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衡陽湘劇

尋味——衡陽湘劇

衡陽湘劇國家級傳承人夏傳進老師表演的《醉打山門》

衡陽湘劇是湖南省地方大戲劇種,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具有戲劇藝術的“活化石”之稱,在中國戲劇中藝術價值極高。民間亦稱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戲班子”,又叫做“衡陽漢調”。由引進的崑腔和弋陽腔,融和了本地民間音樂,吸取了群眾語言和生活習慣,發展成多種聲腔劇種。衡陽湘劇劇目繁多,經過數百年的藝術實踐,在崑曲藝術的澆灌哺育下,已成為湖南的一種獨立的戲曲劇種。

尋味——衡陽湘劇

衡陽湘劇國寶級演員譚寶成在《醉打山門》中的魯智深扮相

有廣泛的分佈地域、強大的群眾基礎,流佈湘南十七個縣市及江西、廣東、廣西等地,其演出風格以崑腔為主,高腔、彈腔及雜曲小調多聲腔並重,具有“崑曲藝術本土化,文戲與武戲並重的譚派表演藝術,多聲腔共存的一戲三唱。”等獨特的戲曲藝術表演形式;具有粗獷、陽剛、細膩婉轉、富有個性的戲曲藝術表演特點;1939年在田漢同志領導下,衡陽的老春華、大春臺、大吉祥三個戲班聯合組建了“湘南抗敵衡陽湘劇宣傳隊”。1951年3月,衡陽市總工會組織上述三個戲班藝人成立“衡陽統一湘劇團”。1953年8月,經湖南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正式批准成立“衡陽市湘劇團”。

尋味——衡陽湘劇

傳統湘劇《混元盒》劇照

1952年10月,由國家一級演員譚保成主演的《醉打山門》一劇,在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中榮獲優秀劇目獎和一等演員獎,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著名錶演藝術家梅蘭芳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讚揚。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劇團相繼參加了湖南省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戲劇巡迴調演,受到省委省政府通報表彰和高度評價。2006年6月,衡陽湘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1年6月,衡陽湘劇被評為首屆“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1年《黃飛虎反五關》參加衡陽市專業藝術團體新創劇目評比匯演,榮獲“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劇目獎”。2012年5月,按照衡陽市委、市政府關於《衡陽市市直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註冊成立“衡陽湘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9月,《思凡》、《醉打山門》參加湖南省中青年戲曲演員摺子戲比賽,榮獲二等獎和三等獎。2015年9月,《媽媽,兒子回來了》在“第五屆湖南藝術節新創小戲小品比賽”中,榮獲二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