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制度」改革是國企市場化改革的「牛鼻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國企改革不斷涉“深水區”、啃“硬骨頭”,取得顯著成效,但應該看到,仍存在機制不活、動力不足等問題。筆者認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必須從根本上建立監管到位、決策科學、創新強勁、活力迸發的國資國企管理體制機制,從而真正激發廣大企業的活力動力。

充分肯定國有企業重要地位和卓越貢獻

國有企業的重要基礎地位不可動搖。國有企業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實踐表明,國有企業既是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基礎、增進國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石、保障我黨執政的重要經濟基礎。

國有企業的“穩定器”“壓艙石”作用不可低估。截止到2018年6月底,全國國有企業(不含金融、文化類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71萬億元。國有企業在宏觀調控、穩定經濟發展、保障社會就業、確保國家重大戰略落地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前,國有企業在穩就業、穩外貿、穩投資、穩金融、穩外資、穩預期方面也發揮著主力軍作用。

清醒認識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

在看到國有企業作用的同時,也必須正視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資產收益率低、經營效率不高。2018年上半年全國國有企業總資產收益率約1%、淨資產收益率約2.86%。國企總體收益絕對值大,但資產收益率不高,資產經營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是企業決策風險高、風險責任相對小。由於投資項目往往金額巨大,而一些企業決策程序不健全、決策機制不科學,造成較高決策風險甚至重大損失,且造成損失後追責難度較大。

三是企業所有者缺位、外部監管不力。現有國資監管模式下,出資人代表的監管作用很難充分發揮,監督不力、監管過多過細與監管不到位並存,跑冒滴漏、尋租、利益輸送現象時有發生。

四是機制不活、企業改革發展缺乏動力。國企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就是激勵機制不到位、內生動力不足,“三能”機制不健全,“大鍋飯”現象普遍存在。

五是創新不足、企業持續發展缺乏後勁。近來,國企創造了一大批大國重器,但相比之下,國企創新能力仍顯不足。

推動國企市場化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必須從根本上建立監管到位、決策科學、創新強勁、活力迸發的國資國企管理體制機制,從而真正激發廣大企業的活力動力。

首先,打造國資監管核心功能架構是推動國企市場化改革的前提。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深化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只有給國企“鬆綁”,才能更好發揮國企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動力、釋放活力。按照以管資本為主的總要求,堅定不移堅持國資集中統一監管模式,進一步明確國資監管機構的核心功能架構,簡言之打造“1+3”功能架構,“1”即管好國企“黨的領導”;“3”即管好國企戰略方向和投資決策、管好企業的過程控制與評價分析、管好企業績效管理和問責追責。同時優化國資監管機構人員配置,配備既懂政府運行又懂企業運作的複合型人才。

國資監管機構必須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確保國企黨委(組)“把管保”功能有效發揮。將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有機融合,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國企制度,做到“兩個維護”,保障國有企業黨委(組)“把管保”功能真正發揮,確保國有企業始終跟黨走,夯實我黨執政的經濟基礎。

國資監管機構必須管好國有企業的戰略方向和投資決策,確保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總目標不偏離。要管好國有資產的結構佈局,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提升國企核心競爭力。要管好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向,重點管好企業的發展戰略和重大投資決策,確保國企發展符合國家戰略佈局和出資人利益,其基本手段是通過規範董事會有效履責實現。要管好國企在發展中尤其是國際化經營中的跨企協調,避免內耗和惡性競爭。

國資監管機構必須管好企業的過程控制和評價分析,確保重大風險可控能控在控。企業發展方向正確非常關鍵,戰略執行過程不走樣也非常重要。必須加強過程控制和評價分析,做好企業的經濟活動分析,同時綜合運用審計、監察、巡視、紀檢等“大監督”手段依法監管,確保戰略實施過程不出重大偏差,防止尋租和貪腐。

