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又名榆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遂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里,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迎恩樓是山海關城的西門,因西門連接入京御道,尤其是清代皇帝曾經多次出入,所以取名迎恩,其含義是皇帝天恩至高至大,過往莫不迎之。迎恩樓和吾人熟知的山海關箭樓同在一條軸線上,山海關箭樓則是山海關城的東門。歲月滄桑,迎恩樓的磚石基座依然是原構,上部的木製城樓則是新建的巨構。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拱門上有水泥刻字:山海關,為當地已故書法家張同生所書。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城牆邊石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里長城山海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61年3月4日公佈。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迎恩樓正面。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迎恩樓背面,也即東面。額曰:祥靄榑桑,清乾隆九年御書。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進入西門,也就進入山海關城,路邊是清帝乾隆巡行的雕像。山海關本是用來防止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不曾想他們還是最終成為了雄關的主人。清朝自乾隆開始,歷代帝王每次回盛京祭祖,或者祭祀長白山,出入過境山海關時,都要在這裡歇腳。也許,他們在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到山海關。當年,總兵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主動開門引領多爾袞的八旗子弟入關打擊李自成,從此長驅直入,直搗中原肥沃的土地,這是千年難遇的際會。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皇家驛站,承恩驛。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全景圖,中軸線上是迎恩樓、鐘鼓樓、鎮東樓(即天下第一關樓)、服遠樓。準確地說,和天下第一關樓相連並左右延伸的城牆,就是長城。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北洋時期田中玉公館。那個時代文化多元,在私塾武館中侵淫長大的民國官僚,住著西洋風韻的閣樓。但那時的先人對傳統文化有共同的尊崇。現掛牌為山海關長城研究會、山海關古建保護設計室,從地面雜草的高度,說明已閒置一段時間。應該是處於維修階段。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遼西省山海關市政府舊址。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鐘鼓樓。鐘鼓其實只佔據了南面的兩座六角亭,正殿供奉文昌帝君。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重簷歇山。此樓於1933年毀滅於日本煙火,現為復建。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鐘鼓樓南立面。底部四孔穿心,十字相交,分通四門。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鐘鼓樓北立面。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基座上鐘鼓亭。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站在鐘鼓樓高大臺基上,遠望鎮東樓中軸線,兩旁灰磚瓦簷,丹柱楹梁,一派繁榮景象。曾經的戰火頻仍之地,沐浴在祥和的陽光下。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箭樓——鎮東樓巍峨挺拔,如醒目的大纛,不朽的旗幟,它是軍人必勝的信念。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鐘鼓樓全景,大街右側是鎮遠鏢局。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為出關入關的必經之路,明清之際,安全運輸成為重要事限,鏢局應運而生。鎮遠鏢局在當時遠近聞名。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鏢局為四合院佈局,前院為辦公接待之用。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正面位置掛關公圖像。關公也是這一行業的祖師爺。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後院為練武場。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走鏢的工具——鏢車,千里之行只為它。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甲申史鑑館是四合院落,入口處一座照壁,上書毛澤東主席的語錄:以史為鑑,居安思危。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1644年,即甲申年,中華大地發生鉅變,大明崇禎皇帝在內外交困下自縊於煤山,政治出現真空,諸方人士登場亮相。山海關前石河一帶,爆發了慘烈的生死決戰。決戰雙方首領是剛剛佔領北京的李自成,和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史稱石河之戰。戰役甫開,李自成優勢明顯,眼看吳三桂不支,關鍵時刻他投降清朝,引多爾袞出關。其時李自成已是兵疲馬乏,局勢瞬間逆轉。李自成大敗,從此一蹶不振,直至覆亡。多爾袞長驅直入,佔領北京,然後乘勝南下,一統江山。石河之戰,是中國歷史巨大的分水嶺。人是戰爭決定性的因素,縱然高城深壘,無奈何放任自流。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石河之戰關鍵人物:多爾袞、吳三桂。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短暫的農民王朝領袖、被明朝斥為流寇的李自成,和自認為“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為亡國之臣”的大明末代皇帝,以死殉社稷的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如果崇禎在世,他一定不會認可自己的肖像和一介流民並列。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吳三桂本是大明總兵,鎮守山海關要隘。崇禎自縊,他面臨選擇,這時他的父親吳襄在北京已落入李自成之手,同時被執的還有家眷陳圓圓。李自成逼迫吳襄在三桂寫下勸降書,吳三桂正在猶豫間,李自成手下霸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三桂沖天一怒,轉而與尚在遼東的清朝私通款曲。