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人梦寐以求的“神器”——驳壳枪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朱德曾经使用的一把驳壳枪,它的口径7.63毫米,枪管长100毫米,全长263毫米。枪身乌黑,上面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这穿越时空的10个字,闪耀着满满的历史荣光。

中国军人梦寐以求的“神器”——驳壳枪

从八一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狼烟,再到蒋家王朝的全盘覆灭,这把枪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成为军博“镇馆之宝”之一。

说起驳壳枪,不得不提一提它“舶来品”的身份。驳壳枪最早由德国人发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登陆中国战场。它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盒子炮”,能够称得上“炮”的“家伙什儿”,必然有非同凡响之处。它的口径按照现在的标准已经可以跻身小口径步枪的行列,威力也是出奇的大。这样一款开挂的微缩版“步枪”,深受中国军人的喜爱。

中国军人梦寐以求的“神器”——驳壳枪

中国市场上的驳壳枪最初供不应求。据统计,1925年至1935年,中国进口了40多万支驳壳枪,而每一支驳壳枪价值都抵得上三间大瓦房。由于心疼钱并且不好买,汉阳兵工厂、武汉兵工厂、上海兵工厂纷纷发挥聪明才智,开始了“山寨”之路。

此后,成建制驳壳枪部队开始出现。例如冯玉祥西北军的手枪团、红二十五军的手枪团等。其中最有名的还属红二十五军的手枪团,堪称红军的“特种作战力量”。在那个两军相逢快者胜的年代,手枪团完成了许多化装袭敌的特种作战任务,让敌人又恨又怕。此外,红军长征时,精锐突击部队也多配置驳壳枪,比如飞夺泸定桥的二十二勇士。驳壳枪“炮”一般的火力、“步枪”般的射速,助力勇士完成横渡天险的任务。

各级指挥员对驳壳枪情有独钟。在井冈山根据地,朱德挥舞着驳壳枪冲得最猛;皖南事变中,叶挺手持驳壳枪率9000余人英勇应敌8万人;徐向前手中的驳壳枪更是成了129师官兵的“光环”,看到它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中国军人梦寐以求的“神器”——驳壳枪

驳壳枪是一种精神象征,最令人振奋的当属南昌起义的那声枪响。1927年8月1日,朱德颈系红领带、臂扎白毛巾,手持驳壳枪,身先士卒,英姿飒爽,率领起义部队攻下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而今,驳壳枪已经被众多“高大上”的先进枪械替代。但在中国军人眼中,不是每一把手枪都叫“驳壳枪”,它是一种情感寄托,也是对那个时代的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