國資監管機構必須管好企業績效管理和追責問責,確保國企改革發展成果“顆粒歸倉”。要著力管好企業經營績效,建立與業績掛鉤、激勵充分的績效管理機制,給予董事會績效管理自主權,加大正向激勵和問責力度。績效考核充分考慮行業差異和外部環境、社會平均成本等因素,建立績效橫向比較的評價機制,引導促使國企提高經營效率。

第二,“三項制度”改革是國企市場化改革的“牛鼻子”。

國有企業的活力動力不足,國企幹部員工“鐵交椅”“鐵飯碗”“大鍋飯”心態是根本原因,必須徹底打破,努力建立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三能”機制,徹底激發企業活力動力。

以幹部能上能下機制為突破口徹底打破“鐵交椅”。全面建立國企幹部能上能下機制,“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打破國企幹部選拔的傳統行政級別界限和“階梯式”選拔任用模式,建立能力、業績導向的市場化幹部選拔任用機制,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以員工能進能出機制全面建立為核心徹底打破“鐵飯碗”。很多國企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能進能出機制,但只是局部。要加快改變國企選人用人機制,建立真正的市場化機制,打破體制內、體制外束縛和行政級別限制,按照用人需求與能力素質匹配原則建立能進能出機制,英雄不問出處,該進則進、該出則出。以收入能增能減機制為切入點徹底打破“大鍋飯”。改變傳統“大鍋飯”薪酬分配機制,建立與績效和貢獻相掛鉤、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相結合的薪酬激勵機制,薪酬根據績效動態調整、動態考核,確保幹部員工時刻保持幹事創業熱情。

國企領導班子“末位淘汰制”是“三能”機制落地的試金石。推動“三能”機制有效落地,解決國企中存在的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黨性不足“亂作為”現象,關鍵是在企業領導班子實施“末位淘汰制”,從而將尸位素餐者、慵懶散漫者、不求上進者、損公肥私者淘汰出局,激發領導人員的幹事創業熱情。通過國企領導班子以上率下的示範效應,在企業內部全面建立市場化“三能”機制。同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職業經理人機制,對企業家實行“按質論價”,打破單一行政級別式的“大鍋飯”薪酬待遇模式,加大激勵力度,嘗試建立短期和中長期相結合的激勵機制。

第三,規範董事會建設是推進國企市場化改革的重點。

建設規範的董事會。推動國資管理以管資本為主的功能真正落地,關鍵是建設規範董事會,給足董事會法定權力,使其真正代表國資監管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將發展戰略、重大投資決策、企業薪酬等權力下放給董事會,推動董事會“實權化”,成為企業實體性決策機構。規範董事會的構成以外部董事為主、內部董事為輔,保證科學獨立決策。

建設職業化外部董事隊伍。外部董事是職業化董事會的中堅力量,外部董事必須是素質高於企業高管團隊的專業化隊伍,不能沿用過去的離退休人員“安置”模式,構建一支真正懂得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專業、高素質的外部董事隊伍,專職外部董事必須職業化。要明確外部董事的崗位職責、任職標準和工作要求,以不低於甚至高於高管團隊的標準選優配強外部董事。

最大限度激發外部董事的積極性。建立職業化外部董事的配套薪酬待遇和激勵機制,提高職業化外部董事的薪酬待遇水平,使其不低於所派駐企業高管的薪酬待遇水平,建立外部董事職業發展的常態機制。

第四,功能強大的專業智庫是推動國企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支撐。

國資監管機構要履行出資人職責,必須建立獨立於企業的決策支持系統,從而擺脫對監管企業的依賴、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獨立性。國資監管核心功能的落實,離不開功能強大的專業智庫提供高質量的決策支撐。因此,建議國資監管機構加強自身專業智庫建設,強化決策支撐功能。

行百里者半九十。國資國企改革走到今天,已經到了必須克服千難萬險、敢於壯士斷腕才能推向深入的新階段,必須敢於動真碰硬,自我革命,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搞好國有企業的動力活力問題,加快建設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作者系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政研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