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軍:數字金融的優勢

數字金融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服務相結合而產生的新一代金融服務。近期P2P平臺頻頻出事,互聯網金融人人喊打,數字金融受到爭議。對此,

IMI學術委員、中國金融出版社社長魏革軍撰文指出,數字金融本質是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它既是新的金融業態、新的金融發展階段,也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延續;數字金融是建設現代金融體系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黨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監管者既要對數字金融的發展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也要密切關注其發展中的問題,把握監管與創新的平衡,強調數字金融治理和合法經營,促進規範發展。

魏革軍:數字金融的優勢

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正在創造一個個神奇故事。我國幾家新興金融巨頭的崛起表明,金融一旦與技術結合,便會迸發出無盡的力量。

幾年前,關於平臺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爭論有明確的分野,而現在開始在統一的框架下思考問題,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用數字思維重構金融服務。走在前面的機構已經嚐到甜頭。對新金融從排斥到包容,再到深度融合,是一個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植根於市場和現實。科技的發展,使體系之外的一些科技公司、社交媒體平臺、創投公司,利用自身的技術和信息優勢持續創新,彌補和替代傳統金融之不足,成為金融服務市場特別是支付領域的重要競爭力量。它們以個性化、便利化、場景化和開放性贏得眾多金融消費者,給傳統金融帶來挑戰。這使傳統金融機構在注重傳統意義上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開始用數字思維改造金融業。

數字金融本質是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它既是新的金融業態、新的金融發展階段,也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延續。當今世界,信息化建設進入以數據挖掘和融合應用的新階段,數據資源蘊含的巨大潛能不斷釋放。數據和信息技術從過去的工具日益成為重要的資源、平臺、生產資料和生產方式,並改變著經濟金融結構和金融方式,給經濟金融注入動力和活力。在傳統經濟遇到困難的背景下,以技術和平臺為核心的新經濟卻顯現出勃勃生機。我國BAT(百度、阿里、騰訊)、TMD(頭條、美團、滴滴)發展充滿活力就證明了這一點。

信息技術在我國金融領域的應用大體經歷了電子化時代、網絡化時代、智能化時代等階段,現在開始進入數字智能時代。把握信息發展新階段的歷史機遇,加快和規範發展數字金融的發展對於促進金融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金融發展動力和競爭力以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都有重要意義。

數字金融是建設現代金融體系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黨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強調順應科技與金融融合趨勢,實現金融科技研究領先發展和廣泛應用,並全面提高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治理效率和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強化新技術的運用。深入開展大數據技術應用創新。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推動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發展。加強區塊鏈基礎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研究。研發應用金融科技的金融監管制度和工具,探索基於大數據等技術的穿透式監管和智能監管方法。

事實上,我國很多金融機構把信息化、智能化作為提升競爭力和轉型的重要工作,積極確立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構建數字金融生態下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品牌、客戶、管理和信息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可以預見,誰重視和發揮數字金融的潛能和優勢,誰就在未來發展中更加主動。

需要指出,數字金融,通過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服務的融合創新,雖然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載體、渠道、技術和效率,但沒有改變交易對象、支付、資產定價與交易的功能,沒有改變金融業的風險屬性。風險管理永遠是金融最重要的生命線,也是數字金融企業經營的底線。另外,數字本身是中性的,但不合理運用也會導致各種風險甚至犯罪。正因如此,監管者一方面對數字金融的發展持包容、開放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密切關注其發展中的問題,把握監管與創新的平衡,強調數字金融治理和合法經營,促進規範發展。

【來源 中國金融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