此等技巧卻不好掌握,要考量好事情的性質、勸諫的時機及勸諫的方式,那是要有相當的智慧,非一般人所能為。今天我們讀他們的故事,很佩服其語言的智巧,與言說時的詼諧,雖然這種說話藝術,已不大派用場了。

二、行賄是一出輕喜劇

說人有醜態,非相貌之醜,而醜在態。態者,形狀也。醜態之醜,固有多端,尤以行賄受賄者為甚。明代文壇“後七子”之一者宗臣,在其《報劉一丈書》一文中,對行賄及受賄者的醜態,描繪得十分傳神到位,實在像一出令人發笑的喜劇。

先看上權貴之門時的醜態:行賄者先是“日夕策馬,候權貴之門。門者故不入,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整天候在大官門前面不得入,在門人前效婦人以媚言進,並以袖藏之金銀賄之。好不容易打通門人關節,人是進院子裡去了,主人卻在那裡拿捏,不肯立即接見,行賄者“立廄中僕馬之間,惡氣襲衣袖,即飢寒毒熱不可忍,不去也。”在貴人家臭馬棚裡待著,不顧寒熱,久久地在那裡等待,有不見不罷休的堅忍。誰知主人倦了,說是謝客,要他明天再來!這門人甚是可惡,無成人之美之心,有成心刁難之意,如今日貪官之秘書、心腹,是不好侍候的。沒有他們從中作梗,行賄者也還少出些醜態。

再看行賄之時的情形:上門而未能成事,這可害苦了行賄者,“夜披衣坐,聞雞鳴”,一夜未曾入睡。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又遭門人埋怨,說他來勤了來早了,又給門人小費若干,始得主人接見,其姿態則是“驚走匍匐階下”,再三伏拜,“起則上所上壽金。主者故不受,則固請,主者故不受,則又固請,然後命吏納之”。在主人再三假意推脫下,以屢次厚臉皮進獻,終於被主人收下了。官員再三推脫,不是無受賄之心,一是顏面上須過得去,二是也要看一看行賄者是否真心,再三之“固請”給受賄者一個臺階,非我受賄,確是你一片誠心,吾卻之不恭也。如此一來,兩個巴掌就拍響了。

文史札記三篇

(編輯/亦山 文/呂達餘,男,生於1956年,安徽銅陵人氏,大專學歷,高級政工師,副教授,原銅陵有色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中華精短文學學會會員暨簽約作家,銅陵市作協會員,有數百篇詩文散見於報刊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