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多爾袞正在覬覦中原,朝思墓想進入關內,問鼎中原。吳三桂的來信如雪中送炭,雙方一拍即合。吳三桂投降夷族,朝秦暮楚,落得千秋罵名。多爾袞石河一戰定乾坤,奠定大清在中朝三百年基業。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關帝廟山門,2013年復建。原廟建於明代,解放後拆除。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正殿。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關帝神像。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關槐。1924年,張學良手植。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五柱四門,“維藩首善”牌坊。牌坊之後,就是“天下第一關”的鎮東樓。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吾人耳熟能詳的山海關,就狹義地指向這座鎮東樓,樓上橫匾是一行濃墨大字:天下第一關。這塊巨匾長5.8米,寬1.55米,用上好木材製成,白底黑字,分外顯眼。“天下第一關”,字體凝重蒼勁,神韻莊重,與城樓建築風格渾然一體,使這座雄關更加威名遠揚。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仔細看去,城樓和下面的城牆基座並不完全平行,略有夾角。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樓高13.7米,建築面積356平方米。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1961年3月4日,山海關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碑嵌在箭樓的城牆上。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由馬道向上行,箭樓由遠及近,重簷巍峨,端莊雄奇。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明間闢門,底層實牆,二層平座隔扇。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巨匾不曾落款,這使它的書寫者成為謎團。一般認為是明成化年間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書。還傳說蕭顯寫完此匾,掛到城樓上,人們發現“下”字少了一點,蕭顯於是團起一塊麻布,飽蘸濃墨,奮力一拋,恰好打到點兒上,這一絕招,使“天下第一關”匾額更加聲名遠播。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箭樓側面設68座箭窗,像是凝神注視遠方的眼睛。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箭樓。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萬里長城山海關原圖。長城一直向東延伸,伸向渤海,那裡是老龍頭起點。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一層正中掛山海關城牆全圖。上懸橫匾:天下第一關。這是原來使用的橫匾,彌足珍貴。抱柱楹聯:雄關名中外,長城壯古今。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室內木樓梯。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二層屋頂樑架,六架樑接後廊用三柱。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清代蘇式彩繪,原一直為“天下第一關”橫匾遮擋,1999年鎮東樓修繕時被發現。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1999年修繕更換下的簷柱。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1999年修繕鎮東樓時更換的翼角。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各式瓦當原件。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箭窗,城樓建築特有的元素。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箭樓東立面,從甕城城牆上拍攝。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萬里長城,在山海關走過一段平緩地帶,它從老龍頭大海之濱走來,接著奔向高山絕壁。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牧營樓。1987年重建,五脊單簷歇山頂,磚木結構,高10.22米,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共二十個箭窗。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遠眺牧營樓。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靖邊樓。為山海關東南角樓,是獨特的曲尺形設計,1933年被日軍炮灰摧毀。1986年重建,九脊歇山重簷,雙層磚木結構。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靖邊樓。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瓦壟間長滿青草,山海關是一片適合生長的土地。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靖邊樓內,正展出“天下第一福”。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靖邊樓西立面。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東南角馬道、城牆。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南城牆。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臨閭樓,位於城樓東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986年修復,五脊單簷歇山頂,磚木結構。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城牆。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城門。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甕城外,是瑞蓮閣公園,始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1999年復建。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孟姜女哭倒長城處。長城給人帶來的不僅是嚴肅的面孔,也有民間的聲音,溫情的傳說,撕肝裂肺的呼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