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好合》讀後感之二:爲什麼我們的子女不能夠更像我們自己

《百年好合》讀後感之二:為什麼我們的子女不能夠更像我們自己

《羅曼蒂克消亡史》劇照

《百年好合》這本書縱跨十幾個女人的人生,生生講故事從民國寫到了今天。

剛開始的故事裡,的確有過幾個英雌。

金蘭熹自然首屈一指。親媽死後,後媽也不敢怠慢,讓她掌管府中的錢財來往。臨到婚嫁之年,自己往報紙寄過去一方小照,馬上成為“鋼筆名媛”,為自己謀得一份體面的職業,還有一個年輕有為的丈夫。

婚姻中間的故事曲折是每個圍城中的人都會經歷,她對著小輩的大驚小怪,心裡總會想:“小駒頭,我有一百歲了,儂知道吧?”豁達的雲淡風輕。

但是不知怎的,她的女兒陸貞霓卻一點也不像她。

嫁的雖然是門當戶對的丈夫,但是在夫家面前總是委委屈屈,生了兩個兒子也是如此,生了女兒,憑白更增添歡樂的時候,也還是那樣,好像並沒有遺傳到太多其母的精氣神。

事事小心翼翼,事事依舊找上門來,看個心理醫生被醫生的妻妾誤認偷情——實在還是委屈。好像母親的一套拳腳,她看過就忘,理所當然的以為有錢人家都會那樣尊重女性,其實還是太小看了自己母親的功力。

大概也是應了那個說法,榜樣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遙遠,一旦走的太近,我們往往會選擇性忽視了。

這個說法在小家庭裡面也成立。琪曼的母親年輕時也是敢作敢當的維族兒女,離開家暴的丈夫,和後來的丈夫私奔,才有了琪曼。她一人操持一個小小的牛肉麵館,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也進行的有聲有色。

可是女兒琪曼沒有看到有聲有色背後的精髓,白白繼承了一副好樣貌。

當然也是因為看到了太多人為她的外表驚豔,而沒有看到同樣有著好樣貌的母親一生的坎坷,生生將手中一副好牌打爛。

第一個男人願意和她戀愛,但是生完孩子後不知所終;第二個男人根本就是個殘暴的無賴,她當時應該是患上了“斯德爾哥摩症”,麻痺自己這就是成熟男人的愛情;第三個男人總算還有一點真心,讓她做了他的外室十幾年,但她人老色衰,日子岌岌可危。

好在琪曼的女兒最後為自己在第三個男人那裡謀到了一個好前程,不知道女兒命運的改變,會不會為她自己的命運帶來一絲轉機?

陸貞霓,琪曼,她們都不像自己的母親,都只是在舞臺一角看著母親們長袖善舞,營營役役,但是就是學不來半分。可能太過熟悉,可能太不認真,以為自己唬人的把式,她們所學的並沒有比臺下的看客多出多少,甚至還遠遠不及。

所以造就人的從來不是血統,而是環境。

這本書裡給出的另一個故事為此明證。

成功商人郭銀俊年輕的時候貪戀表妹的肉體,和她有了私生女,但是非常目標明確的另娶了名門淑女安心,告訴表妹不會有名份。

表妹是個從小就受欺負的女孩,先是被家裡的男孩子,後來被郭銀俊,那種與身俱來的逆來順受,還真不是現代社會的女孩子可以明白。

她雖然後來又嫁了人,但是唯唯諾諾的氣質始終沒有改變。

但是她的女兒郭小美居然完全不一樣。

她和母親一直在嘴壞為難她們的婆婆手裡討生活,知道生活不易發奮讀書,後來一直隨著母親在工廠做事。耳瀆目染,畢業工作幾年後自己也開了家小公司,並且當有錢的生父拋來橄欖枝,也絲毫不動心。什麼是自己可以爭取的,什麼是自己得不到的,她心裡明鏡似的。

後來一直未關注過她的生父心裡總是念念,覺得她才是最像自己,殺伐決斷,利落果敢——其實不是她最像他,而是她最爭氣。一旦爭了口氣,周圍所有的人都高看你一眼,即使是欺負了她母親一輩子的親生父親。

所以,所有的成功的父母所說的,希望兒女像自己的話,其實都當不得真。

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那種不服輸的血性。只不過每個人的機緣命運都不可複製,父母的循循善誘兒女們往往聽不進去。最後成就的終於還是那些禁得住磨礪的孩子。

像不像父母從來不是問題,成不成功才是大家沒有說出口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